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教學的改革與創新——“五位一體”互動教學模式研究
作者:王維新 西北工業大學明德學院 陜西西安
發布時間:2018-09-10 09:40:4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經濟法是經管類專業必設的科目之一,旨在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為其未來發展和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然而,傳統經濟法教學無法擺脫教學定式的限定,在教學規劃、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上均存在嚴重滯后性,與當前的能力本位教學目標差距甚遠。針對此,本文引入了“五位一體”互動教學模式,以明確的教學目標、多變的教學內容和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法為根本引領,來推進經濟法教學的改革與創新發展。
【關鍵詞】經濟法教學 五位一體 情感案例 教學目標
中圖分類號:D922.29-4;G642 文獻標識碼:A
引 言
經濟法本是法學專業下設的二級學科,主要探討經濟立法及發展演變規律,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法律觀念、法律意識和解決經濟類法律實務的能力。隨著經濟發展和法治建設的逐步推進,經濟法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延伸和拓展,其在現代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并成為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基礎性科目。但是,一直以來,現代經濟法課程的教學目標、內容及方法均是針對專業法律人才設定的,忽略了經管類專業學生的認知規律、理論基礎、培養目標及專業特點等,教學的實用性和針對性較差,嚴重制約了教學效果,已經無法適應現代教學發展的新要求。針對此,經濟法教學的改革與創新迫在眉睫,而“五位一體”互動教學模式,以研討為形式,以互動為目標,強調情景式和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法,教學目標定位于培養學生的理論與實踐應用能力,是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和策略,為經濟法教學的全面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本文將以“五位一體”互動教學模式全面解析為切入點,深入剖析現代經濟法教學面臨的困境,從而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措施,為經濟法教學的更好發展提供理論支撐。
“五位一體”互動教學模式的內容解析
1.目標定位
經濟管理類專業設定經濟法是以“實踐應用”為目標導向,旨在通過經濟立法、法理基礎和實務內容的講解,幫助學生深化認識經濟法理知識,培養其法律素養和解決經濟類法律糾紛的實踐技能。為此,目標設定中應該以理論性、應用性、專業性及時代性為著力點,突出該專業與法學專業教學的差異性,而且在每一節課堂教學中,應輕重分明,明確知識和能力兩個主題目標,爭取在有限的課時內向學生傳遞最為關鍵的教學內容,以幫助學生快速提升法律認知和學習能力。
2.情景案例導入
經濟法教學的關鍵在于應用與實踐,而“情景案例導入”就是將課堂所學法律知識應用到法律實務之中。教師根據精選的案例,設定法律情境,將晦澀難懂的法律知識導入直觀的案例之中,以更為生動、有趣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并在互動與問答中調動學生學習的欲望和主動性,引導學生形成法律思維、探知法律問題并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更好地踐行經濟法教學的本質。
3.法律精講
法律理論知識是培養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基礎和前提,而經濟法理論知識深奧且涉及面廣,增加了教學內容量,但是理論教學的重要性仍然比較突出,理論要學精才能奢談運用,只有深化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認知才能夠提升解決法律問題的能力。為此,教學中要抓大放小,針對重要的法律概念、基礎理論、關鍵法條內容等均要予以重點講解,以啟發引導、歸納解析的方式來逐步滲透,為學生打下良好的法學理論基礎,為專業學習提供有效支撐。
4.立法精神研討
