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學視角的高校黨建工作創新研究
作者:王 翠 榆林學院 陜西榆林
發布時間:2018-09-11 13:14:2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高校黨建工作是我國思想育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既要緊抓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又要承擔高校學生黨員的培育工作。文章從心理學角度出發,針對當下高校黨建工作中的具體問題,結合心理學原理,以提升高校黨建工作為目標,落實到具體的創新方法上,以期達到完善高校黨建工作的目的。
【關鍵詞】高校黨建 心理學原理 工作創新
大學生在高校黨建工作中存在的心理問題
1.絕對自由化,缺少信仰
我國大學生由于長期接受中國的思想教育、中國的歷史教育,部分學生會對突然出現的國外文化感到新奇,并對國外推崇的自由非常向往,其實這種自由是建立在對事物的不完全了解之上的一種認知偏見,這種從局部推斷到整體的狂熱追求是缺乏理性思考的。有些大學生不喜歡思想教育課,喜歡西方的自由主義文化,因為他們沒有在那樣一個真實的環境下長期生活,沒有看到事物的本質,對事物沒有一個全面的判斷,致使其形成了西方自由好的偏見。
2.對思想政治的學習缺少動力
有部分大學生對高校的思想政治學習具有排斥心理,他們對思想政治的學習并沒有絲毫的動機和興趣可言;入黨積極分子是具有很大外部動機的群體,他們并非都是真正熱愛黨政事業的,因為未來的工作給予他們強大的外部動力,驅使他們積極學習思想政治課程并參與思想政治實踐活動;預備黨員的動機最大,處在考核期的他們會一邊小心翼翼地做事情,一邊積極表現,學習和實踐工作做得最多;當預備黨員經過重重考核后成為了正式黨員,他們之中的部分人卻已經對學習產生了懈怠心理;還有一部分人卻會更加積極地投入到高校黨建工作中去,為學校分擔工作和任務,這部分人是有內部動機驅動的,他們自己非常愿意去做這些事,并且非常享受這個過程,不需要外界的壓力和束縛,已經達到了自律的狀態。
教師在工作中存在的心理問題
1.過于急切的功利心
當下,部分高校教師追求權力、追求經濟利益的動機高過追求個人興趣和教書育人的動力。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看,人的基本需要是從生理需要到安全需要,再到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高校教師的這些不良表現主要是由于缺乏安全感所致,在激烈的競爭中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職稱及科研論文發表數量,只要是可以幫助自己得到晉升機會的工作,就會極大地調動教師的積極性,相比之下,對學生進行輔導、思想政治理論傳輸,以及學生思想工作的輔導就看得比較輕,究其原因無外乎這些工作不能給教師的職稱評定“加分添彩”。
2.教師的職業倦怠感增強
教師在多年的授課過程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進行同樣的工作,會產生職業倦怠感,致使教師沒有創新課堂和工作的欲望。具體表現為對工作的方方面面感到厭倦,比如厭倦學生、厭倦教學、心理焦慮、心理缺陷等。這通常會導致教師人際關系不協調,教師之間以及和同學之間的關系都會受到影響。教師在緊張的人際關系中也會產生認知失調的現象,會在挫折情境中產生焦慮、憤怒、抑郁等不良心理反應。教師通常會忽略學生的情緒,忽略學生的需求,甚至還會讓學生對其產生恐懼心理。因此,高校應重點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提升教師的社交能力,建立起良好的師生共處模式。同時,明確對該模式的探討是解決教師心理倦怠的重要方法,也是改善高校黨建工作的有效途徑。
從心理學視角創新高校黨建工作
1.從人本主義出發,關注學生自主性發展
人本主義學家提倡以人為主體,以人為本,關注人的自主性。在高校黨建工作中工作人員只看見了大學生的負面情緒,且對待這些消極情緒主要采用批評的方式,并沒有關注且思考這些情緒背后的問題以及問題的解決辦法。在黨員的培養過程中,應該少一些責備多一些關懷,關注所有的學生群體,讓他們體會到中國共產黨這個大集體的溫暖與關愛,積極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讓大學生可以充分地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創建積極民主的課堂氛圍,做好黨員各個階段的思想工作。通過傳遞正能量的方式來向學生傳達尊敬和關愛,在高校黨建工作中人人平等,人人都是黨的擁護者和學習者。
2.激發學生的內部動機
