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民族音樂教學體系建設與文化傳承
作者:張 陽 西安音樂學院 陜西西安
發布時間:2018-09-10 10:17:5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地球村時代背景下,我國的民族音樂在和西方聲樂的碰撞下,承受了很大的挑戰,民族文化因素正在漸漸褪色。高校民族音樂教育教學是為社會培育聲樂人才的基地,但是高校并未對民族文化進行考慮,這部分內容的淡化很可能會影響我國民族音樂教學的正常開展。為此,本文從當下的教育現狀出發,站在文化背景的視角下就高校民族音樂教學的可實施性、未來的改革措施這幾個方面進行全面分析,為高校的民族文化教育教學增添新的教學元素,確保文化傳承和民族音樂的持久穩定發展,讓中國的民族音樂在世界的舞臺上綻放光彩。
【關鍵詞】民族文化 民族音樂 高校教育 探新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項目《博物館聲景——基于視聽認知關系的沉浸體驗與設計策略研究》(項目編號:30260127)。
高校音樂培養的目標是在提高學生素質的基礎上促進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但是,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大學生接觸到了多樣化的文化,很多人抱著崇洋媚外的心態去接納他國文化,卻對中國文化沒有絲毫的情感和興趣,故高校民族音樂教育教學可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民族音樂的教學需要有民族底蘊才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這里,高校有著很大的責任和義務,因此,找到問題癥結并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是當務之急。
高校民族音樂教學現狀
1.高校教育教學體系
(1)民族音樂教學中民族文化的缺席。現在高校的教學體系還是采用從外面借鑒的歌曲或者是歌劇等。在中國的高校中,民族音樂教學不是純正的民族樂,還引入了西方的聲樂教學,而且是沒有主次之分,甚至很多學校摒棄了傳統的文化,以西方的聲樂教學為主。這樣背道而馳、洋為中用的方法是達不到教學效果的。
(2)民族音樂教學中民族特色缺失。中國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國家,由很多少數民族聚居,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特色的聲樂,這種聲樂就是很好的教材,是我國優秀音樂瑰寶。但是,這些地方樂曲和歌謠以及戲劇等在我國高校教學中卻很少有涉及,在課程理論體系中缺少了地方特色也就沒有了民族的鮮活性。
(3)民族音樂課設置單一。現在的高校在課程設置上還有很大的問題沒有進行改進,比如說在授課資源上,對于題材選定更新速度低,沒有彰顯民族文化;課本上很多內容是關于一些西方國家的古典樂欣賞,開設的相應課程多是大提琴或者是鋼琴,很少涉及中國的二胡、古箏等。
2.高校音樂教師教學
(1)教學單一,沒有新意。高校教師是課程的主持者,應該具備靈活的備課方案和鮮活的應對措施。但在實際授課中,部分教師并沒有自己獨創的設計,盡是拿來主義,全以西方的音樂為中心,這種教材的局限性并不符合中國現代國情,對我國豐富的民族文化沒有進行充分重視和傳播。
(2)沒有傳授給學生精髓。我們所謂的“傳道”不單單指我教會你什么,而是指你可以學到什么。老師在授課過程中可能會涉及如何發聲以及樂器的使用規則等,但是并沒有“傳神”。這里所謂的“傳神”就是對民族文化的一個體會、一個傳達,這個過程可能是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抑或是一種語氣。
3.高校大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認知
(1)大學生對民族音樂缺少認知。目前,大學生還是比較喜歡個性化以及非主流文化,對于中國文化的態度并沒有完全接納和傳承的意識,很少有人真正喜歡民族樂曲,喜歡民族的樂器演奏。
(2)師生合作存在困難。學生對民族音樂認識的狹窄,在老師那邊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彌補,師生之間缺少相應的溝通和理解。這樣會產生兩個問題:第一,老師上課沒有新意,不能吸引學生的興趣。第二,學生會因為老師上課無趣,原本對民族音樂的誤解會加深,可能會選擇避而遠之。
民族文化融入民族音樂教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民族文化背景的必要性
(1)民族文化的價值。民族音樂傳承和記載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優秀文化底蘊。通過對民族音樂的賞析,作者和聽者可能都會產生共同的情感反應。但是很多沒有文化背景的人在欣賞這些作品時可能就沒有這種感覺,這是因缺少了文化背景賞析,建立在背景下的音樂賞析才更有價值和韻味。
如果在實際教學中加入傳統文化這一因素,學生的體驗將會更加鮮活,課堂也會更生動。同時,在講解民族文化時,還會加深學生對于歷史的學習,提高他們的愛國情感以及欣賞水平。
