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協同創新既是市場發展對人才的外在要求,也是推進高等教育的內在現實需要,全面推進協同創新已經變成了高校提高辦學水平、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方法。西安培華學院把信息科學與技術當作突破口,經過全面的協同創新改革,逐漸和國家有關部門、公司、科研單位進行深度合作,并形成了帶有學院特色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對促進該地區經濟發展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變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本文分析了該現狀,并指出了其中的問題和改革的策略,希望對更多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提供借鑒。

【關鍵詞】協同創新 培養模式 西安培華學院 改革實踐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度陜西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一帶一路背景下陜西高校協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SGH17H455)。

協同創新是推進高等教育的內在現實要求,也是高校提升自身教育模式、壯大自身發展不可忽視的重要方法。由于時代的不斷發展和高等教育的不斷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日益走向多樣化??萍际堑谝簧a力,人才是科技發展的動力,高校是科技與人才的重要結合點,協同創新是實現這種結合的最好方法[1]。高等學校要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就要通過協同創新的方法,在相關部門的領導下,形成高校參與,以公司為主體,以市場為向導,實現研究和實踐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通過“校校合作”“校企合作”、高校與科研部門的合作,實現優勢互補,推動人才培養、科研、社會服務等每項事業的全面發展,形成“1+1>2”的效果。

西安培華學院協同創新人才培養的現狀

1.協同創新人才培養取得的成就

經過不斷改革和實踐,西安培華學院在培養該領域專業人才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成果,具體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1)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實踐能力提高,在各大專業比賽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在2013年間獲得國家一等獎學金10項、二等獎學金14項、三等獎學金17項。(2)在畢業方面,就業率顯著提高,畢業生的就業層次以及年薪有了質的飛躍。經過專業競賽,讓在校大學生有了進入大企業參觀實習的機會。最近幾年來,在高校畢業生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學院的入職就業率沒有下降反而逐漸增加,可見協同創新人才培育有著一定的效果。(3)學生參加科學研究的積極性得到了提升。在校生申請“科研立項”異常活躍,僅該學科申報的項目已經多達40多項,有3項為國家級、11項為省級。在公司中遇到的問題能夠為學生的研究提供良好的方向,在此過程中能夠幫助學生將其所學的專業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4)培養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學生。學院通過實踐教育基地建設實現了學生適應能力與公司需求的無縫連接,增加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合作開設的軟件服務外包方向所培育的人才能夠面向歐美市場,為我國企業和國外企業提供了符合要求且具備高水平、高質量的創新型人才。

2.協同創新中存在的問題

地方協同創新體系一般由地方高校、研究機構、公司科研機構三大主體以及地方相關部門組成,這就導致了其發展和自身所在區域有著不可忽視的聯系[2]。但是,現在往往是以項目作為基本單位,具有臨時性、松散性等特點,一旦項目結束,合作到此終止,缺乏多部門、多領域之間的交流。和發達國家該方面進行比較,我國的協同創新體制還存在著不少的問題,相關的政策還沒有出臺,具體操作流程不夠規范;雖然平臺已經確立起來,但在實施方面還有所欠缺,公司還沒有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這些都限制協同創新的發展[3]。高??蒲腥藛T的評價是以論文為主的,但公司人才卻以解決實際問題為主,兩者不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在結果轉化的過程中對于研究人員的獎勵不具有激勵性,這就導致產學研不能夠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因此相關政策環境需要進一步完善。

協同創新模式改革的實踐過程

最近幾年,以陜西西安為中心的相關區域信息科學和科技水平迅速發展起來,西安培華學院的信息科學和技術學科優勢特別突出,在行業當中影響力比較大,在理論研究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成績。在如下幾個角度有著重要突破:(1)高校與公司:學院和該地區很多公司有著多年的合作,正在積極地探索“雙主體”模式,并積極擴展其合作公司,建立更多的學生實習實訓、就業關系。(2)高校與行業:學院和該行業建立了市場需求分析、人才品質分析以及學生實習等多類型的合作關系。(3)高校與政府:學院和有關部門建立了實習基地、產學研合作以及人才培養等合作關系。(4)高校與高校:學院和其他高校有著很好的關系,為教師進修、交換學生以及產學研合作創造了不可忽視的條件,并且與國外的大學建立良好關系,為教師出國進修、學生交換等方面給予了有力的保障。

