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臨的困境及對策分析
作者:薛 楊 榆林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陜西榆林
發布時間:2018-09-11 15:42:4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在高等教育領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學術界和教育界對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資源和教學模式都相當重視。本文從高校思政教育面臨的困境出發,針對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期為高校思政教育發展提供參考意見。
【關鍵詞】大數據 高校思政 對策
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現狀
1.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新理念
大數據時代,國人接觸的世界越來越豐富多彩,在新的價值觀影響下,高校思政教育受互聯網思維和全球化的影響,新的教學理念將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問題。高校思政教育新理念還不能跟上互聯網時代發展的步伐,在多種價值觀的沖擊面前還不夠有力,這是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在理念方面的現狀。
2.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新手段和新方法
在新形勢下,思政教師只有不斷集思進取,將大數據和互聯網真正運用到高校思政教育方法和手段當中,才能夠適應大數據和全球化的背景。從大數據和教育現代化的角度來看,高校思政教育在面對現代化的教育工具和教育思維上,還不能接受這些前沿的技術改變,還沒有完全接受大數據思維和互聯網思維。
3.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師資
在高校思政教師中,更多的是接受有關思想和政策方面最新形式的培訓,但教育技能和現代化大數據思維的培訓相對較少,有些思政教師根本不知道大數據具體是何物。所以,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師資隊伍還跟不上教育現代化的發展,沒有順應教育思想的改變,這個問題是教師層面體現的新問題,學生層面也會受教師教法的影響,學生可能在課外更多是上網,但要讓這種系統的大數據思維對學生學習帶來影響,就需要根據教師的教法來改善。
大數據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臨的困境
1.大數據背景下的虛擬性和開放性,對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挑戰
高校思政教育最主要的目標就是為祖國培育有正確價值觀的年青一代,在現代大數據背景下,互聯網和移動網絡對青少年的沖擊是前所未有的,各種復雜的信息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第一時間被完全暴露在大學生的面前,在大學生還未具備完善、獨立的自我分辨能力之前,這些虛假、暴力和色情信息會影響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大學生是開放式社交媒體應用的主體,社交平臺的虛擬性讓言論自由度大大擴展。但是也出現了言論過度自由,甚至無需負責的虛假言論,這對高校思政教育中對價值觀的培育有很大影響。從國際層面上看,國外某些敵對勢力能夠利用網絡媒體的強大傳播力,通過某些平臺將不正確的價值觀滲透進國內,對大學生進行非主流價值觀的隱形滲透。大學生價值觀和人生觀尚處于建立過程,過多和過雜的信息容易誤導他們,造成道德意識和責任意識的偏激。
2.大數據背景下的大眾性和開放性,動搖了傳統思政教育的主導地位
傳統高校思政教育是通過在校課堂學習、主題班會等形式來實現,通過政治思想主題講座和宣傳欄進行輔助。但是,在互聯網時代大數據背景下,網絡就是一個知識的海洋,這里面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千姿百態,大學生只要通過簡單操作就可以獲取大量的信息,這種低門檻和大眾化打破了思政教師和學生之間信息量的平衡性,傳統思政教師的信息主導地位受到動搖,以教師為信息主體來源的思政課,已不能滿足學生的信息需求,甚至在某些學生看來,思政教材內容也跟不上網絡的更新,教師和教材的權威性受到網絡的碾壓,學生不再以教師和課堂為信息來源,轉而投向網絡的懷抱,這種信息源的轉變在很大程度上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是毀滅性的,教師的主導地位被取代,但班級授課制和導師制是目前高校推崇的教學形式。教的形式沒有變,但學生學的形式已經改變,這種教與學之間的銜接差異直接導致思政課堂的低效率,而高校思政教育系統對大學生思想觀念的把控也大大減弱了。
3.大數據背景下的信息快餐化,增加了思政教育工作的難度
大數據時代,移動互聯網對信息傳播帶來了質的飛躍,信息傳播從傳統的一對一不斷變換到一對多的形式,這種信息傳播的便捷性和即時性,吸引了大批大學生的注意力,其沉溺于這種虛擬化的社交網絡,不再關注現實的人際交往。在這種虛擬社交平臺上,信息主體與信息內容是分離的,信息內容不受信息主體的身份和環境的限制,言論更為大膽和直接,不再受現實社會的倫理道德束縛,大學生思想狀態不受控制開始自由生長,這種信息傳播和價值觀的影響會在大學生群體中蔓延,造成集體道德失控。海量的信息資源和快捷傳播給大學生帶來了豐富的學習資源,但這些信息需要有人把關,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就是這個關鍵的把控人,大數據背景給思政教育工作帶來了難題。
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對策建議
1.加強大數據思維意識培養
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政教師首先要具備大數據思維和互聯網意識,師資的大數據思維培訓是改善當前思政教育教學的當務之急。一方面,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包括輔導員在內都要在大數據意識和互聯網思維方面主動學習,加強相關培訓;另一方面,在思政教師的引進上,可以吸納一些具有數學和IT背景的碩士和博士,在輔導員崗位上發揮專業的工科背景,將大數據思維與思政教育相結合。這種思維意識的培養不是幾次培訓或者幾個工科人才的引進就能得到解決的,關鍵是要建立以大數據思維為指導的教學模式,對思政教育相關人員進行思維能力的培養。大數據思維最終會把高校思政教育帶向一個友好的、可視化的新層次。將思政教育科學化,如果缺乏大數據思維就很難對數據有洞察力和思考力,不能利用大數據結果為思政教育服務。大數據思維是一種具有整體統籌的系統思維,是有數據支撐的科學思維,而將數據運用在思政教育上,還要基于對整個思政教育系統的深度理解上。思政教師在高校思政教育改革上,要分清數據思維給教育方法和模式帶來的變化,提高思政教育的重視度,更好地結合數據對思政受教主體進行有針對性的因材施教,實時把控大數據時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思想觀念。思政教育的感性化是通過思政教育工作者細微的思想政治工作得以實現的,大數據只是一種手段和思考方式,要充分將大數據融入思政教育還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具備正確判斷和選擇數據的能力。
2.利用大數據特征的教學新方法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通過大數據的輔助可以實現新的教學方法,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諸如,課堂教學上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數據分析,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學習引導,根據學生其他學科的成績數據進行揚長補短,在課堂上調動學生的參與度。90后的大學生,尚處于自主性和自我意識不斷加強的年紀,教師更多地關注學生本身的優劣勢,能夠更好地拉近學生和教師之間的親密度,達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大數據帶來的新教學方法還包括在教學資源的利用上,通過大數據教師可以了解全國大學生的總體思政教育情況,這樣就可以對教學方法進行適當調整。
3.提高思政教育的服務功能
高校思政教育歸根結底就是對人思想的教育,而不是一種教育工具。大數據可以幫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受教育群體的整體情況,合理地增進大學生對自身和這個世界的理解。所以,思政教育要通過大數據提高其服務社會的能力,提高學生自我學習和邏輯判斷能力,樹立正確的自我價值觀和世界觀。大數據提供給大學生的不僅是網絡化的學習手段,還包括在海量學習資源基礎上進行理性思考的機會。
參考文獻:
[1]嚴濤、邱萬安:《大數據視閾下高校理論課的適應與創新》,《科教導刊》2016年第11期。
[2]邰永林:《大數據時代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探析》,《亞太教育》2015年第27期。
[3]申美樂:《從MOOC談“互聯網+教育”的新形式》,《中國培訓》2016年第2期。
[4]劉春波:《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創新》,《湖北社會科學》2016年第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