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能力導向的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模式優化探析——以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作者:蘇長江 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咸陽
發布時間:2018-09-13 15:53:4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文章通過查閱資料、調查研究等方法分析了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現狀,以此作為研究的邏輯起點,對高職會計專業課程的實踐教學進行一定的探索,從社會學、經濟學、教育學、管理學等多方面入手研究,分析高職院校技能實踐教學中存在問題的深層次原因,從而提出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綜合考慮教學目標、過程、方法和評價等要素的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模式,以期滿足社會對會計人才的需求。
【關鍵詞】職業能力 會計 實踐 教學模式
問題的提出
調查發現,大部分職業院校在加強學生實踐教學方面存在教學觀念、培養模式等跟不上社會發展的問題,造成我國技能型人才數量短缺、質量不高,使高職院校喪失了職業人才的競爭優勢,也使職業教育在社會上的認知度不高。如何將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人才培養方針落實于會計類專業,就要調查分析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研究探討如何以職業能力為導向進行高職會計實踐教學,摸索出一條既符合市場需求,又具有高職特色的會計類人才發展模式,就顯得尤為重要。
高職會計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會計專業定位不準確
對高職會計專業教育目標認識不清,對專業發展定位不準確。多數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簡單模仿本科院校,課程設置和本科課程類似,重視會計理論教學,雖然加大了實訓實踐的時間,但只是實踐時間的擴大,忽視了學生會計職業能力的提升。
2.對職業能力認識程度不足
對職業能力認識程度不足的突出表現是將職業能力和職業技能相互混淆,僅僅認為學生掌握了會計基本技能、財務會計技能、會計電算化技能等就具備了會計職業能力。
3.選用的實訓教材跟不上社會需求
目前,會計實踐教學實訓課程使用的基本是教師自編教材或網中網、福思特內置的實訓軟件說明,實訓資料連續幾年幾乎無變化,最終導致學生獲得的知識比較陳舊,在實際工作中很少涉及,無法滿足社會需求;實訓軟件更新慢,跟不上實際工作的發展速度,營改增的變化、金三系統上線等稅收政策及征管方式的轉變等都未涉及,學校的實訓資料及軟件跟不上社會需求的變化。
4.實習實訓課程設置不合理
“專業認知實習”是大一第二學期開設的實習課程,為期兩周,共計24學時,一般是第一周參觀企業或聽專家講座,第二周進行會計基本技能訓練。而緊接著又進行為期兩周的會計基本技能實訓,以至于會計基本技能實訓和專業認知實習內容有所沖突,造成了教學時間的浪費,增加了成本,更重要的是并未使學生對會計專業有全面的認知,反而降低了其學習興趣。
5.實踐課程設置導向不合理
如今對會計從業人員的崗位要求越來越全面,而學院把專業課程建設的目標設置為提高專業技能,忽視了學生的職業能力。對大三會計專業學生就實訓課程設置與崗位工作適用性等內容進行了訪談,得出的結果是大部分學生較不適用,僅有極個別學生滿意。
6.會計專業師資結構不均衡
學院教師中高級職稱人數極少,專職教師的實踐經驗欠缺。教師大多是畢業后直接進入學院,沒有企業鍛煉的相關經驗。學院雖然聘請了部分稅務或會計崗位的企事業工作人員輔助教學,但是兼職教師人數較少,無法滿足教學需求。
職業能力導向的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構建
1.以職業能力為導向對高職實踐教學模式準確定位
職業能力導向的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定位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高職會計專業的教學定位應該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培養,但更重要的是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職業能力導向的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模式要求學生在實踐中貼近崗位設置的操作過程,加強學生之間的相互溝通,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崗位專業能力、職業管理或預測能力、自學能力、職業能力等得到有效提升。
2.完善實踐教學過程
(1)實訓前準備階段——布置任務,學習小組討論
實訓前先利用微信群或QQ群給學生下達學習任務。教師布置完任務后,學習小組討論應如何完成任務,解決問題。學習小組的組成標準最好以性格、合作意向、興趣等為主。
(2)實訓階段——小組展示、教師講解、小組互評
①小組展示。各小組作為一個團隊,應主動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將固定的步驟轉變為學生更易理解的步驟或形式作品展示給大家。
