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漢語國際教育是“內”“外”兼修的教育,其目的是促進漢語的跨文化傳播,培養出更多有著豐厚中國文化積淀的,能夠從事漢語教育、文化交流和傳播等工作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要達成這樣的目標,各地方高校必須重新審視當前該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不足或疏漏,構建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目標體系。

【關鍵詞】地方高校 漢語國際教育 專業人才培養

“漢語國際教育”是2012年被教育部重新定義的專業名稱,其前身是“對外漢語教學專業”。“漢語國際教育”是致力于國內外漢語教學、文化交流的教育,其目的是培養具有豐厚文化積淀的,能夠從事漢語教育、文化交流和傳播等工作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優秀人才應該有較強的漢語表達、交流能力,應該是中華優秀文化的代言人和傳播者。目前,我國許多綜合性大學、語言類大學和師范類大學都開設了這個專業,但就該專業人才培養現狀來看,成果并不理想。該專業畢業生整體實踐能力并不強,缺乏文化轉播的能力,課程與就業對接不上。基于以上幾點,筆者認為地方高校要重新審視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定位,構建全新的人才培養目標體系,凸顯特色和優勢,從而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的新人才。

地方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前身——對外漢語專業在我國高校開設已有三十多年,目前有近三百所高校開設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對外漢語專業)。但在此專業蓬勃發展的同時,我們也看到許多地方高校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并不明確,對專業人才的輸出方向及學校自身辦學條件、辦學特色沒能準確把握,往往是照搬先進院校的課程設置,師資條件卻跟不上,不 能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且在人才培養實踐環節后續乏力,導致畢業生所學理論難以應用于實踐。

地方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要點

1.漢語文化積淀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需要做漢語的“代言人”,那么就必須有足夠的文化知識和素養,即漢語文化積淀。具體包含三方面內容,漢語基礎知識、漢語文化知識和漢語文化素養。

(1)漢語基礎知識。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需要從事漢語的推廣、傳播工作,漢語基礎知識是基本的內容。大學生大都有一定的漢語基礎知識積累,但缺乏針對性,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漢語基礎知識教學主要是為了應用。因此,在教學中要注重基礎知識的準確性和熟練程度,以及實用性、應用性。比如,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工作,不僅需要學生掌握漢語基礎知識,還應具有將其淺顯易懂地講出來,讓他人理解的能力。

(2)漢語文化知識。在漢語國際教育人才培養過程中,各地方高校在課程設置時,除了要安排必要的漢語文化學習內容,還應兼顧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教學,同時增加中外文化比較課,從差異中加深學生對漢語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3)文化素養。與文化知識不同的是,文化素養是個體氣質和精神的體現,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形成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應該具備一定漢語文化素養,才能真正成為漢語文化的傳播者。文化素養需要循序漸進的渲染和熏陶,要培養學生這方面的氣質和精神,需要教師帶領學生領略中華文化之美,其中就包含漢語的音韻之美、文字形態之美、文章意蘊之美,只有學生了解并熱愛漢語豐富的文化內涵,才能在教學傳播過程中自然地流露出對中華文化的熱愛。

2.教育技能的內涵

(1)基本教育技能。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由于從事的是文化傳播、交流的工作,所以在基本的教育技能中,包含了必要的雙語技能,即能夠熟練準確運用漢語和其他另一門類的語言。所以,地方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對漢語母語的學生要注意第二外語的應用能力培養,漢語是第二外語的,則更要加強漢語基本應用能力的培養,以免在交流、傳播中出現錯誤和障礙。同時,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畢業生最主要的一項工作就是面向國際的漢語教學工作。所以,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基本教育技能培訓是不可或缺的一項內容。而基本教育技能培訓可以參照一般師范類大學的課程模式,包含教案設計、教育信息技術和板書能力、說課能力等各方面內容。這里需要強調的是漢語國際教育的基本教育技能應結合教育對象展開,有的放矢,可以引導學生模擬實際工作環境進行教學設計,使各種基本教育技能落到實處。

