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我國國際化背景下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的模式進行了客觀性評估,主要從當前會計教育的發展潛力進行分析。認為,目前應用型會計人才的教育雖然在我國受到了較高的重視,但是通過當前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人才輸送的貢獻是非常有限的,而且與現實經濟高度沖突。從理論上講,將個人發展作為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很困難的,并且,其成就的實用性更容易被質疑。因此,應用型會計人才的培養急需采取對應措施,將技能帶到會計教育的前沿。

【關鍵詞】國際化背景 應用型會計人才 培養模式

引 言

會計學作為一門適合在大學學習的學術科目,其發展時間相比于其他科目來說較短暫。盡管實踐中的會計可將其歷史追溯至古巴比倫和古希臘,但在20世紀之前,它在大學幾乎沒有存在過。如今,會計學不僅成為各個學校炙手可熱的學科,更是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社會的發展,其教育發展以及人才的培養也逐漸走向國際化。當前,為了培養新興的高素質應用型會計人才,我國大部分高校都已經引進了國際化的會計教育模式。然而,該教育模式本身依然存在較大問題,比如,由于各個學校或多或少都面臨著特殊的財務和社會壓力等,他們的學習實踐可能對教學和評估的變化更加敏感,教育資源的成本約束可能會對他們的學習產生不成比例的影響。在資金和資源壓力的情況下,大學生對教育的需求顯然不能被完全滿足。因此,如何解決當前我國大學國際化會計教育發展問題成為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的重中之重。

當然,除了逐漸完善國際化的會計教育模式之外,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模式還應該通過其他渠道及時得到創新,而思維方式的改進就是其中一種。提高思維能力包括調整對改變條件的心理處理能力。凱利、Davey和Davey(1999)曾提倡一種全面的會計教育,以更好地促進這種持續的認知靈活性。他們認為人才的培養需要相當程度的批判性思考,以及對思維過程的元認知意識。

我國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現狀

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與最初的研究型人才不同,主要體現為三個方面。首先,培養目標不同,應用型人才主要培養的是高度的適應能力、應變能力和把知識應用到實踐中的能力;而研究型人才則主要著重于對事物背后真相與原因的剖析。其次,會計從業人員和會計學者之間的差異,主要是通過學術文獻來確定的。學者們互相根據他們對這個科目的相對貢獻來判斷對方。因此,學者們通常會動用他們最高和最好的才能來實現這個目標,他們被訓練來識別和填補文獻中的空白,而這些差距是否對實踐重要,往往是次要的。這種傾向使文獻成為一種自我維持和自我辯護的力量,超越了實踐的控制。最后,應用型會計人才和學術會計人才的培養方式不同。前者主要關注實務的操作和分析,后者則更側重文獻的閱讀、對發展歷程的梳理與總結以及對該學術領域的貢獻。當前,我國大部分高校的重心都在于對應用型會計人才的培養。

會計是一個高度與實踐密切相關的應用領域。據統計,在國際化會計教育背景下畢業的學生,如接受ACCA(或CGA)教育等,往往能更快實現就業,且一般情況下就業薪資也高于未受過國際化會計教育的學生。

但是,目前我國的國際化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中更多的是注重學生技能培養,對學生的綜合能力素養缺乏關注。在國際化會計教育背景下,學生不僅要了解國外市場的專業知識,也要把法律法規、英語作為一項必備技能,更要加強自身的邏輯分析能力以及規范自身的道德素養。

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分析

會計是當前我國最典型的職業追求。根據這門學科的本科專業需求,許多學校的學生都有資格參加這個專業的專業執照考試。由于我國各高校重視會計教育的時間相對較早,并且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市場上大大小小的企業林立,會計成為大部分學生追逐的熱門專業。而目前普通的會計從業人員在勞動力市場上已經趨于飽和,出現疲軟的態勢,但是,既熟悉國際法律法規和會計準則,又懂得國內法律法規的人卻在少數。因此,國際化的會計教育是應對國際化背景下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的重要模式。