②教師講解。學生經過思考得出的作品,可能會偏離任務方向,教師發現問題后,總結學生易錯點,引導學生從問題中走出來。這里的引導,不是死記硬背書本上的概念或步驟,而是通過教師的引導,使學生加強對知識的理解。
③小組互評。學生實訓人數眾多,分為若干個小組。小組間互評,是學生以平等的身份相互進行客觀評價,進而彌補教師評價的不足。
(3)實訓后階段——總結反思
課后師生應對整個流程中各個環節進行總結與反思。如,是否實現教學目標,如果沒有實現其原因是什么,如何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改進的地方有哪些,哪里做得比較好,值得以后繼續推行等。該環節為教師改進和完善課程提供了有利信息,同時,此階段是學生完成實踐后,對實踐內容的總結與反思,也是自我完善的過程。
3.合理選擇教學方法
(1)任務驅動教學法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在學生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中獲取專業技能和專業理論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要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就需要將工作任務和實踐內容相互融合,在實踐中建立任務與知識間的聯系。
(2)項目教學法
項目教學法是指師生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在職業教育中,項目一般是具體的、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產品或任務。如,“會計電算化實訓”的教學內容是建賬,搭建基礎檔案,進行總賬系統、工資管理系統、固定資產管理系統、應收應付款系統、供應鏈系統等模塊的初始化、日常化處理。
(3)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就是教師通過案例,引導學生掌握相應知識。在案例教學中,難點在于案例的切入點,所以尋找合適的案例是案例教學法成功的關鍵因素。有了案例,師生共同討論,以此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協作溝通能力、學習能力、崗位職業能力等,讓學生在案例中得到職業能力的鍛煉。
(4)角色扮演法
現實中的業務并不是一個人能完成的,需要團隊通力合作共同完成,角色扮演法正是一種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其內涵是師生各自飾演不同角色,不同學生完成不同角色,完成各自承擔的任務,實際上是分崗位練習的模擬練習,能夠促進學生學習崗位專業能力,利于其職業能力的提升。
(5)思維導圖法
思維導圖法就是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歸納知識,將相關的不同概念融合在一張圖表中,有助于學生的理解,提高思維能力。在實踐教學中,實踐步驟繁多,學生如果對理論知識理解不深入,容易錯誤理解概念或混淆知識點,這時思維導圖就可以發揮作用。思維導圖有利于把理論或實踐知識條理化、圖形化、結構化、系統化,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6)學徒制試點法
“學徒制”可以說是現代職業教育的發端,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學徒制曾一度衰弱,但如今它卻以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存在于職業教育歷史嬗變之中。現代學徒制試點在理工科類專業已得到迅速發展,但在文科類專業中卻是很少涉及。由于會計專業的特殊性,使得會計專業的學生到企業進行實踐存在困難,如企業考慮到財務機密等因素,不會讓實習學生接觸真實的賬務,學生很難進行深入了解。要解決這一困難,在會計實踐教學中引入學徒制試點法也不失為一個好的方法。通過構建師傅帶徒弟的平臺,把企業引入課堂,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看得到、摸得著,實現與實際工作的無縫鏈接,從而取得高效優質的實踐效果。
4.完善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對教學模式是否達到教學目標的評價,教學定位不同,評價也不同。對于教學評價,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標準。基于職業能力導向的高職會計實踐教學模式就是多層面、多角度地對教學過程進行評價。每次實訓都進行評價,有學生自我考評、小組組內評價、小組之間相互評價、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評價的內容不僅包括知識業務水平,更重要的是對職業能力的考評。對于每一次實訓,學生都可對學習過程進行評價,使學生參與其中,形成師生互動的局面。最后,對教學結果進行綜合評價,以期對教學過程進行優化。
參考文獻:
[1]冷昕、陳國斌:《高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問題及改革思路探索》,《經濟師》2017年第8期。
[2]朱勤豐:《高職會計專業教學改革探討》,《教育與職業》2014年第12期。
[3]李金玉:《A中職學校會計實踐教學研究》,學位論文,北京理工大學,2015。
[4]張水莉、鄭華、孟慶超:《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研究》,《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4年第1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