協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策略

1.創新工程人才教育方法

確立高校和企業的有效合作運行模式,將高校和企業雙方的優質資源整合,合理配置知識板塊、工程能力板塊以及職業素養板塊以及相關的教學內容,充分發展高校與企業的自身特產和優勢,合理分工,明確雙方所需要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使高校、企業以及學生三方面共贏?!靶F笠惑w化211合作教育”中的“2”就是表示大學期間大一、大二的學生需要在學校學習理論課程,并和合作的公司一起進行學生特色課程;第一個“1”表示的是在校大三期間需要按照學生的實際需求進行培養,讓其更專業;第二個“1”表示的是在校大四期間學生需要在相關部門指定的地點進行實習,培養相關專業能力,完成畢業設計。

2.更新教學內容

以軟件公司崗位能力作為向導,不斷更新相關教學內容,建立以增加工程素質為基本、以培養相關能力為核心的一體化教程,其中含有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兩個方面的內容,構造“平臺+板塊+課程+項目”體系。確立學校和公司基地監管人員、指導教師以及實習學生的數據系統,使用雙導師制度,依照相關學科的學分讓學校導師和基地導師一起指導相關實踐。在此過程中,要學習國外一些先進的管理理念,引入先進資料,將研究成果充分融入實踐當中。

3.創新教學方法

為實現建設優質的課堂,需要做好如下幾點:(1)做到課前預習,課內探究,課后訓練。(2)做到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精講點撥,有效訓練。(3)需要理論教學案例化、課堂雙語化、實驗任務化、作業點評化以及課程考核化。

4.打造一流實踐平臺

充分利用好相關資源,構建校內校外的實習基地,通過雙導師制度以及雙主體的管理方法,打造出一流的實踐平臺。按照相關人才目標的定位,主要培育學生六點基本的專業素養:(1)掌握兩種能力:熟練運用一種開發能力,熟悉相關的運行環境以及熟練掌握使用網絡資源的能力。(2)掌握兩種研發技巧:需要掌握軟件的研發方法,掌握算術以及信息構造涉及的研發技巧。(3)培養兩種專業能力:需要熟練運用軟件工程相關知識的能力,以及從技術上走向業務上的能力。

5.構建新的教學評估體系

在實踐過程中,需要使用全程多角度考查以及評估體系,能夠全面分析學生的優勢和劣勢,讓學生對自己的能力有一個全面的、深刻的認識[4]。在此過程中還需要建立起比較完善的教師業績考核體制,逐漸加入現代公司薪酬設計的想法,將業績、成果、貢獻度等放入教師評估中,逐漸使用雙師雙薪制度,讓老師帶薪參加公司的實踐項目,充分展現出人才價值、業績和貢獻不可分割的管理體制。增加對學生實習的監督工作,全面開展學生自評、學生互評以及導師點評的學生績效評價工作。

結 語

陜西由于地理問題,信息化服務還面臨著很多問題,如信息科學和科技發展不均衡、數據化起步比較晚、儀器老化現象比較嚴重等,這就導致了陜西高校相關能力不夠的情況。西安培華學院主動發揮自身的學科特點,建立區域協同創新體系,現在正在構建相關的協同創新中心平臺,為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發揮自身的優勢和特色。經過全面地協同創新改革,逐漸和國家有關部門、公司、科研單位有著深度的合作,并有學院自身特色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對促進該地區經濟發展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變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陳岱云、任曉敏:《學分制背景下高校多元化教學方法的優化研究》,《山東工會論壇》2015年第2期。

[2]周序:《講授法在大學課堂中的困境及其突破——兼論高校創新人才培養》,《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期。

[3]喻江平、王思明:《協同創新視角下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研究》,《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3年第4期。

[4]劉帥:《經管類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中國管理信息化》2016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