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校發展體育產業的必要性及策略
作者:劉偉言 趙曉莉 西北大學現代學院 陜西西安
發布時間:2018-09-13 15:00:0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如今,體育已經成為重要的文化交流媒介,體育產業也成為了當今世界最具增長后勁的生活性產業,但我國的體育產業發展步伐卻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因此,在體育產業發展方面,我們需要加快步伐追趕,甚至超越。而高校體育產業必須加速發展,轉變以前固有的觀念,改變學校體育發展的老路,走高校體育產業化的新路,才能順應我國當前發展的潮流。要走高校體育產業化的路,我們就應在高校體育場館的開發與利用、重視體育競賽的組織與開發以及促進高校體育信息產業發展等方面下工夫。
【關鍵詞】高校 體育產業 發展 必要性 策略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教育、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發展,但高校體育產業并沒有跟上社會發展的腳步,甚至在某些方面停滯不前。1980年,國家體委頒發的《直屬事業單位預算若干試行辦法》中就明確指出,各直屬事業單位要充分利用現有條件,在積極完成事業任務和有利于發展體育事業的前提下,發動群眾,挖掘潛力,廣開財源,合理組織收入。如體育活動場所的門票、場租以及廣告收入等。從那時起,全國許多體育部門都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提出了許多切實可行的辦法,并取得了優秀的成績,推動了體育事業的快速發展,使體育快速走進市場,邁向產業化。但是,高校體育在這方面發展非常滯后。
2014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把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把增強人民體質,提高健康水平作為根本目標,把體育產業作為綠色產業、朝陽產業進行扶持,強調向改革要動力,向市場要活力,力爭到2025年,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5萬億元,成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到: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籌辦好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體育產業發展面臨著良好的機遇,站在了新的時代起點上。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快速提高,居民收入快速增長,此時,體育產業在促進我國經濟發展,以及提高人們素質上有著非常大的作用。大學生是最具活力的群體,是參與體育活動最積極的群體,是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群體,對發展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大學生對體育的迫切需求及對體育消費的正確認識是體育產業形成的重要因素,高校發展體育產業也有一定的必然性。
大勢所趨
隨著生活質量的改善,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主動進行體育方面的消費,如今公共體育設備和體育健身場地遠遠滿足不了人們的需要。我國大部分高校體育場館、設備相對比較完善,擁有不同項目的高學歷、高水平的教練員和科研人才,但高校在這些資源的開發利用上,卻局限于教學及內部使用,造成了極大的浪費。所以,高校應該合理應用自身體育資源優勢,為社會培養一大批體育教練員,并開放體育場地、設備,盡可能滿足人們的體育需求。高校體育在促進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方面,有責任,也有義務,這是大勢所趨。
經費需要
現在,各高校都投入了大量的財力、物力,高校體育場館建設有了快速的發展和改善。但一些綜合的、較大型體育場館的建設資金是十分龐大的,而各高校受當地經濟情況限制,體育經費較為欠缺,許多高校的體育場館存在規模達不到要求、設施單一等問題。學校每年投入的體育經費無法滿足添置體育器材及場館設施的維護保養需求。高校體育經費的嚴重短缺迫使其必須重視開發利用自身優勢資源,提高自身“掙錢”功能,大力發展體育產業。
那么,高校怎樣才能在我國體育產業發展中發揮自己的作用呢?
