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基礎教學中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應用探究
作者:趙 魁 陜西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西安
發布時間:2018-09-11 15:04:2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推動了互聯網、云計算、“互聯網+”等高新技術的不斷發展,使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與挑戰。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如何應對快速發展的信息技術,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針對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探索研究,分別就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課前預習、課中學習和課后復習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翻轉課堂 計算機基礎教學
計算機基礎教學課程作為高校重要的公共基礎課程,學時比較多,一般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各占一半,通過學習,培養學生掌握較強的實際操作電腦能力。學生學完計算機基礎教學課程后,不僅能運用辦公軟件處理日常辦公事務,還能夠解決計算機專業的相關專業問題。現階段,高校開設的計算機基礎教學課程中依然存在問題,具體如下:一是對計算機知識缺乏,掌握計算機程度的熟練程度參差不齊。通過調查陜西職業技術學院大一新生計算機水平,結果為:99.4%的新生通過微信、QQ、微博網上交流聊天;50.1%的新生會一個到兩個系統;39.5%的新生能夠使用Office辦公軟件;3.1%的新生高中階段學習過C++;2.3%的新生學過VB語言。二是學生學習計算機基礎教學課程的積極性不高。隨著各高校對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投入,機房的電腦基本上能滿足每人一機上課,但受限于計算機任課教師的傳統教學模式,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學習興趣不強,無法有效調動學生積極性,教學效果較差。基于以上原因,本文針對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進行了詳細的論述[1-2]。
國內外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現狀
翻轉課堂是從國外引進中國的,英文譯為“Flipped ClassModel”,中文翻譯通常為翻轉課堂式教學模式。我國傳統的教學模式為任課教師課堂講解,布置課后作業,學生在自習時間學習。區別于傳統教學,翻轉課堂改變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模式,提高了師生之間的互動,有效提高了教學效果。
1.國外翻轉課堂研究現狀
20世紀初,美國的化學教師喬納森·伯爾曼和亞倫·薩姆斯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改革,即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初期,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主要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而發展,當信息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翻轉課堂也逐步被教學研究者所關注。自美國兩位化學教師錄制視頻對化學知識點進行講解以來,人們對這種“視頻教學”關注度越來越高,從而引發國內一輪新的教育教學改革。現在,歐美等教育大國專注于翻轉課堂與傳統教育教學的差異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與其他形式的教學模式相結合所產生的效果等應用方面的課題[3]。
2.國內翻轉課堂研究現狀
我國從國外引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才十幾年,我國的教育工作者相繼對翻轉課堂進行了研究,提出了很多的寶貴意見和建議,特別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不同方面的探討和研究。但眾多學者主要集中在理論教學研究層面,具體的應用研究還較少,本文就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教學中的實踐應用研究進行了詳細的描述[4-5]。
基于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型設計
翻轉課堂教學模型設計的最終目的是延長學生的課堂交流互動和協作探討,實現知識傳授和內化的顛倒,充分發揮“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建構主義教學效果。以Robert Talbert教授以及張金磊等人提出的翻轉課堂模型為基礎,設計了計算機教學中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型,見圖1。該教學模型分成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課前階段主要是制作微課視頻、組織教學材料;課中階段是核心部分,由答疑解惑、協作探究、成果展示交流及教學評價等部分組成;課后階段是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知識拓展階段,包括交流、復習及拓展練習。
圖1 翻轉課堂教學模型圖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在信息化高度發達的今天,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應用到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但翻轉課堂教學作為一種教學組織形式,還必須與其他的教學組織形式相結合,才能達到教學目標。本文主要論述了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涉及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三個重要方面:課前預習、課堂學習和課后復習。
1.課前預習
(1)翻轉課堂教學視頻的設計
