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Web2.0時代的到來,學習型微信公眾平臺以自己獨特的優勢,迅速在大學生之間傳播。本文采用問卷調查法,從大學生和高校教師兩類人群入手,首先分析了大學生使用學習型微信公眾平臺的現狀;其次分析了高校教師將學習型微信公眾平臺應用于教學領域的現狀;最后從大學生、學習型微信公眾平臺和教師三個方面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學習型微信公眾平臺 大學生 使用現狀 對策

基金項目: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大學生移動微型學習實證研究——基于對陜西省部分高校師生學習型微信公眾平臺的使用調查”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7P014)。

研究背景及原因

微信作為近年來興起的“互聯網+”代表之一,其用戶數量極為龐大。據2016年騰訊公司業績報告,截止到2016年第一季度末,微信和We-Chat合并月活躍賬戶數達到7.62億,比2015年同期增長39%。截止到2016年6月,各品牌的微信公眾號總數已接近2000萬個,移動應用對接數量超過85000個。

以上數據充分顯示出微信公眾平臺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且使用群體平均年齡較小,大都集中于年輕人,大學生使用者占較大比例。2016年騰訊數據表明,微信86.2%的用戶在18~36歲之間,其中學生用戶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群體。有研究表明, 84.8%的大學生使用微信公眾號進行閱讀,其關注的信息類別多集中在文體(占26%)、教育(占19%)方面。

綜上所述,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使用學習型微信公眾平臺來滿足自身需要,在使用過程中雖出現了一些問題,但這些問題并沒有得到過多關注。另一方面,目前已有較多關于微信公眾平臺在教育領域的研究應用,但卻鮮見對大學生學習型微信公眾平臺使用現狀的調查研究。微信作為一種傳播工具,本不是為教育而生,但時代卻賦予其教育教學的功能,發掘其內在潛力與應用性具有時代意義。因此,對大學生學習型微信公眾平臺的使用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等進行調查研究,無疑是一個有時代意義、值得我們關注和研究的主題。

相關概念界定

1.微信公眾平臺

微信公眾平臺簡稱We-Chat。用戶可以利用平臺賬號進行自媒體活動,簡單來說就是進行一對多的媒體性行為活動。微信公眾號被分成訂閱號和服務號,運營主體是組織(比如企業、媒體、公益組織)的,可以申請服務號,主要用于服務,多用于企業宣傳與營銷。運營主體是組織和個人的可以申請訂閱號,主要用于信息傳遞,多用于商家與名人宣傳、個人自媒體創業、多個領域的信息傳遞與交流。目前,應用于教育及學習領域的微信公眾平臺數量較少,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因此,可以借鑒微信公眾平臺的商業運作模式,依托微信公眾平臺形成線上線下知識互動交流。

2.學習型微信公眾平臺

學習型微信公眾平臺作為微信公眾平臺的一個分支,是以學習為目的,涉及各方面知識,從學習層面入手,以圖文、新聞、鏈接、游戲等形式,進行傳播的一種新型微信公眾號模式。本文所研究的學習型微信公眾平臺,主要用于傳播交流高校所開設專業或課題研究信息。例如,在微信公眾平臺上點名、發布作業等。

調查方案設計

1.調查對象

為了多方位了解在校大學生使用學習型微信公眾平臺的現狀,更加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對策,我們設計了兩份問卷,分別以西安市部分高校師生為調查對象。

2.問卷發放與數據錄入

發放學生調查問卷132份,回收有效問卷132份;發放教師調查問卷57份,回收有效問卷57份。問卷回收完畢后,采用SPSS軟件以及Excel軟件對數據進行錄入與分析。

大學生學習型微信公眾平臺的使用現狀

1.大學生學習型微信公眾平臺使用的基本特征

(1)關注學習型微信公眾平臺的大學生占比較大

調查結果顯示,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使用微信,并關注學習型微信公眾平臺,只有少部分學生因為自身興趣愛好和公眾號的普及度不夠等原因沒有關注。數據顯示,在關注微信公眾平臺的學生中,有71.21%的學生關注了學習型微信公眾平臺,且關注度較高。

(2)對學習型微信公眾號推送類型的選擇體現出興趣較為集中的特點

調查顯示,大部分大學生對文化資訊、新聞時事、專業知識、考試資訊等推送顯示出較大的興趣。另外,大學生更傾向于對其感興趣的類型進行持續關注,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大學生對其熱愛領域興趣集中。

(3)關注學習型微信公眾號的途徑較為集中

56.82%的學生關注學習型微信公眾號的途徑是在教師、同學推薦下了解的,47.73%的學生表示是從其他微信公眾號上得知的,即公眾號互鑒。可見,大學生關注學習型微信公眾平臺的途徑較為集中。

