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貧困生是高職院校的特殊群體,不僅經濟拮據,還存在一定的心理壓力。了解貧困生,關愛貧困生,加強貧困生勵志教育,是當前高職院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高職院校在做好貧困生物質幫扶的同時,更應注重貧苦生的精神教育和能力培養。本文對當前貧困生特點進行了詳細分析,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新途徑、新方法,探討貧困生勵志成才的工作對策,為進一步做好貧困生工作提供了思路。

【關鍵詞】高職院校 貧困生 勵志成才

近幾年,隨著高職院校的擴招,在校生人數不斷增加,作為弱勢群體的貧困生占了很大比例,他們的成才、成長問題成了全社會都在關注的焦點。在國家的資助下,大部分貧困生都能夠保持正常的學習和生活,都能夠自立自強,奮發向上,且具有很強的上進心和求知欲。但也有少數貧困生不能正確看待貧困問題,在經濟與心理的雙層壓力下,出現了物質和精神上的“雙層貧困”。高職院校思政輔導員處于學生工作一線,與學生日常接觸最多,切實做好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高職院校貧困生存在的問題

調查顯示,目前高職院校貧困生大多來自農村、下崗職工、低收入、單親、孤殘等家庭,這些學生普遍存在以下特點。

1.容易產生自卑心理

大多貧困生一直生活在家庭經濟拮據的環境中,受家庭環境影響,容易產生自卑心理,不能正確評價自我,認為自己低人一等,久而久之會將“金錢”作為衡量個人身份高低的唯一標準,在待人接物上也不夠自信。在學校,大學生相互攀比的不良習慣,對貧困生產生了一些不良影響。由于貧困生往往比較在乎學習成績,會將學習目標定位得過高,以彌補家庭貧困所帶來的負面因素,但由于成績不夠理想會產生一些自責心理,長期發展下去,則會產生自卑心理。

2.過于敏感、嫉妒

在生活中,貧困生在物質上不能和其他學生相比,出于個人保護原因,內心一般比較脆弱、敏感,在涉及與自己相關的事情時,非常在意別人的看法,久而久之便會主動疏遠集體。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大學生的生活方式也在緊跟時代步伐,大量高科技電子產品已經成為他們所謂的“必需品”,同宿舍之間的長期相處,讓貧困生難免會產生不滿甚至嫉妒。

3.性格內向,不善與人交往

由于自卑,缺乏自信,加之敏感,大多數貧困生會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出性格內向,不主動與外界接觸,不善于溝通,人際交往較差等特點。在公共場合,缺乏心理安全感,他們大多喜歡獨來獨往,人際交往比較被動,容易誤解他人的意思。貧困生由于個人經濟窘迫,無力承擔日常人際交往的費用,在同學聚會、逛街等各種交往活動中便會主動選擇逃避,他們雖有融入集體的強烈愿望,但在人際交往中又時常覺得無所適從,這種長期的矛盾糾結,會導致部分貧困生出現了自我封閉的現象,也失去與他人交往的熱情,最終導致溝通協調能力欠缺。

4.生活無目標,人生定位不準確

在大學日常生活中,大多數貧困生缺乏職業規劃,受貧困因素的影響,不愿到基層、農村等地方去工作,于是出現了擔心、害怕、恐懼等心理。正是這些原因,一些貧困畢業生沒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就業期望值過高,加之市場競爭壓力大,最終沒有找到滿意的工作,錯失了很多就業的機會。因此,導致貧困生心情低落、自暴自棄。

5.誠信意識較差,道德素養有待提高

通過對學校貧困生調查發現,有很大比例的貧困大學生誠信意識較差,道德素質不盡如人意,具體表現為,一些學生不守承諾,誠信缺失,畢業后不按時還助學貸款,一些學生在考試中作弊,找人替考,畢業設計找人代寫,相互抄襲,還有一些學生在求職就業過程中弄虛作假,偽造各類榮譽證書獲取用人單位的認可,這些類似的問題,不難看出,當前大學生的誠信意識較差,道德素養也急需提高。

貧困生問題的成因分析

根據調查顯示,目前貧困生問題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社會環境、學校教育、家庭環境等多方面因素。一是社會環境影響。當前,國家和社會已經高度關注高校的貧困生問題,在經濟幫扶上,建立了“獎、貸、助、補、減、免”的學生資助體系。但是缺少體現人文關懷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表現為只重視物質扶貧,輕視精神扶持,貧困生感受不到溫暖與關懷。二是學校教育薄弱。三是家庭環境背景。高職院校貧困生大部分家庭結構復雜,來自農村和偏遠山區,家庭成員偏多,收入又偏少。另外,他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習慣都與身邊同學有一定的差距,致使貧困生在生活、學習等方面會產生很大壓力,也很容易產生自卑心理。

解決貧困生勵志成才的應對措施

針對當前高職院校貧困生問題呈現出的特點,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新方法,認真深入到廣大貧困生中去,從各個層面做工作,有效解決貧困生的各類問題。