翻轉課堂教學是借助視頻教學實現的,一個好的教學視頻設計方案顯得尤為重要,教學視頻要具備“精、短”的特點,一般控制在5~10分鐘左右,易于學生觀看。因此,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計算機基礎課程可以分為六個部分,分別是計算機基礎知識、操作系統(WindowsXP)、Office辦公軟件(Word、Excel、PowerPoint)、網絡技術知識、應用軟件和數據庫知識,每個部分又可以由若干個單元和知識點組成,這樣有利于學生構建一個完整的知識框架,易于理解計算機基礎課程知識。
(2)輔助教學材料的設計
翻轉課堂不僅包括教學視頻,還需要有其他輔助教學材料為支撐,如課程大綱、教學計劃、教學課件、課前作業等。課程大綱、教學計劃是整個計算機基礎教學課程的知識結構;教學課件能使學生充分了解計算機基礎教學中每章節的難點和重點;課前作業可以對課前學習的情況進行評估,這些輔助教學材料與教學視頻相配合,共同完成教學任務。
2.課堂學習(課中學習)
課中學習主要是針對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教學中主要以學生為主,改變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學生由傳統的被動學習轉換為翻轉課堂的主動學習。任課教師在翻轉課堂主要思考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課上教學時間,使“課上教學時間”的效率更高。
(1)教師課中教學
一是課堂輔導,解決問題。任課教師針對學生課前學習所遇到的問題進行匯總并解答。另外,任課教師也可組織學生小組討論,由他人完成問題的解答,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二是加強小組學習,布置章節任務。教師針對課前學習的一個章節進行項目化教學設計,并布置給每一個學習小組,由小組討論、實施,共同完成。三是評價任務,課堂總結。針對每個學習小組完成的成果進行交流,組織討論[6]。
(2)學生課中學習
組內成員按照教師布置的教學任務,制訂實施方案,若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小組成員可討論或向任課教師請教,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小組之間對其他小組的實施方案要進行評價,激發學生的比學精神,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3.課后復習
課堂教學結束后,學生復習所學知識時若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通過網絡平臺與教師進行交流,計算機教師根據學生的相關問題進一步制作拓展知識視頻供學生學習,逐步提升學生學習能力。
翻轉課堂模式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的應用效果分析
以“計算機基礎”這門課程為例進行教學分析,將“計算機基礎”的內容劃分為七個模塊。其中,必學模塊:計算機理論知識、操作系統、Office辦公軟件、計算機網絡;選學模塊:算法與程序設計、數據庫應用和多媒體信息處理。對全部知識點進行梳理分類,設計了共56個微課單元,將課程教學內容分為理論型、操作型和理論操作結合型。學生課前自學微課資源,提出問題;課上相互討論,請教教師,制作作品展示學習成果;課后鞏固練習,并自我檢測學習情況。
選取兩個班級,一個班級實施翻轉課堂模式教學,一個班級實施傳統模式教學,兩個班級學生的計算機基礎無顯著差異。根據教務處組織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質量評價可知,實施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班級學生對教師和課程的評分要高,見表1。根據表1可知,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有效解決了采用傳統教學方法時存在的教學方法陳舊、教學效果不佳等問題,并且提高了教師和學生的交互性。
通過調查可知,和傳統網絡課程、精品課程及課件相比,學生普遍更喜歡翻轉課堂中的微課資源,因為微課的主題突出、短小、交互性強、生動性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解決無人答惑的難題,學生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選擇微課進行個性化學習。學生認為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更具有針對性,教學更加便利靈活,將所學知識落到了實處。
參與翻轉課堂的教學后,學生通過課前學習確定了學習中的問題,自主查閱資料或協商討論,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高,知識印象更加深刻,掌握得更加牢固。教師教學也較輕松,有更多的時間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指導,師生表示更好地銜接了課堂內外的學習。
結 語
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中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全新的探索和研究,是網絡信息快速發展的必然趨勢。區別于傳統教學,翻轉課堂改變了以往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能夠激發不同計算機水平的學生去主動學習。在實踐教學中,學生學習積極性大幅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韓江:《基于信息技術平臺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應用研究》,《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6年第6期。
[2]劉桂花、陳智敏:《翻轉課堂在高校計算機文化基礎課中的應用研究》,《中國成人教育》2013年第20期,第20-21頁。
[3]鐘曉流、宋述強、焦麗珍:《信息化環境中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教學設計研究》,《開放教育研究》2013年第1期,第58-64頁。
[4]馬秀麟、趙國慶、鄔彤:《大學信息技術公共課翻轉課堂教學的實證研究》,《遠程教育雜志》2013年第1期,第79-85頁。
[5]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遠程教育雜志》2012年第4期,第6-12頁。
[6]韓江:《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深化教學改革·提升高等教育質量》(下冊)2015年第5期,第310-31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