2.大學生學習型微信公眾平臺使用現狀中存在的問題

(1)關注度高但利用率低

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學生關注了大量的學習型微信公眾號,卻很難充分利用。跳躍式瀏覽、關注后,從不點擊、查看等現象非常普遍。

(2)利用深度低

首先,從平臺內容的利用深度上來說,部分學生只是跳躍式瀏覽信息,對平臺內容的思考缺乏深度,僅有少數學生在獲取知識后進行了深入了解,極少數學生會在公眾平臺上就某個問題與其他人進行討論。其次,從平臺利用的方式來說,大多數學生只是把學習型微信公眾平臺作為一種信息工具,卻沒有對其他功能(如在評論區進行學術交流)進行應用。

(3)持續關注時間短

調查結果顯示,54.55%的學生對學習型公眾號的關注時間為1~6個月,持續關注兩年以上的僅占8.33%。由此發現,大多數學生持續關注的時間短,一般一年以內就會改變關注對象。

對學習型微信公眾平臺在教學領域的應用現狀分析

1.越來越多的高校教師開始將學習型微信公眾平臺應用到教學領域

隨著Web2.0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高校教師開始將學習型微信公眾平臺應用到教學領域。通過閱讀文獻及調查發現,有不少教師已經進行了相關實踐。如推送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信息,利用平臺進行簽到,利用平臺進行翻轉教學等。

2.獨立經營或參與經營學習型微信公眾平臺的教師數量極少

調查結果顯示,雖然大多數高校教師對學習型微信公眾平臺應用到教學領域持支持態度,但選擇獨立經營或參與經營平臺的教師數量卻極少。很多教師表示時間不足,不會創建是他們不選擇獨自或參與經營平臺的主要原因。另有一些教師由于擔心版權保護問題,而放棄獨自或參與經營此類平臺。如何使高校教師消除心理障礙,運用相關技術,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對 策

如上所述,我們總結了大學生和教師在微信公眾平臺使用中遇到的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絕不是學生或教師單方面造成的,它和微信公眾平臺有關。下面我們將從學生、學習型微信公眾平臺和教師三個層面提出相關建議。

大學生層面。第一,選擇高質量的學習平臺。可以參考教師、學生或其他平臺的推薦。第二,鼓勵學生進行獨立思考,提升學習深度。大學生在閱讀推送內容后,不能只是表層瀏覽與吸收,應該深入思考推送內容。第三,堅持對平臺的長期使用,將其納入自己的學習體系。第四,積極參與互動。在平臺尚未在線增加討論區功能時,學生在閱讀相關推送后,可以與身邊同學、教師進行知識探討。同時,建立快捷有效的平臺分享機制,積極將高質量的平臺推薦給他人。

平臺層面。第一,改進平臺內容。各微信號應該豐富和創新推送內容,還應提高推送質量,使內容更加專業化。第二,設置“吸睛”標題,使其具有吸引力和新穎性。第三,增加互動功能。調查結果顯示,增加交流區是用戶比較渴望的一個需求,它的出現可以增加用戶學習的深度和廣度。第四,完善運營、監督管理體制。微信運營商應完善實名認證工作,對公眾號進行嚴格審核,對優質公眾號應及時通過認證,并推薦給讀者。同時對用戶信息進行嚴格的保密工作,加強對不良信息的審查,設置信息監督舉報機制。第五,創新平臺推廣和宣傳方式,注意把握用戶的切實需求。

教師層面。首先,可以積極向學生轉發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推送。其次,可以獨立經營或參與經營學習型微信公眾平臺。教師獨立創建或參與創建學習型微信公眾平臺后,可以通過定期推送專業知識、在評論區或后臺進行師生交流等方式進行傳播;也可以在平臺上儲存一系列和課程相關的視頻、習題等,供學生復習與參考;還可以在平臺上發布預習任務,進行“翻轉課堂”的實踐。另外,在微信公眾平臺上進行點名也成為較為新穎的利用方式。然而,教師創建或參與創建學習型微信公眾號仍面臨很大的現實障礙。為了解決教師時間不足等問題,筆者建議,教師可以請班內掌握技術的學生進行操作。

參考文獻:

[1]王玲寧:《采納、接觸和依賴:大學生微信使用行為及其影響因素研究》,《新聞大學》2014年第6期,第62-70頁。

[2]白浩:《微信公眾平臺在高校教育領域中的應用研究》,《中國教育信息化》2013年第4期,第78-81頁。

[3]李巖:《微信對大學生學習方式的影響》,《人力資源管理》2016年第9期,第55頁。

[4]袁磊、陳曉慧、張艷麗:《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學習研究——以“攝影基本技術”課程為例》,《中國電化教育》2012年第7期,第128-1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