(2)基本文化技能。漢語文化知識是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必修內容,而基本的漢語文化技能也是不可或缺的。富有中國文化魅力的各項技能是豐富多彩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可依據學生興趣及重要程度合理安排選修和必修內容,展現中華文化風采。中華才藝包含傳統與現代兩個方面,以及音、體、美等多種藝術形式,比如傳統樂器演奏、書法、國畫、京劇表演、太極拳、現代中國舞表演、歌曲演唱……可謂多姿多彩。但并不是要求學生一定要掌握,而是讓他們根據自身興趣,選擇一兩種技能堅持訓練,以提升個人才藝和魅力,這樣才能在教學和文化傳播中如虎添翼。

3.跨文化傳播

跨文化傳播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跨文化交際能力。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說,掌握漢語的能力是必需的,此外還需要掌握一兩種其他語言,并具備進行交流的能力。因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將來要面對的有可能是世界上各種語言的國家,因而光有漢語能力是不夠的,這就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的語言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通常情況下,掌握好一門語言的精髓已經很不容易了,而要掌握兩種或者更多就更難了。不過,在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語言交際部分,側重的是基本的交流能力,即能夠正確運用兩種語言表達,達到交流的目的。而對語言學習的諸多細節和深層的原理則不深究。二是跨文化傳播的能力?!皞鞑ァ笔侨藗兺ㄟ^媒介和特定符號進行信息傳遞、交流的一種活動,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畢業生是在海內外傳播漢語和中國文化的人,因而需要懂得傳播的方式和方法,才能擴大傳播的效果,達到傳播的目的。而跨文化傳播的首要任務就是對文化交際傳播的理論有較深入的認識,了解文化差異造成的理解、認識、接受和處理信息偏差的特點,更好地實現傳播的效果。但是我們也應注意到,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并不是新聞傳播專業,學生對傳播學原理的研究不能過于深入,因為人的精力畢竟有限。具體來講,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需要掌握傳播的基本知識和具體策略,意識到自身作為國際漢語教師,作為傳播主體,有必要依據具體的環境和受眾的心理需求選擇合適的傳播媒介,依據傳播規律,提高傳播效果。

地方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

1.明確定位

地方高校漢語國際教育人才培養想要達到理想的效果,那么確立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突出辦學優勢、學科優勢、彰顯特色是很重要的一點。各地方高校應結合自身的辦學背景、辦學條件,明確專業人才的培養方向是傾向于漢語國際教學能力,還是注重人才的文化傳播能力,并依據現實條件進行明確定位,將重點放在能夠發揮自身優勢和特色的方面,形成有實際目標的人才培養模式。

2.夯實專業素養

各地方高校應結合自身漢語國際教學專業的定位,課程設置上凸顯“抓牢基礎,突出特色”的宗旨,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三個要點“漢語文化積淀”“教育技能”“跨文化傳播”均衡施力,同時加強學校的優勢項目。比如傳統文化氛圍濃厚地區的高校,可帶領學生積極走進能夠體驗文化、感悟文化的博物館或者民俗村寨等,引導他們獲得切實的文化體驗;對于以教學見長的地方高校,則應加強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的教育技能、技巧的培訓,培養教學能力卓越的漢語國際傳播者。

3.重視實踐教學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本身就是趨向于“應用”的專業,隨著國際形勢的發展,“應用”的內涵也發生了變化,單一項目的專長在激烈的競爭中很難凸顯出來,也難于勝任更加復雜的實際工作,因而人才培養還應注重“復合型”特點。所以,在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各地方高校應重視實踐教學的開展,從多方面鍛煉學生的能力。實踐教學包含兩個方面,一是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內容,同時兼顧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應具備的綜合性和國際性,側重訓練學生對外漢語教學和跨文化交際、傳播的能力;二是要積極構建實踐教學條件,比如能夠滿足學生實踐需要的訓練基地,使之有能夠進行語言教學實訓、文化技能展示的環境和機會,以促進學生“應用型”知識素養和技能的形成,以便在參與工作時能夠更快地進入角色。

綜上所述,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三個要點是“漢語文化積淀”“教育技能”“跨文化傳播”。在地方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中,我們應把這三個點放在首要位置,同時,明確地方高校特色定位,以扎實的專業素養和卓越的實踐能力為支撐,培養出能夠滿足國內外需要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延慧:《地方本科院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建設的思考與建議》,《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年第31卷第14期,第49-53頁。

[2]劉娟、李婧:《高校漢語國際教育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黑河學刊》2016年第4期,第113-1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