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陜西民辦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
作者:李姝琦 西安培華學院商學院 陜西西安
發布時間:2018-09-13 16:14:0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文章通過分析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必要性,引出本研究的重要意義,通過對陜西省8所民辦高校的調研與訪談,展現了陜西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現狀、存在問題,進而結合“互聯網+”時代背景,提出行之有效的應對對策及優化路徑。
【關鍵詞】民辦高校 人文關懷 心理疏導
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必要性
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歷來是高校學生工作的重點之一,也是高校輔導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如今的“互聯網+”時代,結合民辦高校學生的特點,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具有格外重要的意義。
1.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是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延展與內涵
傳統的灌輸式教育很難讓高校學生真正從心理層面上理解和認可誠信、感恩、服務社會、理想信念等道德品質與優秀素質的內涵,更難知行合一地在行動中踐行社會主義價值觀。人文關懷是建立在人文理念和人文精神的基礎上,強調以人為本。不僅從死板僵化的理論教育入手關注學生個體,更深刻關注每位學生日常的生活、學習、活動動態,從親情教育、就業創業教育、生活困難、同學關系等多角度入手,切實關注每個同學的成長歷程。心理疏導是在以往“治標不治本”的思想教育基礎上,從疏通和引導兩個層面入手,首先疏通學生心中的郁結、不解、消極情緒;其次從積極、正面、善意的角度引導學生正確看待所面臨的人和事。在新時期,加強學生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不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延展,更是打破傳統教育效果不佳的新探索。
2.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是微時代背景下學生教育的應有之義
在以“微時代”“互聯網+”為主導的社會革新與變化中,高校學生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多元化價值觀的沖擊,學生普遍個性張揚、以自我為中心。自媒體時代對于熱點、焦點、突發事件的宣傳也讓“象牙塔”中的學生完全處于社會亂象之中,由于學生有時易受不良信息的干擾,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弱,會出現個體或群體性的學生管理危機。給予學生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是在新時代背景下學生教育必不可少的環節,也是有效避免學生安全隱患、撥正學生思想觀念的重要方式。
3.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是民辦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重要途徑
民辦高校學生相比公辦高校學生而言,具有個性更加張揚、管理難度更高、管理機制不完善等特點。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對于民辦高校學生而言迫在眉睫,從心理疏導和點滴關懷入手,可以有效避免民辦高校學生管理秩序紊亂,督促民辦高校學生成長成才。
陜西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現狀
課題組于2016年9月至2017年1月期間,先后在陜西省8所民辦高校開展了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調研。通過對這些民辦高校主管學生工作領導的訪談、對輔導員開展問卷調研、對學生進行隨機調研等采集了數據,目的是全面了解陜西民辦高校思政教育中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的開展現狀。
1.陜西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覆蓋率與開展頻率
通過對陜西省8所民辦高校主管學生工作的領導進行訪談,結果發現:樣本學校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都開展了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等工作。即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在樣本學校100%開展,每所學校的開展方式主要是學校牽頭——各學院輔導員安排計劃——具體在所帶班級學生中開展實施。通過對主管學生工作的領導、輔導員代表的訪談調研,統計出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覆蓋率(每學期接受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學生占總學生的百分比)平均為60.2%,各學校差異較大,有些學校針對每位學生都開展過心理輔導,有些學校僅針對個別有問題隱患的學生開展。以每學期針對學生開展人文關懷與和心理疏導的開展頻率(以包含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內容的工作日志記錄為準)計算,平均每位學生每學期接受過8次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可見,陜西民辦高校普遍開展了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為主的活動與干預,覆蓋范圍接近學生的2/3,平均每月開展次數為1.6次。
2.陜西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開展方式
在樣本學校中,按照學院、年級等分層抽樣,平均每所學校各調研50名學生,合計調研400名學生。經統計,有效問卷318份。其中,近一學期,在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開展方式中,81.8%的學生參與過團體心理輔導(260人),99.1%的學生參與過含人文關懷色彩的班會等集體活動(315人),27%的學生接受過個體的心理疏導(86人),41.5%的學生有過個體關懷經歷(132人),50%的學生經歷過輔導員的談心談話(159人)。可見,陜西省大多數民辦高校均開展了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和固定班會,個體心理疏導和個體人文關懷的開展約為30%。
3.陜西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滿意度評價
