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就網絡生態現實環境下傳統攝影教學模式遭遇的挑戰,提出“網生代”語境下教學的應對方法,同時也是對學校攝影教學體系再構建過程的“簡約版”總結。

【關鍵詞】網絡化 攝影教育 能力發掘

所謂“網生代”攝影群體是指當下一群攝影人,其學習、創作、傳播全部通過網絡完成,完全脫離傳統攝影教學系統及范式。其特點是從開始學習到最后完成的“影像消費品”都與網絡緊密相連;攝影創作完全倚重于網絡,且設備大眾化;攝影所涉及的心理學、美學與社會學內容等話語權都已交還給了大眾。 面對此形勢,高校攝影教學模式進行全新構建已刻不容緩。

“計算攝影”與“網生代”及教學模式的重構

1.“計算攝影”與“網生代”

“手機攝影”或“網絡圖片”成為當下攝影領域的流行詞語,讀圖與曬圖的隨意性已輕易實現?!笆謾C攝影”或“網絡圖片”本質上都是“計算攝影”,是數字技術中最具大眾消費可能和最貼近大眾的實用型技術。這一技術的實現既是對傳統攝影本體的“終結”,也是對傳統攝影教學的顛覆,使占據人口絕大多數的大眾審美消費得到全方位釋放。而“網生代”攝影群體在其間的作用可謂是推波助瀾。

2.教學模式的重構

在教育系統中,一種教學模式的成型與變遷乃至升級,通常是由外而內的推力逐步實踐而成的。學校由開始的以傳統影像教學模式為主,逐步跨越到今天的數字時代教學模式,完全是由外部壓力和校內師生的努力以及上級領導支持的結果。面對被稱之為“網生代”攝影群體所構成的沖擊,圍繞適應與引領和理論與行動兩大核心思路,構建攝影教學新模式,可從以下三步進行。

第一步是優化師資團隊。可以請即將退休的老教師帶基礎類通識課,老教師知識更新難度大,面對數字技術更是如此。對中青年教師進行強制性培訓,壓力之下快速更新自身知識結構。引進和聘用具有全新知識結構的中青年影像專才類教師,組成老中青合理混搭的教師梯隊,為教學內容的全面更新和有效授課鋪平道路。

第二步是走出去參展,請進來交流。參展可采取校內鼓勵政策,學生有資助,教師有獎勵。所謂請進來就是利用西安旅游古都的地理優勢,吸引體制內外的學者名家“到此一游”,帶動師生教與學的熱情,就影像的現在與未來、教學定位、學生出路等進行廣泛討論,聽取百家之言。同時注重加強院校間同道的溝溝與信息共享。

第三步是政策性鼓勵在校生走向社會加強鍛煉,充分擴大和有效落實實踐教學環節。學??梢院蜕鐣C構聯手打造影像專用實習基地,鼓勵影像專業學生暑期進行實習,學校以跟蹤抽查的方式進行督促,學生的實習作品計入社會實踐成績。

適應與引領和理論與行動作為核心構建思路,是決定具體教學內容更新的基礎和前提,也是具體教學方式與方法得到落實的理論依據和指導原則,它們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對轉變學校攝影教學被動局面起決定性的作用。

教學內容的同步更新

教學模式重構之后,要做的就是教學內容的更新。可以將具體的教學內容更新重點放在公共課群和專業基礎課群及專業方向課群的后兩個課群上,表1為當下學校攝影專業課程設置更新后的部分主干課程。

課程設置不是一成不變的,課程設置的調整和改變與教學模式緊密相連,而教學模式的構建又是由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所決定的。

教學法的與時俱進

1.能力與能力發掘

對學生個體來說,一個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針對社會需求,我們梳理出學生急需發掘的三個方面的能力,即自我更新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自我規劃能力。

具體做法是要將教師的“一言堂”轉變成“主持人”的角色。教師設立和引導議題展開課堂思考和討論,激發學生的自覺參與意識。帶領學生走上社會展開創作和商用影像拍攝制作實踐活動,盡可能地彌補高校攝影教學與社會脫節的問題。

2.技能與技能培養

針對學校攝影專業學生技能的培養,我們主要強調兩個必須掌握和一個必須具備的培養思路:一是計算機原理基礎理論必須掌握;二是數字影像拍攝及后期處理技術必須掌握;三是審美理論與社會實踐經歷必須具備。

區位劣勢面前的教學思考

學校地處相對落后的西部,傳統意義上的區位劣勢相對明顯。首先是觀念普遍相對保守,加之教學資源相對匱乏,尤其反映在教學投入上更是捉襟見肘,硬件投入滯后,人才引進缺乏吸引力,這些在教學軟硬件建設過程中我們都深有體會。然而,網絡技術覆蓋給學校攝影教學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因信息傳遞的“機會均等”這一特性,從某種程度上淡化了教學層面上信息獲取的區位優劣。技術的進步和就業的壓力也使得我們獲得了改進教學的一定空間,同時我們也充分認識到高校攝影教學體系構建與完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綜上所述,攝影教育,路徑多多,關鍵重在實效。機遇與挑戰并存,經驗與教訓交織,應屬攝影教學建設過程中的常態。努力秉持既要適應社會發展又要引領社會進步的總方向,未來我們仍將探索前行。

參考文獻:

[1]劉文煥:《論高校攝影教學的誤區》,《實驗室研究與探索》1996年第1期,第8-11頁。

[2]張益福:《訪美歸來的思考》,《中國攝影報》1993年9月17日。

[3]胡錘:《訪曼徹斯特攝影學院》,《大眾攝影》1993年1期。

[4]孫宇龍:《從就業倒推攝影教育的誤區與尷尬》,《中國攝影報》2013年9月29日。

[5]張寧、孫寰:《中國攝影高等教育現狀探析》,《大眾文藝》2010年第11期。

[6]鄭麗君:《定位:高等攝影教育的坐標之惑》,《中國攝影報》2013年9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