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微傳播背景下,微博、微信等微媒體成為當今大學生獲取信息和傳播信息的最主要渠道,它改變了大學生傳統的信息交流模式,帶有明顯的封閉性特征,也產生了一些隱患。這一現狀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戰,迫使高校與時俱進,創新傳統學生管理模式,建設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微媒體平臺,并通過開放、互動、共享的方式融入大學生的“圈內”,對大學生進行引導、教育和管理,提高他們的網絡道德能力,使他們成為合格的微時代大學生。

【關鍵詞】微傳播 高校學生管理 微信朋友圈

隨著網絡信息社會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終端媒介的迅猛發展和普及,截至2016年12月,中國網民人數達到7.3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3%,在網絡應用中微信和微博占有極高的比例。[1]在高校中微博和微信也日益火熱,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手段。有調查表明當今大學生群體對于微信十分依賴,超過87.5%的大學生在使用微信,大多數學生機不離手,平均每天登錄時間在2小時左右。[2]也有調查顯示,通信軟件(微博、微信、QQ等)的影響力已經遠遠超越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等傳統媒介,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3]微媒體是科技發展的產物,它徹底激活了人的主體性、能動性以及創造性,成為社會以及高校最活躍的信息傳播和交流平臺,高校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進入微時代已成為無法回避的時代語境。

微傳播時代大學生信息交流模式的變革和特征

1.微信為大學生提供了新的信息交流模式

智能手機的使用率越來越高,微信作為信息傳播的新媒體,因具備實時傳播優勢和快速傳播的顯著特點而成為大學生的新寵。微信朋友圈是大學生群體社交的重要線上虛擬空間,是他們自我外在化表現、信息傳達、交流互動的重要渠道。在信息傳播這一過程中兼具文字、圖像、視頻等形式,以及評論、點贊、跟帖、轉發等互動方式,徹底顛覆了大學生傳統的交往模式。微信打破了大學生現實社會中的關系網,極大地擴展了他們的交友空間。另外,大學生也有了直接向外界發聲的渠道,微信所提供的信息平臺和共享機能可以更快速、更準確地傳播信息,而且具有非常高的滲透性,形成信息傳播的“蝴蝶效應”。

2.大學生在使用微媒體時呈現的特征

大學生微信朋友圈具有一定的封閉性,這種封閉性是以成員的主體性體現的。這一主體性是由他們的大學生身份以及固定角色所帶來的,諸如相同或相近的生活方式、處境、思維、文化素養等形成的共同體。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善于接納新事物,又具有極高的創造能力;文化修養較高,又喜歡張揚個性,因此,他們的微信朋友圈也顯現出獨有的特征。大學生在朋友圈內十分活躍,樂于表現,且有自己的風格。“套式”是大學生微信朋友圈圖文實踐的重要特征,大學生在微信朋友圈中以一些具有共識和被群體所接納的文字形象和圖畫形象來完成信息傳達。這些套式并非全為自己所造,而是在他們不斷習得經驗的基礎上自我解碼和理解而來,每個文字形象和圖畫形象都是一個符號,暗含著主體與圖像元素相聯系的意義闡釋方向,其中一些文字形象和圖畫形象不一定與生產者所試圖傳達的意義一致。微信作為一個網絡社交平臺,它自帶一些簡單的表情符號,大學生對這些符號以一種自我消化、吸收和意義再造的“我化”方式加以運用和理解。這一特征正是大學生微信朋友圈主體性凸顯的有力證明,他們在自己所能“控制”的社會實踐“空間”中自負且任性地發揮主體性來展現自我,每個人都是信息的創造者和發布者,擁有平等分享和自主提供的權力。微媒體改變了大學生傳統的表達方式和信息形式,在微媒體中大學生不再“謹言慎行”,他們在微信圈內根據自己的意愿暢所欲言,帶有明顯的隨意性、無主題、娛樂化以及碎片化等特征。

微媒體背景下高校大學生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及管理對策

1.微媒體對大學生的不良影響及對高校學生管理形成的挑戰

微信朋友圈首先具有積極的意義,它為大學生獲取信息提供了最為快捷的渠道,是實現大學生對外界事物知情權和自由言論的有效途徑,也為大學生拓展思維、平等學習、勤于溝通提供了機會。但是,微信朋友圈的負面影響也在悄然顯現。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人格和價值觀并未完全形成,缺少對社會事務準確判斷的能力,在網絡中的道德選擇也往往處于迷茫狀態,讓他們完全暴露于開放性的龐雜信息之中是十分危險的。微媒體中信息是以一種開放的姿態傳播,人們不受身份、地位的外部限制、束縛而自由地表達,因此存在言語和思想失范的可能,甚至構成違法犯罪。朋友圈半匿名性為人們提供了不顧忌后果的宣泄途徑,會引發道德滑坡、語言暴力化等問題,也會傳播一些負面信息。

