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互聯網+”思維背景下,應對新時期現代教育的新特點、新挑戰、新機遇,切實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緊跟時代步伐,深刻把握青年的特點,充分發揮網絡思政的陣地作用,強化網絡育人的實效性,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同時,應從作為實施主體之一的輔導員角度到優化教育供給內容、采取多樣化的教育供給方式等方面轉變教育方式,提升教育成效,全面開啟“互聯網+”時代下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關鍵詞】“互聯網+” 供給側 改革 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基于供給側改革視域下的大學生就業指導模式研究》(項目編號:SGH17H120);陜西中醫藥大學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基于供給側改革視域下的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017SZ05)。

“互聯網+”一詞最早見于李克強總理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另在《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指出,“互聯網+”是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簡而言之,“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這并不意味著僅僅是兩者相加,而是基于現代通訊信息及互聯網媒介之上,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的創新形態。

“互聯網+”作為一項國家戰略,必將給我國未來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新的驅動力量,如同其他行業一樣,教育也受到了互聯網的巨大影響,“互聯網+”思維對傳統教育理念帶來了革命性的沖擊和挑戰。醫學生在“互聯網+”時代成長成才已成為新常態,面對新時代的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通過探索“互聯網+教育”的科學模式促進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提升,既是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不可回避的問題,也是擺在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現實課題。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現代教育的特點

1.教育資源開放化

傳統教育模式下,教育資源集中在以校園平臺為主體的教育實施載體,且僅限于相對比較封閉的場所,諸如課堂、圖書館、實驗室、報告廳等,教育資源相對固定。而“互聯網+”背景下的教育資源在廣度和深度等方面均占有優勢,以其強大的存儲性、信息搜索的便捷性,使知識的傳播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信息的更新也更具有即時性。教育資源可以不因校園、地區、國家的地域限制覆蓋到世界的每個角落,優質教育資源的平等共享、開放程度也越來越廣泛。

2.教育組織形態多元化

教育組織形態從單一化到多元化。傳統教育以學校為主要載體,而借助于“互聯網+”會對教育資源重新配置和整合,社會教育機構、新型教育組織依靠靈活性、免費性等優勢給學校教育帶來了強烈沖擊,教育組織形態呈現多元化的趨勢。

3.教學模式多樣化

教學模式從灌輸到互動。互聯網改變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授課模式,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唯一來源,學生對教師授課的依賴性明顯減弱。在“互聯網+”環境下,與之相適應,教師的作用要從教學的主導者變成學生學習的輔助者、服務者,教學要從單向灌輸知識的“滿堂灌”向更加注重互動對話的“翻轉課堂”轉變。

“互聯網+”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給側改革的必要性

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該會議是黨中央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是指導做好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綱領性文獻。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面對新時期現代教育的新特點、新挑戰、新機遇,高校輔導員切實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緊跟時代步伐,深刻把握青年的特點,充分發揮網絡思政的陣地作用,強化網絡育人的實效性,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全面開啟“互聯網+”時代下的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意見》指出,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始終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指導思想,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堅持改革創新等。

這“一會一文”的召開和出臺可謂是高等教育界的大事,充分說明了黨和國家對高等教育的重視,對人才寄予厚望,對于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加強黨的建設和意識形態工作,推進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面對新形勢下高校教育對象多元化、復雜化的特征,為順應改革浪潮,進一步提高學生教育管理水平,轉變教育方式,提升教育成效,就要求我們學生工作者應該具備“供給側改革”的思維。

教育供給側改革從內涵來看,旨在提高主體方提供的教育資源質量,要既能滿足接收方的個性需求還要體現效率性和創新性;從形式來看,要體現全方位、多渠道、立體化的教育模式,打破常規的“一言堂”教育模式,充分運用網絡教育平臺,創新形式,使教育效果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吸收。“互聯網+”的出現,使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更加強調教育的個性化,注重信息傳播的平等性,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有更強的創新性。借助于“互聯網+”促進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深度結合,從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已成為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個新研究發展方向。

