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非遺音樂文化引入高校音樂教學的探索
作者:呂 博 寶雞文理學院音樂學院 陜西寶雞
發布時間:2018-09-11 10:12:1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文章從教育觀念、課程安排兩個角度出發,就高校音樂教學現狀予以分析,并從非遺音樂發展、民族本位思想、音樂人才培養的角度出發,就本土非遺音樂文化引入高校音樂教學的意義予以闡述,最后,就本土非遺音樂文化引入高校音樂教學的策略予以說明。
【關鍵詞】非遺音樂文化 高校音樂教學 民族音樂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專項科研計劃項目《寶雞人文地理環境下的西府曲子研究》(項目編號:14JK1020)、寶雞文理學院校級重點項目《西府曲子的人文地理特征研究》(項目編號:ZK12080)、陜西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科技創新背景下西府曲子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播研究》(課題編號:2016KRM116)研究成果。
高校音樂教學現狀
1.教育觀念
在國家大力倡導保護非遺文化的潮流之下,各大高校也開始在音樂教學方面嘗試革新,嘗試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教育體系,然而就各大高校的音樂教學改革情況來看,收效甚微。在民族文化體系中,民族音樂占據了重要地位,但就當前國內音樂培養情況來看,人們更加傾向于西方樂器,諸如小提琴、鋼琴等,對于民族樂器的學習不夠重視。
2.課程安排
就當前情況來看,國內許多音樂學家倡導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教學體系,立足于西方音樂文化基礎,大力發展本地區、本民族傳統民族音樂,尤其是非遺音樂。就當前各大高校音樂教師隊伍現狀來看,多數音樂教師畢業于國內音樂專業院校,部分音樂教師是從海外音樂院校學習歸來的。就當前國內高校音樂教育教學體系創建情況來看,仍舊是基于西方音樂教學模式而創建的體系,為此,在課程設置、課程安排上更加傾向于西方音樂體系。在此情況下,學生所接受的音樂教育多為西方音樂教育體系,在非遺音樂文化課程方面則存在極大的欠缺,這使得各大音樂院校畢業生在今后的從教過程中難以實現對傳統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展。
本土非遺音樂文化引入高校音樂教學的意義
1.推動非遺音樂發展
高校在開展音樂教學工作時,必須要堅持“因地制宜”策略,促使民族音樂文化實現創新發展,得到有序傳承。作為知名音樂家,洛秦先生曾就音樂與文化之間的聯系進行了論述,指出音樂文化是相互交融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地方文化中,音樂文化是不可忽略的部分,充分體現了地方民眾的審美情趣和人文情懷,音樂是文化和情感的積淀,是文化和情感的內涵部分。本土音樂的形成是幾代人、幾輩人通過生產、生活實踐創作得來的,為此,應將本土音樂視為地方活態文化。在西方音樂文化傳入我國之后,年輕一代受到西方音樂的影響極大,對于本土音樂文化的認識卻越發淺顯。在此情況下,引入本土非遺音樂,創建民族音樂教育體系至關重要,不僅能夠加深青年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的認識,擁有良好的民族音樂學習氛圍,還能夠促使非遺音樂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
2.強化民族本位思想
音樂不僅是文化層面的交流,還能實現精神、情感上的交流。在本土非遺音樂文化引入高校音樂教學的情況下,學生能夠對本土非遺音樂進行深入研究,從而接受本土非遺音樂的熏陶。在此情況下,不管今后學生去向何處,歸向何方,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無論是學習還是就業,只要人處于流動的狀態,音樂文化都將以流動的形式隨之而行,進而促使國民的民族情感得到增強,民族音樂文化得到發展與傳播。本土非遺音樂文化中包含了較為深厚的民族情感,能夠促使學生對民族文化有更加深入的認識,促使民族凝聚力得到增強。音樂生活是人們生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基于本土非遺音樂文化在高校音樂教學中的應用,將會對學生的音樂生活起到豐富的作用,促使民族本位思想得到貫徹落實。
3.培養特色音樂人才