1.加強高校體育場館設施建設及使用
體育場館設施是體育產業形成的物質基礎和基本保證,為此,高校應加強體育設施的建設,體育場館的完善。教育相關部門應適當加強對高校體育場館建設的幫扶力度,并降低學生進入體育場館的條件,為學生掌握體育技能創造良好的氛圍。在這方面學校可以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為體育場館建設及維護減輕資金壓力。
目前,許多高校的體育館不能合理利用,也很難帶來收益。比如,許多高校的室外運動場所,沒有很好利用,甚至沒有人管理,讓很多社會人員隨意進出和使用。僅有個別高校把場地租出去,供人們進行足球、籃球等訓練使用。但是,在寒暑假期間,幾乎無人使用,有的甚至雜草叢生。當然也有少數高校足球場、籃球場、田徑場地以及體育館等,一年四季都在進行著有償使用。比如有的高校將八一男籃、曾經的陜西東盛等職業球隊的主場帶到了自己的體育館里,通過舉辦大型交響音樂會、大型國內外比賽、承辦大中型會議等演出活動,大大提高了體育場地、場館的使用率。這樣,不僅很好地宣傳了學校,也創造了經濟收入。作為借鑒,我們應該清楚高校體育場所不能只是滿足本校師生使用或一般的租借使用,更應該走向市場,合理使用。
2.加強師資培訓
教師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體育觀念。因此,高校應增強教師對體育產業的認識,提高教師教學技能,使高校體育教學理念發生轉變,通過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其成為體育產業形成的重要推動力量。現今,我國大學階段體育教師首先在師生比上嚴重不足,再就是素養方面也比較差。因此,高校應加大相關方面的師資培訓。
3.適當增加體育課時和課程內容
目前,很多大學僅僅將體育課程安排在大學的前兩年,每周只有兩個課時,這就讓許多沒有體育基礎的學生失去了興趣,從而造成了體育產業化發展人力資源的不足。所以,高校應在體育課程和課時上做好兩方面的工作。
(1)在大學階段,應適當增加體育課時,使學生可以更多地參與體育活動,激發學生參與體育的興趣。
(2)對體育課程內容進行改革,重點可放在學生體育意識的培養上,讓學生主動進行體育鍛煉,這樣可以積極推動體育消費,從而促進高校體育產業的形成。在體育基礎教學方面,高校應緊跟時代的步伐,引進新的教學內容,努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4.開展多層次、多樣化的體育項目和體育競賽
目前,許多高校的體育競賽實際上僅流于形式,不管是在組織方面,還是在編排方面都嚴重傷害了運動員和教練參與競賽的熱情和激情,使得體育競賽失去了活力,失去了觀眾,失去了影響力。如果我們能借鑒乒乓球中超聯賽、籃球甲級聯賽等成功經驗,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如網絡、電視等大力宣傳,為大學生體育競賽營造良好的氛圍,加強各種競賽隊伍的建設,為觀眾奉獻一場場公平、公正、精彩的比賽,那么,高校的體育競賽就一定能在社會上產生很大的影響。根據國家統計局和教育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共有在校大學生2695.8萬。那么,將會有2695.8萬大學生的父母、兄弟、姐妹及親戚朋友關注高校的競賽活動,如果能很好地經營起來,其產生的效益將不亞于職業聯賽。
體育比賽可以極大帶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刺激體育消費,企業也愿意積極參與到其中,但目前相關部門為學生提供的比賽機會并不多,極大限制了體育消費,不利于體育產業的發展。因此,高校、社會、相關部門以及企業可以聯合起來,盡可能多地組織不同項目的比賽,并形成競技模式,各取所需,使其成為推動體育產業發展的要素之一。
5.對社會開展體育培訓業務
高校體育消費群體主要是即將走向社會的學生,他們有很強的體育認知,在高校體育消費市場有很大的潛力,高校一批優秀的教練員和科研人員都具有潛在的商業開發價值。再就是高校體育場館設施使用時,價格較低,與社會上其他場所相比具有明顯的價格優勢,對高校周邊的人來說更加實惠。高校可以利用這些資源,廣泛開展體育培訓業務,可以使這些資源更充分地被使用。同時,學校也可獲得很大一筆收益。
體育產業是在當今時代最有發展潛力的產業之一,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思想也在快速轉變,對健康的需求也越來越強,體育產業的發展也會越來越快。高校體育產業作為體育產業的一分子,有義務、有責任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孟澤、卞勛芳、彭效利:《中美體育產業發展現狀及對比研究》,《體育世界》(學術)2017年第11期,第22-24頁。
[2]趙岑:《高校體育對體育產業經濟的影響及發展策略》,《科教導刊》(電子版)2016年第26期,第110頁。
[3]錢曉艷:《全民健身與體育產業的耦合發展研究》,《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6年第33卷第5期,第611-615頁。
[4]黃海燕:《“十三五”我國體育產業戰略目標與實施路徑》,《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6年第40卷第2期,第13-1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