可以說微博和微信的空前發展給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帶來巨大且深刻的影響,一方面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新的平臺,另一方面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和壓力。微信傳播途徑的特殊性使得傳播監測十分困難,學生可以通過微信跳過管理者直接與外界對話,造成監管空白。可以說,微博和微信沖擊著傳統學生管理者和學生形成的身份鴻溝關系,沖擊著固定化的管理模式,給高校學生管理者帶來較大困難。

2.微媒體背景下的高校大學生管理對策

在微媒體背景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要跟上信息化的潮流,解放思想、勇于創新,發揮“互聯網+”創新驅動作用。應結合當前大學生思想、觀念和行為的新特點,構建以微博、微信等為載體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新模式。具體實踐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要主動出擊,建立自己的官方網頁、微博、微信公眾號,滿足大學生獲取信息和交流的需要。平臺建設中遵循青年學生成長規律,注重關注時下社會與校園的熱點、關注學生心理發展階段特點、關注他們的交友及社團活動等,設置相關欄目吸引廣大學生注意,主動參加。第二,管理者要密切關注學生群體自發成立的微媒體群和朋友圈,并積極地以適當的方式加入,融入大學生的朋友圈內,不斷與學生交流達成對話與共識,以便了解學生信息傳播狀況。學生管理者要采用“親民策略”,多與大學生交流,觀察和理解他們的話語體系,學會用他們的表達方式交流,只有這樣才能增加學生對教師的信任,讓他們敞開心扉說出內心的真實想法。第三,在一些特定的朋友圈內,管理者應避免引起學生的反感和叛逆,可以化身為普通一員,將學生推選為群主,采用學生自治的民主管理方式,弱化管理者和學生的師生身份對立關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要讓學生參與班級民主管理,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參與,實現學生管理工作的深度化和有效性。[4]第四,在重要的微信朋友圈內,管理者應當成為輿論主陣地的領導者和“意見領袖”。高校學生管理者要深刻認識“意見領袖”的積極作用,出現不良輿情時及時作出反應,正確把握價值取向,疏導和引導輿論走向,激發群體正能量。

結 語

微時代提供了高校學生管理者與學生主體之間交往、碰撞和對話的可能性,給學生管理工作帶來新的要求。平等、合作、溝通成為這一時代高校學生管理的主題詞,要將灌輸式和控制式管理轉換為平等基礎上的互動對話式,唯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充分享受微媒體帶來的便利之余,不脫離學校的管理。同樣,管理者也要與時俱進,以開放、互動、共享的態度,運用微媒體工具融入學生群體,對海量化、多元化的信息進行價值判斷和信息鑒別,對輿情和事態發展的走向進行預判和處理。在這一過程中要預防大學生的道德和行為出現偏差,時刻培養學生的網絡道德選擇能力,使他們能在網絡活動中按照一定的道德價值標準活動,并對網絡上的不同道德觀念與道德行為自覺作出選擇。[5]總之,微傳播蓬勃發展是當下時代不可逆轉的發展潮流,高校學生管理者要正視現實,加強自身的學習和適應能力,借助微傳播平臺開展學生的管理和教育工作,通過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道德認知、網絡禮儀、網絡行為規范、網絡安全教育等活動,全面培養大學生的道德主體意識和自律、自省能力,使他們成為合格的微時代大學生。

參考文獻:

[1]王楊、石翠:《基于輿情擴散路徑分析的微輿情治理研究》,《新媒體研究》2017年第7期,第26頁。

[2]孫玉、崔濤、劉岱:《“互聯網+”背景下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徑——以微信為視角》,《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年第4期,第47頁。

[3]魏法匯、岳松:《微信公眾平臺在大學生教育管理中的效用研究——以山東省十五所本科高校為例》,《中國成人教育》2017年第7期,第62頁。

[4]魏占祥:《虛實相生,微信公眾平臺助力高校班級管理》,《科教文匯》2017年第4期,第132頁。

[5]何廣壽:《大學生網絡共同體道德教育研究》,《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年第9期,第7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