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力開展實踐教育是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師教育轉型發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從安康學院、安康市實際發展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出發,以安康學院教育學院與某小學合作辦學為例,介紹了“U—S”合作的實踐與思考,以形成具有特色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目標,建立良好的組織管理體系和健全合理的合作機制,使“U—S”合作共贏之路越走越寬。

【關鍵詞】“U—S”合作 機制 實踐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6年度陜西省教育廳《基于教師教育專業實踐教學的“U—S”合作機制研究》(項目編號:16JK1008)課題成果、2017年度陜西省教育廳《幼小銜接聯動機制構建的實證研究》(項目編號:ZDKT1610)成果。

大學與中小學合作(Uiversity-Shool Coperation)簡稱“U—S合作”是當今世界教育發展的趨勢,也是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和開放辦學的方向。地方高校如何建立與地方的良性互動,已經成為促進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動力源,也為校地合作實踐教育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U—S”合作的背景和基礎

安康地處秦巴集中連片特困區中心地帶,發展不足是制約安康經濟的最大因素。走民生為本的循環發展之路,建設美麗富裕新安康,是安康市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訴求與愿望。

安康學院作為安康市唯一的本科院校,以培養具有較高綜合素質和創新精神的應用型人才為主要任務,其前身是創建于1958年的安康大學,1963年因國家經濟困難停辦,1978年8月恢復辦學,1984年6月經陜西省人民政府批準,更名為安康師范專科學校,2006年2月經教育部批準改建為安康學院。學院堅持“服務基礎教育、服務‘三農’、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辦學方向,正在成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應用型人才培養中心、科技創新服務中心、文化傳承中心及經濟社會發展智庫。

“U—S”合作的訴求與定位

學院通過開展思想觀念大討論,確立了“三服務”的辦學方向,把著力提升基礎教育服務能力確立為辦學目標之一。安康學院教育學院正積極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以“U—S”合作為切入點,以項目為抓手推動合作共贏。

2016年,應安康漢濱區五星小學邀請,安康學院教育學院通過走訪調研,發現該校處于城鄉接合部,是一所比較典型的城鄉接合部薄弱學校,辦學存在很大的實際困難,通過充分溝通與洽談,2016年2月,安康學院教育學院與該校達成2年合作辦學協議。

我們合作辦學的定位就是通過與相關薄弱學校合作發揮示范效應,發揮學院在教育改革創新中的引領示范作用,促進學院轉型發展和專業學科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同時使合作雙方辦學聲譽明顯提升,為服務基礎教育作出貢獻。

“U—S”合作的實踐探索

合作的前提是雙方需要共贏,實現共贏是合作的出發點與目標。“U—S”合作的深度、廣度與質量,取決于雙方是否具有共贏思維并達成合作共同體。

雙方確定了合作辦學原則、合作共贏目標、合作內容與方式,力求合作辦學定位清晰,目標制訂準確,內容全面細致,行動計劃穩步推進,這樣合作協議簽訂才不會流于形式。比如在合作原則上,學院確立了互相尊重、充分溝通、全面合作、互利共贏等原則;在合作目標上,既要明確學院的工作目標,也要清楚對方的合作意向。在合作辦學過程中,學院希望達到的目標分別是:加快師資隊伍建設轉型、夯實基礎教育研究成果、提升課改與教學質量、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增強學院服務能力與辦學聲譽。

在合作行動計劃上,依據合作辦學目標和內容,學院制定了2年(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合作行動計劃,每年都有具體的合作目標、任務和內容。如2016年工作目標為“簽署協議,制定計劃,完成啟動工作,開展扶持辦學、教學教研等活動”。任務是“建立完善組織、經費、制度和教學保障體系,落實雙方職責,有步驟地推進合作任務”。內容主要是“依據五星小學社團工作計劃,結合學院實際,選派師生定期組織開展五星小學社團活動,并擔任五星小學課外活動小組指導教師”為了保證每年的工作能夠順利完成,學院還制定了學期工作計劃,做到月月有目標,月月有任務。

兩年以來,“U—S”合作辦學實踐的雙方受益匪淺,安康學院教育學院師資隊伍建設轉型明顯加快,教師基礎教育理論和實踐研究水平得到提升。比如參與合作辦學的教師發表論文16篇,其中高水平論文4篇,申報廳級以上科研項目3項,指導學生完成調研報告或論文20篇,申報大學生科研項目或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6項。教育學院小學教育專業逐步實現了10門課程的改革建設,依據年度計劃和項目實施,選拔或派遣學生參與社團指導、校園環境創設、教學教研、社會實踐、教學實習、畢業實習等,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崗位能力得到了提高,學院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培養體系。

在此合作過程中,五星小學教師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教育教學效果顯著,教研教改成果豐碩,校園文化有聲有色,辦學條件得到了改善,學校影響力增強。教育學院還憑借自身科技、人才、實驗室等優勢資源,為五星小學提供師資力量培訓、信息教育技術服務、師生心理問題咨詢與輔導、輔助開展少隊社團活動,以及委派學生頂崗實習等支持,在“U—S”合作辦學中,雙方辦學的影響力不斷增強。

“U—S”合作的思考

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以自身人才優勢為基礎教育提供了智力支持,最終實現了“U—S”合作共贏、利益共享的目標。

1.建立良好的組織管理體系是實現平等合作的前提

良好的組織管理體系是實踐教育基地建設和運行的內在需求和根本保障,我們要建立健全完善的“U—S”合作體系,落實雙方職責,通過整合校內教育資源, 優化實踐教育內容與方法,探索雙方合作的職責、權利、義務等,才能有步驟地完成合作目標任務。

2.要以形成具有特色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目標

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U—S”合作應著眼于改革教師培養體制,改變教師教育與中小學分離培養模式,注重培養師范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開展教師教育理論研究,發掘教改課題,優化課程結構,堅持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注重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有機結合,著力抓好教材、課程,初步形成有特色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培養體系,充分發揮合作雙方自身優勢,使“U—S”合作雙方辦學影響力明顯提高,建成富有特色的實踐教育基地,發揮合作實踐教育基地的創新人才孵化和引領示范作用。

3.建立健全合理的“U—S”合作機制

“U—S”合作的信度與效度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是否有建立健全合理的機制。在合作辦學前,高校要在“U—S”合作建設基地目標導向、合作實施、運行保障、評價引領等方面,進行深入調查研究。在合作實踐中發現問題,構建集系統性、理論性與普適性較強的“U—S”合作導向、動力、保障和運行等機制,建立健全合作、開放、服務、獎勵等制度,加大對中青年教師的扶持力度,充分調動其參與“U—S”合作的積極性。在經費預算方面,合作雙方都要安排專項合作活動資金。如設立“行動計劃”專項建設基金,重點支持教師開展合作研究、科研平臺開放、成果轉化等協同創新工作。

參考文獻:

[1]劉培蕾:《基于教師專業發展學校的U—S合作長效機制建構研究》,《中國成人教育》2017年第13期,第142-145頁。

[2]孫自強:《實踐共同體視域下U—S合作模式的重構》,《教育研究與實驗》2016年第4期,第77-81頁。

[3]李太平、李星:《教育研究轉型背景下U—S合作功能再認識——兼論合作雙方的關系》,《高等教育研究》2017年第38卷第5期,第49-5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