為了測度陜西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開展實施的滿意程度,課題組分別針對每所樣本學校主管學生工作的學校領導、輔導員代表、樣本學生開展了滿意度評價調查。按照對學校近一個學期開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活動情況進行滿意度評分(評分數值為0至100中的整數),經統計,主管學生工作的學校領導自評分>輔導員自評分>樣本學生評價得分。學生對于陜西民辦高校的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滿意度為67.5分,屬于合格或及格等級。
陜西民辦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存在的問題
1.以集體性輔導為主,缺乏個體化、個性化疏導
通過以上結果分析可以看出,陜西民辦高校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工作已經全面實施開展,主要以集體性活動形式為主,個體化、個性化的心理咨詢與疏導僅占1/3,相對比較缺乏。一方面是由于輔導員精力、時間有限,一名輔導員所管理的學生大多在100人以上,很難做到個體化、精準化的關懷與疏導;另一方面是因為學生普遍在輔導員談心談話時未能敞開心扉,輔導員無法有效幫助學生解決個體疑惑與困難。
2.缺乏專業化的技能與培訓
在調查中發現,輔導員大多沒有接受過專業化的心理咨詢輔導、人文關懷技能策略訓練等。因此,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時,人文關懷流于形式,停在表面,不能直擊心扉,讓學生發自內心受到感染與鼓勵;心理疏導方法不科學、不專業,未能起到有效解決心理障礙的作用,甚至會適得其反,對學生產生不利的傷害與刺激。
3.缺乏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保障體系
由于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工作屬于柔性學生工作,很難利用指標、數據等量化評價。因此,一線輔導員切實開展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沒有直接經濟利益上的體現,由此便形成了流于形式、停在口號的政策效果。長此以往,學生與教師間的距離越來越遠,學生管理工作也面臨更大的挑戰。因此,陜西民辦高校應出臺切實可推廣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措施,讓輔導員有干勁、學生有熱情,進而形成良好校園文化氛圍。
陜西民辦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應對對策及優化路徑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關懷是根據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大學生群體思想的特點和成長發展的現實需要,對新階段、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的適時調整。“互聯網+”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審時度勢,拓寬思路,把握機遇,努力探索更加貼近時代、貼近學生的踐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的新思路、新途徑、新舉措。
1.著力培養大學生的主體意識
大學生主體意識的強弱,決定著大學生對其自身發展的自知、自覺、自主和自控程度,主體意識越強,對其自身的認識也就越深刻,其價值選擇的能力就越強。積極搭建“互聯網+”平臺,建立健全學生參與學校發展、建設和日常教學管理的長效機制,培養和發揮大學生的主體性。通過微博、微信平臺,就學校日常教學和學生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學校建設和發展中涉及學生切身利益的各種事項,廣泛征求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引導學生就校園中不文明、不和諧的現象進行曝光并展開熱烈討論,在參與的過程中培養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主體能力,強化其作為學校主人翁的責任意識、權利意識和義務意識,弘揚和培育其對社會生活、政治生活、道德生活積極關注、參與和創造的精神。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及遍布校園的LED條屏、彩屏,以及教學樓宇和學生公寓廳廊、電梯間的刷屏等“微”平臺,采用生動活潑、感染力強、富有情趣、學生喜聞樂見的集文本、聲音、圖像、動畫、視頻等超媒體形式,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積極傳播青春正能量,喚醒學生主體意識。
2.建立專業化培訓體系,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貼近大學生日常生活,充分滿足大學生成長發展的現實需要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貼近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才能更好地對其進行思想的引領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建立科學、專業化的培訓體系,學習符合學生心理特點的人文關懷方式與心理疏導技巧,應注冊使用專門用于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微博、微信,與學生互相關注并加為好友,這樣只要學生登錄微博、微信就能看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微博、微信上發布的內容,學生通過分享還會以“核裂變式”瞬時迅速傳播開來,從而使更多的青年學生看到,從中受益,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3.促進師生間的交流溝通與良性互動,建立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雙向激勵保障體系
“微時代”所具有的信息傳播主體的平等性與大眾化、參與的互動性與去中心化等特點,間接消解了教師在傳統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中的信息主導權與話語主導權。因此,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審時度勢,與時俱進,更新觀念,通過微博、微信等“微”平臺,積極加強師生之間建立在平等地位基礎之上的溝通、交流與互動,增進師生之間的友誼和默契,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針對性與實效性。同時,建立以學生評價為主的輔導員考核體系,促使輔導員教師全身心投入,真正實現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
參考文獻:
[1]張倩:《高等教育質量評價與學生滿意度》,《中國高教研究》2015年第11期。
[2]周劍:《高職教育學生滿意度測評實證研究——以長株潭地區為例》,《職教論壇》2016年第34期,第75-7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