“互聯網+”時代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徑

1.強化輔導員的供給實施主體作用

輔導員作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實施主體之一,同時也是高校思政教育供給側改革的供給主體,要具備充足且高質量的教育能力,有足夠強大的引導力,不斷提升理論水平、業務能力。對學生的就業服務,輔導員要具備前瞻性的思維遠見,為不同年級、不同的學生個體提供精準化、個性化的教育服務,要與時俱進,把握實時動態,跟蹤學生意識,做到有的放矢,否則會錯失就業指導的關鍵期,達不到預期效果,事倍功半,甚至會使學生反感。例如,開展精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時,應 打破傳統教育模式,不要到了畢業季才開啟就業指導教育,這樣必然會達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是要全方位、立體化開啟職業規劃教育,實施個性化的教育方法。對大一學生要引導和培養專業興趣,以新生教育為契機,深入臨床基地,初識就業環境,觀摩職業場景。讓學生通過宏觀的職業體驗獲得自身感悟,提升對專業的興趣,以避免對專業的盲目和不認可,增強學生對專業的認可度,激發他們對專業學習的主動性。對大二學生旨在強化對專業知識的學習,要夯實基礎知識,凝練專業技能和實踐操作能力,將早臨床變為多臨床,加強理論聯系實際,鞏固實踐效果。大三學生要重視綜合能力的培養,不僅要學好專業知識,還要全面提升個人能力,注重心理素質的培養等,依托社會實踐活動平臺不斷積累、歷練,達到量變到質變的效果。大四學生則需加強職場教育,增強法律意識、職業道德教育等。大五的實習教育環節則是大學期間所有量變積累到質變的飛躍階段,同時也是查漏補缺階段,通過引導學生自我完善達到成功進入職場的目的。

綜上可見,輔導員作為供給方想要使接收對象取得良好效果,達到供需平衡,就得全面了解學生,具備多方的理論知識,如了解學生的專業前景,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法律知識、職業規劃知識,職場禮儀知識等。

2.融合新供給媒體,打造符合大學生需求的特色平臺

高校要注重運用新媒體技術,積極占領網絡陣地,全面開啟網絡思政教育新局面,開創互動交流的新模式,加強線上和線下的結合,充分發揮創新創業、寒暑期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實踐環節的育人作用,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供豐富、多元、可選擇的教育、管理和服務模式,切實提高供給的實效性。目前,陜西中醫藥大學各學院還沒有充分發揮網絡思政的陣地作用,以后要不斷加強和創新,例如,開展輔導員論壇,設置學生和輔導員的網絡對話版塊,避免面對面對話模式的直白化,以利于深層的溝通和交流。

3.豐富供給內容,既要全方位、立體化,還要避免重復浪費

供給內容要全方位、立體化,不僅要開展日常管理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安全教育、公寓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律常識教育、感恩教育等,又要密切結合社會實時熱點與學生的實際需求,有效塑造和引導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最終達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同時,高校必須有效剔除重復投入,解決同質化、低端化、脫離學生實際等問題。在實際工作中,很多教育“產品”并未得到學生接受和認可,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智力。以大學生“形勢與政策”課為例,通識實時要聞、了解國家大事是大學必須要把握的時政要點,但是如果不充分考慮供給的有效性,必然事倍功半。輔導員應該結合身邊時事,開展有針對性的形勢教育,例如,在樂天薩德事件期間要重視引導正確的愛國表達方式,避免學生被社會閑雜人等蠱惑利用;在霧霾嚴重時期,要結合環保加強愛護生態、愛護家園、美化校園等教育活動。

4.優化供給機制,完善管理制度

高校除了規范日常管理制度外,更要充分體現評價機制的透明度,量化獎勵機制,保證公開、公正、公平,同時配套健全的監督機制,最終使制度真正起到規范、調節的作用,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有序開展。例如,大學生關心的資助工作,國家每年投入大量的資金扶持大學在校貧困生,但在具體的評定程序中,往往缺乏相對統一的貧困程度界定標準,就容易引發學生對評定結果的不滿或者不認同。因此,首先要細化大學生助學金管理辦法,制訂大部分學生認同的評定細則,做到程序規范、透明、公開、公正、公平,保障絕大部分同學的權利。其次,要制訂好監督管理機制。一方面監督評定小組的程序是否合理合規,另一方面要監督受助者的日常行為表現,切實將國家的扶持利惠落實到真正有需要的學生中。

總而言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供給側改革,目的在于開創大學生教育供給的新局面,建立科學、高效、平衡、精準化、對稱化的供需關系,以達到立德樹人的總目標。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人民日報》2004年10月15日。

[2]《高校思政教育也應有“供給側改革”思維》,《光明日報》2013年3月16日。

[3]馮殿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時效性問題芻議》,《才智》2016年第9期,第66頁。

[4]郭瑾:《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青年與社會》2015年第5期,第65頁。

[5]詹國華:《如何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亞太教育》 2015年第21期,第11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