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音樂課程融入陜北民歌教學的實踐與探索
作者:徐藝菲 榆林學院 陜西榆林
發布時間:2018-09-10 10:26:0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陜北民歌誕生于黃土高原,是黃土高原人民生活情感的真實表達,在文化領域備受重視。本文從陜北民歌特征出發,對當代高校聲樂教學中陜北民歌的傳承與發展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陜北民歌 高校 聲樂教學 傳承
基金項目:西安音樂學院產學研項目(基金編號:2016-23-6)。
位于黃河邊上的黃土高原,因其獨特的地域環境孕育出了高亢、婉轉的陜北民歌,廣為流傳,中國歌壇曾一度刮起了“西北風”。陜北民歌是反映陜北人民生活情感的藝術作品,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始終保持著自身的質樸活力,陜北民歌是聲樂藝術領域的瑰寶。在當代高校聲樂教學中,陜北民歌的傳承對音樂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的促進意義。
陜北民歌的美學特征
1.生活的質樸美。陜北民歌是黃土高原人民生活和社會發展的真實記錄,反映了當地居民的生活習慣、風俗禮儀和方言俗語,包括婚戀、嫁娶、祭祀、拜訪等生活事件,當地日常生活的酸甜苦辣都在陜北民歌中原汁原味地展現出來了。陜北處于溝壑地區,居民生活水平比較落后,維持生計是當地居民曾經的主要問題。著名的“走西口”就是描寫為了生計而離別的場景,將男女之間的離別之情體現得淋漓盡致,這就是陜北民歌的質樸美。陜北自然環境比較惡劣,居民改造自然、獲得豐收需要付出辛勤的勞動,“受的是牛馬苦,吃的是豬狗飯”就是其真實的體現,黃河擺渡的辛酸苦、長工的勞動苦,陜北民歌就像講故事一樣,將勞動人民生活的艱辛真切地表達出來。當然,陜北人民豪放、耿直,這種憨厚直爽的性情也在民歌里展現無遺,“搗灶鬼媒人兩頭扇,我大我媽耳朵軟”,將陜北姑娘的直爽、潑辣體現得十分到位。
2.愛情的真摯美。音樂是情感的抒發,陜北民歌也是如此。所以,情感真實動人。陜北民歌中的愛情有甜蜜、有離別、有辛酸,有“雞蛋殼殼點燈半炕炕明,再咋我也不嫌哥哥你窮”的甜蜜蜜,也有“遠遠瞭見好像哥哥你,恨不得長上翅膀飛”的追求和渴望。這種對愛情的向往和追求最摯美,所表達的情感最唯美。因走西口而導致的離別相思也在陜北民歌里得以體現,“擦一根洋火點上個燈,長下個枕頭短下個人”的觸景生情,這種相思畫面感十足。
3.獨特性的形式美。陜北民歌的形式美體現在歌詞的口語化和句式結構上,歌詞是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即興創作的,歌詞的口語化能夠真實地反映勞動生活。如民歌中常見的“立不定”“照門”都是當地方言。“立不定”是站立不穩的意思,“照門”是留守看家的意思。在發音上,方言與普通話不一樣,方言賦予陜北民歌特有的生動和真實,使用方言演唱讓整首民歌都具有了民族特色。陜北民歌的形式美還體現在句式結構上,其句式與古代民歌句式基本結構一致,一般采用七言句式。如《哭嫁》中“正月里來就正月正,大花眼眼就兩盞燈。”整齊的七言句式,再加上疊字,將陜北方言的音調進行巧妙的柔化,這種句式結構將原本口語化的歌詞表現得更為形象生動。在修辭方面,陜北民歌善于運用“賦、比、興”。“賦”直接將故事的前因后果進行闡述;“比”就是打比方,對事物進行形象的比喻,如信天游中的“雪花花蓋房冰打墻,露水夫妻不久長”;“興”是將兩個沒有關系的事物進行比較發現共同點,如“河灣里寸草根連著根,窮人和窮人心連著心”,通過“興”的修辭手法將河草與河草的關系和窮人與窮人的關系凸顯出來。
陜北民歌發展及傳承的困境
陜北民歌起源于溝壑縱橫、環境惡劣的黃土高原,世代生活在這里的當地居民用他們的勤勞、善良創造出陜北民歌。陜北民歌發展的第一階段從20世紀開始,其中的《東方紅》《南泥灣》廣為流傳。這一時期的陜北民歌被郭蘭英、王昆等藝術家演繹響徹全國,火熱程度不亞于現在的流行歌曲,一直持續了近半個世紀。第二階段是建國初期,中國藝術代表團參加“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陜北民歌和秧歌作為中國精神在聯歡節上大放異彩。第三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因電影《人生》的走紅,《走西口》變得膾炙人口,隨之帶紅了一大批陜北民歌。第四階段是21世紀初,經濟快速發展起來,原生態的陜北民歌再次受到關注,人們從對物質的需求轉變為對精神的追求,刮起了一股以原生態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之風。