根據相關的研究報告我們了解到有這樣幾部分群體:一部分學生具有自己的理想抱負,喜愛黨、熱愛社會主義事業,擁有愿意為共產主義犧牲自我的偉大情懷,這一類大學生群體占6.8%;有63.2%的大學生群體是在周圍人的影響下才決定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在他們眼中如果日后從事與政治相關的工作,黨員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身份;另外有3%的大學生,覺得哲學和政治經濟學可以提升自己的自我價值感,在學習和參與黨建工作的過程中,他們也能達到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最高層;還有27%的大學生生活在迷茫之中,他們既沒有明確的職業規劃,也不對共產主義事業感興趣,卻抱著入黨總比不入黨好的觀念。總之,除了實現自我價值的大學生群體是具有積極的內部動機的,其余的學生都具有消極的入黨動機。
(1)增強大學生的參與感
通過讓學生參與黨建工作的日常事務,提升其參與感和自我效能感。比如,通過每周的黨員會議,在會議討論中能夠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強調自我的重要性,在會議中讓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觀點和想法,自己想要完成的任務、自己的收獲等。另外,在關于高校黨建工作的組織活動中,可以讓大學生以社團的形式組織和參與活動,既可以調動黨員以及預備黨員的積極性,又可以向入黨積極分子傳達高校黨建工作的宗旨和目前的工作方向。學生通過自己組織活動,增強了體驗感和參與度,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正確引導學生的入黨動機,增強學生的內部動機。
(2)采取合理的強化措施
當學生在高校黨建工作中表現出色時,可以采用正強化和負強化兩種強化手段。言語獎勵和物質獎勵都可以達到正強化的目的,如采用開表彰大會,為獲獎者加少量的學分或者是獎勵一些學習用品等,在滿足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同時,調動了學生參與高校黨建工作的積極性;批評和懲罰都是負強化的手段,目的還是為了增強學生在高校黨建工作中的積極性。
3.建立教師的獎勵考評機制
(1)走群眾路線。在校師生都可以為教師的工作內容進行五點計分評價,考核采用隨機的形式,不定期展開考核,最后計入教師的業績考核總成績中。
(2)走自評路線。每次工作開展后,教師要對此次自己所負責的工作內容進行評價,采用五點計分的方式進行評價。教師在評價中應做到客觀公正,能夠充分地對自己的優勢和不足進行評價,達到全面認識自我的目的。
(3)高校的相關組織要對教師的評價總成績(群眾評價和教師自評的總分)進行獎勵和評比。獎勵的方式可以是獎勵一定數額的獎金、假期旅行券、科研經費的贊助等,評比可以通過微信公眾平臺進行推送,也可在教學樓進行張貼展示等。
4.教師職業倦怠的解決途徑
(1)組織教師加入健身俱樂部
相關研究表明,高校教師參與體育活動的時間非常少,而體育鍛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強心理健康,緩解倦怠感。高校教師可以組織大型的夜跑活動、周末登山游等,在鍛煉教師體魄、增進同事友誼的同時,緩解了教師的心理壓力。
(2)為教師提供繼續深造的平臺
對于教師而言,教無止境,而學習也是無止境的。因此,高校可以和國外的聯合高校進行交換學習,讓每個高校教師都有出國繼續深造和學習的機會。經過一段時間的潛心研究或者是接受不同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知識,教師在重返校園時會有一種新鮮感,以取代原來的倦怠感。
培養高校大學生黨員,應做好高校的黨建工作,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校的黨建工作“一直在路上”。針對高校黨建工作中教師和學生的一些心理問題進行分析,并結合心理學的手段和方法改進和創新黨建模式,是未來高校應著重實踐和落實的工作之一。從實際出發,在現有體制上不斷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為我國培育更多更優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將是我國高校黨建的工作重心。
參考文獻:
[1]張軍:《加強黨建工作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根本保證》,《紅旗文稿》2016年第2期,第28-29頁。
[2]郭小艷、王振宏:《積極情緒的概念、功能與意義》,《心理科學進展》2007年第15卷第5期,第810-81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