我帶學生參加過無數次大大小小的比賽,這樣的事情是第一次發生:2010年RCJ中國選拔賽在廣州舉行。那天晚上,我一人在賓館房間里調試機器人,平時非常懂事且成績非常好的小A進來了,似乎在尋找什么東西,我忙我的,沒有在意。可是十幾分鐘了,孩子還沒有出門,我很奇怪:“你有事嗎?”結果孩子的回答讓我哭笑不得:“我不會開門!”

孩子已經四年級了,10歲了!我走上前說:“家里的門是怎么開的?”我想盡量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是爸爸、媽媽幫我開的,而且和這個不一樣!”

“你大膽試一試,這個很簡單!”我鼓勵道。

孩子用手摸了摸門把手,又放下了。我看得出來,他怕,怕把門弄壞了!“沒關系,你試一試,弄壞了,老師也不說你,而且這個是弄不壞的。”孩子又把手放到門把手上了,“用力往下壓!”孩子壓了一下,又松開了。就這樣,反反復復,足足有二十分鐘,孩子無助地看著我,眼里噙滿了淚水!此時,我也不知所措了 。

最終,我幫他打開了門。出門的一瞬間,我感慨萬千!我真的不知道門到底鎖住了什么?

現在的孩子學習成績優異,但解決問題的能力卻急劇下降,一方面是由于課業負擔過重;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們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出現了極大的偏頗:我們往往一味地追求孩子乖,不注重培養其動手能力,唯成績論等。殊不知所謂的“乖孩子”,他們常常為了能夠滿足家長或老師的需求,事事順應大人的安排,讓大家覺得自己很懂事。

我們在重視孩子成績的同時,更應重視對孩子基本技能的培養和訓練,要鼓勵孩子去嘗試、去發現,不要否定孩子的奇思異想,有意識地讓孩子獨立處理一些事情,注重養成教育和能力培養,慢慢地讓他們承擔起責任,孩子才能真正成為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