1.加強貧困生人生觀、世界觀和理想信念教育

大學階段是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和理想信念形成的重要時期,輔導員要將理想信念教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環節,從學生入校開始,學校應建立合理有效的勵志教育模式,專門設立德育方面的課程,引導幫助廣大貧困生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要引導廣大貧困生養成優良的品質,化貧困為動力,將貧困當作人生一次寶貴的經歷。另外,要注重學生實踐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積極參與課外活動,增強學生綜合素質,讓學生在豐富的活動中感受良好的校園氛圍,在活動中鍛煉自己,實現自身價值。

2.校內外聯動,拓寬貧困生救濟體系

隨著高校貧困生比例不斷增大,他們能否順利成才直接關系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和國家未來的發展。因此,有理由建立一套貧困生社會救助體系來幫扶他們。勤工助學是貧困生自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大學生擺脫貧困的主要方式。通過大量實踐證明,貧困生勤工助學對自身成長和心理健康有著積極的作用。

當前,高職院校對貧困生的資助大多通過國家助學金、減免學費、勤工儉學等相關政策進行的,勤工助學崗位主要有餐廳、多媒體教室、計算機機房、文印打印部等。由此可以讓學生獲得學習和生活的物質保障,懂得勞動的內涵,也可以幫助學生端正心態,正確看待貧困,養成吃苦耐勞和艱苦奮斗的品質,解決大量貧困生的入學問題,改善學生的生活條件,基本滿足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物質需求。除此之外,各高校還應積極拓寬救濟渠道,與社會企業溝通聯系,為學生打通校外勤工助學渠道,積極鼓勵廣大貧困生嘗試創業。

3.區別對待,加強貧困生人文關懷

關愛學生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出發點和立足點,人文關懷是高校貧困生群體的止痛藥。高校貧困生思政教育必須以提高綜合素質為落腳點,考慮廣大貧困生的差異性,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法,要采取區別對待原則,要走進學生,關愛學生,善于聆聽學生的心聲,通過學生的訴說,能夠讓其在心理上得到充分的釋放和滿足,尊重學生,理解學生,服務學生,發揚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使學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時,又能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從心理上感受到學校的力量和關愛。

4.正確看待貧困,加強貧困生感恩教育

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對學生的資助發現,由于長期接受國家和學校的資助,有少數貧困生養成了依賴、等待的心理,這就出現了思想不上進、學習不努力,甚至還出現了考試不及格等現象。有的學生利用國家助學金購買高檔通訊工具、高級化妝品,有的學生還出現了網貸現象,還有的學生對學校提供的勤工儉學崗位不滿意,怕苦怕累,覺得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等,這些都是不懂得感恩的體現。因此,要使貧困生勵志成才,就必須加強感恩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責任意識,學會感恩。

5.通過榜樣的力量,幫助樹立自信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高校可以將校園“青春榜樣”作為很好的正面教材,輔導員可以通過青春榜樣宣講會、主題班會、專家報告會、團日活動等教育形式,讓學生了解身邊優秀貧困學生的成功事例,特別是貧困生通過自身努力體現出來的自強不息與昂揚斗志,可以有效幫助貧困生從內心消除貧困,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態度,在逆境中重整風帆,豐富文化生活,樹立良好的自信心。

6.開展就業指導,做好貧困生就業工作

大多數學生都想通過就業來擺脫貧困,順利就業就是貧困生夢寐以求的理想。因此,高校輔導員、班主任要盡可能為貧困生的就業提供指導,結合貧困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一對一指導幫助,不能采取傳統說教式的方法,要通過就業培訓,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就業技巧和技能,幫助學生分析當前的就業形勢,準確為學生提供更多可靠優質的就業信息,使廣大貧困生盡快就業。就業以后,學校應繼續做好就業跟蹤服務,對學生在工作中的困惑和困難進行解答幫助。

結 語

當前,貧困生工作是一項復雜而長期的工程,需要國家、社會、學校、家庭以及廣大教育工作者齊心協力,共同努力。作為輔導員要在日常工作中及時深入學生,了解學生,掌握貧困生的基本情況,要不斷總結完善工作方法,準確分析貧困生存在的問題,將解決貧困生的物質貧困、精神貧困,以及心理貧困有機結合起來,有效解決貧困生經濟問題,保證其順利完成學業,認真落實中央16號文件精神,要將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項長期而重要的任務進行下去。

參考文獻:

[1]徐丹琪:《高校貧困學生勵志教育及勤工助學的實踐》,《中外企業家》2015年第8期。

[2]徐濤:《西部高校貧困學生思想問題》,《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第8期。

[3]郭曌汾:《論貧困生自強教育的必要性和途徑》,《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年第7期。

[4]周紅旗:《論家庭困難學生的自強教育》,《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9年第12期。

[5]陳理:《關于國家勵志獎學金評審工作的思考》,《求知導刊》2015年第3期。

[6]陳慧芝:《淺論高職院校面向貧困生實施勵志教育的有效途徑》,《才智》2015年第7期。

[7]陶軍:《高職院校學生勵志教育的必要性》,《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第4期。

[8]依淑清:《淺談如何對高職學生進行勵志教育》,《遼寧高職學報》2009年第1期。

[9]朱西括:《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勵志教育路徑探究》,《職業教育》(下旬刊)200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