如今,城市和鄉村的面貌變化,物質條件的變化,人們的思維、意識和審美也發生了變化,陜北民歌的傳承和發展面臨著新的問題。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面朝黃土背朝天已經成為過去式,陜北民歌的誕生場景失去了存在價值,承載的質樸情感失去了共鳴。因此,在情感表達媒介和娛樂的客觀功能上,陜北民歌的作用逐漸被弱化。二是多元文化對當地居民的審美沖擊,尤其是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出現,黃土地上的人們接觸了更多的外來娛樂文化,陜北民歌不再是精神娛樂的唯一選擇。尤其在年輕一代的音樂審美里,流行音樂占據了絕對優勢,民歌成為一種傳統文化,代表過去一個時代的一種記憶。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場所,高校起著重要的作用。高校集合了優秀的聲樂師資隊伍,具有專業的聲樂教學資源,便于系統化培養適應新社會的陜北民歌人才,對陜北民歌的傳承和發揚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陜北民歌傳承與發展的思考
1.培養科學的發聲,合理借鑒現代唱法
原生態是陜北民歌最大的特點,高校在傳承這一特點時要注意保護這種自發、原生的狀態。原有的民族性必須在不同的唱法下保留,在此基礎上可以合理借鑒更為科學的現代唱法。陜北民歌的高亢、激昂對演唱者的嗓音有很多要求,可以借鑒民歌的吊嗓、喊嗓來幫助發聲。另外,適當在教學中引進西方美聲發音,建構系統的發聲理論和規范。民歌唱法還可以采用西方美聲唱法的聲區理論,進行不同聲區的發聲練習,包括美聲的共鳴腔唱法,通過共鳴腔調節民歌演唱的音色,用來實現更為廣闊的音域。陜北民歌最缺乏成體系的傳承模式,這是所有民歌傳承的劣勢,只有形成了體系,才能更好地通過教學實現民歌的傳承和發揚。
2.重視方言的掌握,還原民歌風情
陜北民歌的原生態由多種因素體現,方言是體現北方濃郁特色的重要因素,陜北民歌只有通過當地方言才能表達原生態和質樸性。方言作為一種表演語言在民歌中呈現出來的發音有別于生活化的方言,尤其是對發聲腔體和發聲狀態有影響的一些咬字和吐字上。陜北民歌中的方言應該是民歌演唱者學習的前提,不僅要學習正確的發音,更需要對方言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將方言背后承載的質樸情感表達出來,還原民歌的生態風情。
3.強化舞臺實踐能力,展現完美民歌風范
陜北民歌作為一種藝術表演形式呈現給觀眾,它起源于田間地頭。高校在陜北民歌教學中要重視民歌在舞臺上的藝術實踐。學習者參與陜北民歌創作,體驗民歌質樸情感的同時,還要注重民歌的舞臺表演性。首先是學習者準確的節奏和韻律感;再者是演唱時的情感投入;最后是學習者的舞臺表現力,舞臺表演與簡單演唱是有區別的,恰當的肢體語言有助于民歌的情感演繹,尤其是神韻傳達,能夠使民歌承載的民族感情得到升華。
4.發揮高校優勢,營造良好的民歌氛圍
高校是一個教育綜合體,多種學科融合,給陜北民歌的傳承和發揚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在音樂類相關專業的其他方面,如視唱練耳、樂理等,融入陜北民歌的音樂元素,能夠有效提升學習者對陜北民歌的認知度,并開闊學習者的音樂視野。高校可以通過“非物質文化傳承”“民歌會”“現代民歌比賽”等校園活動,開展民族音樂史講座,幫助學習者提高對陜北民歌的文化認識,從而提升學習者對民歌的接受度和情感體驗度。
參考文獻:
[1]米卓:《傳承民歌經典,弘揚傳統文化——淺議當前高校中的陜北民歌教學》,《音樂天地》2015年第4期,第49-52頁。
[2]曉紅:《陜北民歌在地方高校聲樂教學中的傳承與發展研究》,《陜西教育》(高教)2014年第10期,第21-22頁。
[3]楊婷:《淺談地方高校聲樂教學中陜北民歌的傳承以及發展》,《音樂論壇》2016年第8期,第158頁。
[4]趙冰冰:《陜北民歌的美學特征和演唱分析》,學位論文,20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