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發展路向
作者:付成程 西安工程大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 陜西西安
發布時間:2018-09-11 15:51:0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伴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成為創新驅動新生態,給人們的生活、工作、生產方式帶來巨大影響。同時,“互聯網+”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全新的機遇與挑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導大學生塑道德、正觀念的基礎,在此背景下,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應緊隨社會發展趨勢,把握新機遇,直面挑戰,探究高校思政教育發展的新路向。
【關鍵詞】“互聯網+” 高校思政教育 發展路向
基金項目:2016年西安工程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6ZXSK11)。
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網絡滲入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各類移動客戶端更為互聯網的普及與滲透提供了有利載體。面對時下大學生時時聯網、處處用網的新常態,面對Web2.0時代下“互聯網+”的持續推進,高校應充分認識到自身在“互聯網+”時代的角色定位,搭載“互聯網+”的利好之勢,全面創新思政教育理念、內容、方式,使思政教育深入滲透大學生生活之中。要全方位發展“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態勢,占領思政教育新陣地,把握思政教育主動權,探索思政教育新路向,為思政教育注入新活力,推動思政教育實現新發展。
“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1.機遇
(1)拓展了思政教育載體
“互聯網+”時代下,大學生信息獲取有了更為多元的渠道,微博、微信、QQ、各類論壇等成為大學生交互信息、交流情感、人際交往的主流平臺?;诖耍咝T谒颊逃弦巡辉倬窒抻谡n堂這一主要教學陣地,也不再僅僅以教師、教室、圖書館作為思政知識傳授的載體,高校在育人模式上已然從傳統的單一化變為多元化。教育者可利用網絡,結合現代信息技術或媒體技術向學生傳遞思政教育內容,學生則通過電腦、手機等載體接收信息,思政教育不再受制于時空限制,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認知感官,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
(2)增強了思政教育感染力
“互聯網+”借助互聯網強大的吸引力、包容力、放射力與傳統行業相融合,這種融合并非簡單疊加,而是以互聯網的強大優勢,實現“1+1>2”的效果?!盎ヂ摼W+”背景下,新興媒體形態叢生,為思政教育打開了更為廣闊的內容傳輸空間,為大學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知識傳播場域,且其內容與資訊更為生動立體,極具感官震撼力,大大地吸引了學生對思政學習的興趣,拓寬了學生視野,深化了學生對思政教育內容的理解與記憶。
2.挑戰
(1)網絡信息良莠不齊,加大了輿論引導難度
互聯網是現代社會最廣闊的思想陣地,各種思想充斥其中,加之互聯網信息的隱匿性、擴散性、虛擬性、肆意性、滲透性等特征,倘若被心懷叵測之人利用,傳播不良內容、放大社會矛盾、散播消極言論,定然影響青年大學生的輿情判斷,導致大學生思想上出現迷茫、失措、混亂等問題,影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與理想目標,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沖擊了主流意識的滲透力、導向力,弱化了思政教育的塑造功能、引領功能、教育功能。大學生人生閱歷尚淺,還未形成完善客觀的分辨是非曲直的能力,對待互聯網中的各種思想,沒有良好的篩選能力,各種思潮充斥于大學生思想觀念之中,增大了思政教育難度。
(2)網絡化的教育內容與形式,增大了思政教育者的壓力
第一,教師影響力持續弱化。在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導的教育中,教師享有絕對主導權與崇高地位。但是在“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有了新型的教育陣地,教師不再是唯一的知識傳授源,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輕松搜集海量知識與信息,學生對教師的依附感、信任感減弱,教師影響力弱化。第二,教師權威性受到質疑。當學生從網上搜索到的信息與教師教授內容不一致時,學生就會對教師的權威性產生質疑。同時,學生倘若始終堅持錯誤的信息,必然會影響學生正確思想道德的養成。第三,對教師媒體操作技術要求較高。“互聯網+”環境下,教師在教學上還應具備媒體技術操作技能,會運用多媒體技術展現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吸引學生對思政學習的注意力,深化思政教學內容在學生頭腦中的印跡。
“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發展路向
1.重塑思政教育理念,營造積極健康的思政教育網絡環境