國際化背景下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新探索

1.完善國際化教育新模式

會計教育的國際化是由會計人才的國際化和勞動力人才市場需求決定的。我國各個高校為了培養適合國際化需求的會計人才,在教學上也進行了許多實踐和改良,相關研究提供的證據也表明我國部分高校正在調整他們的學習實踐以適應愈來愈嚴峻的學習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在戰略學習中,需要培養合適和高效的學習方法,磨煉學生的思維方式。同時,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進行主動學習和探索。

但是,適合我國當前教學情況的國際化會計教育新體系尚未建立。我國市場經濟的推行相較于其他國家時間較短,難免會存在摩擦與磨合的過程,而國際化會計教育在師資力量、教育資源投入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處于弱勢,為了完善國際化教育模式,就必須從弱項一一進行解決。

(1)與國外高水平大學建立密切的合作關系。與國外高水平大學進行合作不僅可以學習他們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經驗,甚至在課程設置、師資配備上也可以進行合作與分流,這同時也給了學生更廣泛的發展空間。

(2)建立屬于自己的師資隊伍。應用型會計人才的培養離不開老師的指導和培養。各個學校應注重老師的學歷和資本,并積極鼓勵老師進行訪學與交流,甚至可以聘請外部師資進行授課。

(3)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除了日常的上課課程,課余活動如“陽光月”等也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以培養全方位、高素質的應用型會計人才。

2.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強與企業的合作

要培養應用型的會計人才,必須要改變“輕實踐、重理論”的思想,給學生創造更多實踐的機會。為了增加實踐性,可以從這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設計與會計實務相關的多方位競賽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同時,鑒于國際化背景的要求,競賽內容不僅要與國內會計運作準則相關,更要與國際間的法律法規相聯系,以培養符合市場需求和用人單位要求的人才。另一方面,各個學校應致力于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機會,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企業或者事務所,這需要社會與學校之間的緊密聯系與合作。在這一方面,學校應該積極爭取更多的實習資源與實習經費,幫助學生將書本上的知識與實踐中的內容融會貫通,也為學生在未來走向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使他們有足夠的能力面對新環境中的學習壓力和工作壓力。

3.加強學術會計的基礎性作用

應用型會計更加注重實務能力的培養,但如果沒有以學術會計作為基礎,應用型會計變會失去穩健的根基,缺乏長足發展的動力。

比如,從會計的歷史角度而言,會計歷史作為應用型會計研究的主題,它甚至可以作為一種表面上的歷史著作。無論是作為學者的角色,還是作為應用型會計研究人員的角色,會計歷史都應該得到密切的關注,這也許也是作為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特殊社會責任。

與大多數重要的社會機構一樣,會計也有幾個關鍵字(例如,“資產”“資本”“資產負債表”等),需要理解多年來它們是如何隨著強大利益而進行演變的,這可能會幫助教師和學生更好地理解當前的“官方”定義和語言使用中的嵌入式文化潛能。歷史有可能,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我們學科的神話和隱喻。一個聲稱在大學里占有一席之地的應用學科,以及它的教育使命,似乎不能逃避學術上的孜孜探索,即使該應用學科是會計學。

結 語

應用型會計人才的培養一直是文獻研究中的重要話題。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應用型會計人才也需要逐漸向國際接軌。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新的教學模式亟待創新。本文認為,改革國際化會計教育、實踐教學以及合理利用學術會計理念是培養國際化背景下應用型會計人才的重要方式。此外,在專業技能之外,本文認為思維方式的培養以及自身道德素質的提高也是該問題的重中之重,是培養應用型人才不可忘之本。

參考文獻:

[1]馮軍:《具有國際化背景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浙江科技學院學報》2005年第17卷第3期,第230-233頁。

[2]謝琨:《會計教育國際化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式研究》,《當代會計》2016年第3期,第61-62頁。

[3]劉珈希:《會計教育國際化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式研究》,《中外企業家》2016年第29期。

[4]周建:《會計國際化背景下的學歷教育改革與創新——CGA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2年第1期。

[5]陳淑賢:《國際化背景下的應用型本科會計教育》,《商業會計》2011年第16期,第75-76頁。

[6]徐鯖:《會計國際化條件下會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3年第10期,第224-2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