當前國內高校所應用的音樂教育體系多是借鑒西方音樂教學體系創建而成的,為此,所培養出的音樂人才與其他國家的音樂人才不存在質的區分,所貫徹的也多是西方文化思想,對于我國傳統民族文化少有涉及。在此情況下,想要培養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人才并非易事,而基于本土非遺音樂文化在高校音樂教學中的應用,能夠為學生創造更多接觸本土音樂文化的機會,促使學生在音樂學習中加強對本土音樂的認識。在系統性學習、長時間接觸之下,學生必然會對本土非遺音樂中的文化有深入認識,也必將會在此方面學有所成。在本土非遺音樂文化熏陶之下培養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人才,不但是能夠在教育、經濟等多領域活躍的人才,而且是能夠開展區域性文藝工作的高素質人才。
本土非遺音樂文化引入高校音樂教學的策略
1.完善非遺音樂課程體系
鑒于國內高校音樂教育體系的現狀,筆者認為有必要加強非遺音樂課程體系的完善工作。促使傳統音樂中的精華部分能夠得到充分開發,促使有關傳統音樂的現有研究成果能夠在專業課程中得到應用或體現。對于音樂院校而言,要充分利用國家大力開展非遺文化保護的契機,結合地方特色,充分利用地方優勢,促使優質教學資源得到合理配置。在音樂課程設置過程中,應避免出現“重西輕中”現象,要促使傳統音樂能夠在高校音樂課堂中實現理性回歸。為促進本土非遺音樂項目能夠在高校音樂教學中得到更好的應用,還需從下述方面著手,開展好相關工作:第一,做好本土非遺音樂理論體系創建工作,并開設相關課程,諸如西北地區傳統民樂概論等;第二,開設本土非遺音樂技術性課程,諸如演唱、演奏等;第三,建立本土非遺音樂教研室,做好相關教材編制工作,積極開展教學研討工作,促使現有非遺研究成果能夠在教學中得到有效應用。
2.聘請非遺音樂藝人授課
事實上,民間藝人走進高校課堂講學并非是稀有現象,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這種現象極為普遍。正是因為這些民間藝術家的不懈努力,為我國培養出了一批優秀的民族音樂家。然而,就當前情況來看,在高校音樂教學課堂中已經鮮有非遺音樂藝人的身影,似乎這些在傳統民族音樂上大有成就的人在今天變得“難登大雅之堂”了,這使得高校音樂教學工作與傳統民族音樂漸行漸遠。在國家大力提倡保護非遺文化的今天,為促進本土非遺音樂能夠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聘請非遺音樂藝人授課無疑是最佳的策略,從而促使原汁原味的民間音樂能夠為學生所接觸。在聘請非遺音樂藝人授課的過程中,應配備專業音樂教師,共同合作,聯合授課。其中,專業教師以負責理論教學為主,就非遺音樂藝人所不能解答的專業性問題予以講解,使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促使本土非遺音樂教學工作效果倍增。非遺音樂藝人授課的過程中,應就本土非遺音樂的下述方面內容進行說明:一是演唱或演奏的特定性;二是藝人自身學習經歷的介紹,主要就學習方法、學習心得進行分享;三是明確音樂教授方式;四是簡單說明該音樂的發展現狀。
3.創建非遺音樂文化基地
創建非遺音樂文化基地對于本土非遺音樂文化的引入具有重要作用,能夠促使本土非遺音樂在高校音樂教學中實現有效融合。在此過程中,高校必須立足于地方實況,對本土非遺音樂進行挑選,以做好非遺音樂文化基地創建工作。在非遺音樂文化基地創建之前,必須要做好調研工作,明確基地建設地址,加強和地方政府以及文化部門之間的聯系與合作,促使建設工作能夠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從而保證建設的進度和效果。非遺音樂文化基地建設工作還需要堅持高校與地方政府的共監督、同管理,積極創建基地管理委員會,選出專業,設置專崗,做好聯絡,協調工作,確保基地在建設完成后能夠實現正常運行。就基地活動內容來看,主要包括兩大重要環節:一是田野采風;二是音樂實踐。高校應積極組織音樂專業學生開展這兩方面的工作,促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調動,從而增強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能力和自主性學習能力。
針對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教育部在發展規劃綱要中作出指示,指出高校要堅持特色辦學,立足于地方文化,增強辦學特色,促使地方文化得到更好發展,從而實現地方文化藝術和高校藝術教育相結合。而作為高校,應承擔起發展本土非遺音樂文化的重任,積極開展相關工作,并力爭取得優異成績。
參考文獻:
[1]向云駒:《論“文化空間”》,《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
[2]史貝、李陽:《音樂類人才在高校非遺教育實踐中的培養》,《大舞臺》2013年第12期。
[3]丁永祥:《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論略》,《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2期。
[4]李俊:《地方音樂引入高校音樂教學的探索——以臺州學院為例》,《藝術探索》2011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