“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應認識到網絡思政教育的巨大優勢,利用互聯網拓展思政教育平臺,拉近師生距離,提高思政教育的全面性與時效性,轉變傳統思政教育思想,重塑思政教育理念,發揮互聯網優勢。教育者應正視自己在教育中的角色,以平等的心態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無障礙傳播傳授知識,將傳統的“普適性”教育轉化為“個性化”教育,將“灌輸式”教育轉變為“互動式”教育。鑒于此,高校在“互聯網+思政教育”的教育模式下,應給予教育者以充分的自主權與自由權,創新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地點等,開辟多元化教育渠道。
誠然,“互聯網+”環境下的思政教育應搭載網絡載體,使學生擁有更廣闊的知識獲取渠道,觀看思政教育相關的視頻,利用QQ、微信、微博等與教師進行實時思想互動,教師可及時掌握學生思想動態。但是,思政教育在挖掘網絡載體的有益成分,利用其教育功能時,應不忘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據地,即線下教育?!叭f變不離其宗”,思政教育的有效開展必須依靠于教師的正確引導、信息審核、知識教授,網上教育只是輔助,線下教育才是根本。因此,高校思政教育應實現網上教育與線下教育的有機融合,相輔相成、優勢互補,切實營造積極健康的思政教育環境。
2.豐富思政教育內容,實現互聯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創新
“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內容被重新整合與建構。第一,傳統思政教育中以課堂理論教學為主要內容,但在網絡環境下,爆炸式的信息使得學生有了更多的選擇空間,激增的網絡信息往往會使高校學生應接不暇,難以篩選有價值的信息。因此,高校思政應從教學內容入手,增加實踐教育環節,將課堂理論應用于實踐。當然,不管是理論教學抑或實踐探索,都要搭載互聯網平臺,充分利用網絡平臺發布課程設置信息,展示實踐活動規劃等。第二,基于互聯網,引入“中國夢”教育主題?!爸袊鴫簟弊鳛楫斍盁狳c時政內容,不僅是時政焦點,更是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念,激發大學生愛國情懷的重要內容,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離不開對“中國夢”的詮釋與理解。利用互聯網,可組織學生創建以“中國夢”為主體的網站,介紹“中國夢”的內涵與典型事跡,激發大學生的愛國情懷;還可以借助校園門戶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等載體,宣傳“十九大”精神,將其滲入大學生思想精神信念之中,提升思政教育高度。第三,發揮網絡平臺包容性、貼近性的優勢,使思政教育更貼近實際生活,契合大學生特點??山ㄔO就業服務、心理疏導、法律援助等網絡平臺,使其成為思政教育的重要陣地,成為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第二導師,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
3.創新思政教育方式,提高思政教育實效性
第一,合理利用思政教育網絡載體。“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擁有了更為多元的網絡教育載體,利用這些載體可將晦澀枯燥的思政教育理論內容轉化為生動形象的文字、圖畫、視頻等,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學習內容。同時,學生可利用電腦、手機移動客戶端等隨時隨地掌握思政教育信息與內容,使思政教育實效性、感染性、滲透性更強。第二,推動思政教育課堂與網絡平臺的融合。思政課堂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陣地,在此陣地中可引入多重網絡平臺開展思政教學,促進思政教育效果的切實提升。第三,引進外部優勢教育資源。“互聯網+”環境下,思政教育的發展空間更為廣闊,學生在網上能搜取全國名校名師的教學視頻,學習后還可進行在線考核,使學生的思政學習更為自由民主,也減輕了教師的壓力,提高了教學效果。
結 語
“互聯網+”以互聯網為載體,“+”不是簡單疊加,而是深度融合?!盎ヂ摼W+思政教育”就是思政教育搭載互聯網優勢,與互聯網實現深入融合,打造融合互聯網的思政教育新平臺?!盎ヂ摼W+”對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而言,是一把雙刃劍,有利有弊,有機遇有挑戰,高校思政教育作為引導祖國后備力量形成正確價值觀念的基礎課程,應正視“互聯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重塑思政教育觀念,豐富思政教育內容,創新思政教育方式,探索思政教育發展新路向。
參考文獻:
[1]龍玥:《“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實施路徑探析》,《新聞研究導刊》2016年第7卷第24期,第22-23頁。
[2]丁建發:《基于互聯網視域的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教育與職業》2016年第16期,第54-56頁。
[3]王倩:《關于“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改革的多元思考》,《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年第8期,第45-4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