(2)民族文化的危機。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各種力量沖擊著我們的民族文化,對民族文化的保護迫在眉睫,很多傳統的民族音樂正在耗竭,因此,將文化因素納入民族音樂教學中至關重要。而大學生、高校教師是該保護行動的主人,應該發揮他們獨特的優勢和特長,將民族文化融入民族音樂的教學中。
2.民族文化背景的可行性透視
(1)政策的支撐。2015年,我們國家已下發了相關文件,要求加強高校對于民族音樂文化的教學,其中就有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這給高校施加了一定的壓力,也是動力,可以在努力提高教育質量和教育改革的同時,做好傳承傳統文化的工作。
(2)文化和音樂的結合效果。民族文化和民族音樂是不矛盾的,民族音樂中包含民族文化,二者必須要同時存在,才能夠更好地發揮各自的獨立價值。
民族音樂教學體系建設的新途徑
1.高校課程體系的創新
(1)更新教學理念。在教學中,教學體系理念的更新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教師要突出本土化以及傳統文化的特色,不要過分沿用外國的教育模板。如果是中國民族音樂主題就只講中國民族文化背景下的民族音樂,當然,為了更好地學習,也可以將世界各國的民族音樂對比欣賞,但是要分清側重點。
(2)研發民族聲樂課程。高校現在的教材過于陳舊,應該投入時間和精力去研發新的課程體系。可以根據學校內大學生的民族分布、文化差異進行調研,研發出適合該高校群體的特殊課程。這種開發和利用非常有利于本校學生進行學習和交流,還能調動學生和老師的積極性。
(3)組織民族文化音樂活動。不定期的交流和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特定的節日,既可以傳承民族文化,又可以將民族音樂融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從最近的范圍內進行學習和認知,能增強民族音樂的普適性,組織學生積極參與民族文化音樂活動,還可以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
2.培養優秀的教師團隊
(1)教師要有民族文化意識。在教導學生之前教師要對民族文化以及民族音樂有深入的研究和認知,有對民族音樂的信仰,在日后的教學中把這種理念傳達給自己的學生。知識不是全部,內涵更重要,這才是教師最應傳達給學生的。
(2)創新課堂形式。在對課堂內容的設置上,教師可以形成自己的風格,同時在互聯網時代也可以借助多種輔助教學工具進行教授。如利用多媒體設施展現各大民族音樂的表演現場,適當地采用這種視頻或者音頻形式有助于提高課程的感染力。
老師在前期備課的過程中要搜集好上課的題材,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課堂要做示范,注重情感感染和文化講解;課后作出整理和推送,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鑒賞類的作業,提高學生的聽課效果。
(3)教師課堂評比工作的展開。對于教師的考核標準也要加大檢查力度,不能滋生教師的惰性心理,要采取激勵措施。每學期或者是半學期開展一次課程評比,評出一、二、三等獎,將優秀的教師課堂采取錄像形式發布在學校的網站或者是其他教育網站上,供更多的老師借鑒學習,也給學生提供了學習資源。
3.對大學生的指導
(1)培養大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大學生應該具備自我學習的意識和自我學習能力,這需要教育者進行適當引導,培養形式可以采取紀錄片賞析、作品演奏、作品賞析等。這個過程中主要培養學生的自我動手能力和學習能力,慢慢就會養成自我意識。
(2)組織作品競賽。高校的民族音樂離不開有創造性的學生,只要在民族文化背景下,符合民族音樂主題的作品都是好作品。而作品競賽不但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可以讓那些真正喜歡民族音樂并且熱愛民族文化的大學生實現自己的夢想,把自己的作品給更多的人欣賞和評價。
結 語
高校在民族文化的傳承上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是培養人才的搖籃。高校要結合本土化的教學對民族文化進行借鑒,同時還要創建適合自己地方特色的課程體系。教師要承擔起應有的角色,將民族文化和民族音樂教學有效結合在一起。創新的過程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充滿著挑戰和不斷的否認和修改,所以高校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不厭其煩,做好創新工作,保護文化遺產,將高校民族音樂真正和我國傳統文化結合在一起,達到“民族化”和“地域化”雙贏的局面。
參考文獻:
[1]溫梅琴:《文化視野下高師聲樂教學中民族素養培養的必要性》,《音樂時空》2014年第7期。
[2]蘭曉梅:《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傳承發展》,《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5年第12期,第113-115頁。
[3]趙梅:《高校音樂教學與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高教學刊》2017年第4期,第96-9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