“五位一體”教學模式不只是強調學生對于法理概念和法條內容的單向傳輸和單純記憶,是一種問題創設的形式,以教師引導、師生共同導論、互動分析的方式,深入探析立法精神和宗旨。教師是教學方向的把控者和引導者,教學模式由被動接受轉向自由研討,從知識的被動接受轉向了自主內化,使學生在深刻理解法學知識內容的基礎上,融會貫通,聯系實際,真正內化于心。
5.理論遷移
經濟法教學是一種融理論與實踐于一體的教學過程,旨在讓學生通過對法理概念、立法精神及法條內容的學習,形成法律思維和意識,并將其應用到法律實務之中。在實踐教學中,不僅要強調理論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更要以經典案例、日常法律問題為引導,幫助學生認知和應用法律知識,解決實踐問題。
經濟法教學面臨的現實問題
1.缺乏明確的教學規劃
經濟管理類專業的經濟法教學是以“實踐應用”為目標導向,其與法學專業的教學存在根本性差異。但在教學規劃之中,該專業的經濟法教學并未明確這一目標,沿襲法學專業教學方法,強調法學理論的知識性和系統性,嚴重忽略了經管類專業開設經濟法教學的作用和意義,使其背離目標定位。尤其是在教學內容選擇和設定上,經濟法涉及內容多樣且繁雜,不僅涉及宏觀調控法規,也涉及市場運行及管理法律,內容系統性較強、晦澀難懂。教學中若沿用法學專業教學模式,一一涉獵,對法律概念、基本原理、法條內容進行深入講解,不僅占用了大量課時,也增加了學生理解的難度,會挫敗學生學習積極性和熱情。
2.教學模式滯后性較為凸顯
經濟法教學應在經濟管理類專業中不斷延伸和發展,其目標在于培養具有經濟管理能力、溝通交流技能、法律實務解決能力的應用型人才,關注的是學生法律思維和能力的塑造和培養。但因為該專業學生的法學基礎薄弱,對于法律概念、基本原理及專業術語的理解和認知需要一定時間。為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實踐教學中將理論知識的講授和傳播作為了關鍵點,過分強調理論知識的透徹講解,占用了過多課時,壓縮了實踐教學的時間,使得實踐教學僅停留在案例講解、庭審觀摩等形式上,未與理論教學形成良好的互動和補充。而教學中,學生仍是被動接受的客體,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性少,師生地位不平等。在單向灌輸教學模式下,很容易打壓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學生消極應對、被動學習成為常態,知識自主構建意識和能力得不到有效培養,偏離了經管類專業培養學生法律知識和應用能力的本質。
經濟法教學推行“五位一體”教學模式的具體策略
1.融合專業特點,突出教學重點
以往經濟法教學之所以效果不佳,根源在于違背了專業特點,未抓住教學重點,沿用的是傳統法學專業“大而全”的理論教學模式。為此,在改革與創新中應該充分融合本專業特點,要與宏觀經濟管理、企業管理法規、市場運行、稅法等專業類的法律知識相關聯,在遵循系統性的基礎上,抓住課程重點,將與經濟管理實踐聯系最為緊密、經濟糾紛中最常見的法律知識和實踐案例作為重點。以理論聯系實際、法條精講及案例導入等多種教學方法和形式,來闡釋和講解經濟法的關鍵內容,抓住精髓,形成體系,真正培養學生法律意識和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發揮設定經濟法的根本功效,促使經濟管理類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2.合理規劃教學目標,增強教學時效性
經濟法教學內容豐富、多樣,系統性較強,要根據專業特點、學生認知規律及應用能力培養等內容,合理規劃和設定教學目標,厘清教學重點和關鍵,合理取舍,對于重要的法理概念、法條內容、案例及立法精神應該予以精析、精講,而對于與專業關聯性不強的法規制度則適當剔除,并適當融入最新的前沿理論。同時,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尤其是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將晦澀難懂的法律概念和原理以更為生動形象的圖片和視頻形式展現出來,并創設模擬法庭、小組辯論、案例討論等多種教學形式,延伸、拓展課堂教學內容,以理論聯系實踐的教學形式推進經濟法教學的新發展,從而更好地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理解和消化法律知識。
結 語
經濟法是現代經濟管理類專業的主要教學內容,應該以明確的教學目標和規劃為引導,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來引導學生進行法學知識學習和應用,從而更好地對接社會需求。但是,就目前教學現狀來看,模糊的教學定位、單調的教學方法和無趣的教學內容,嚴重影響了教學時效性,背離教學的初衷,而“五位一體”教學模式融合了問題討論、互動教學、理論聯系實際等多種教學方法,是更契合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理論基礎和認知規律的教學模式,也是未來經濟法教學改革與創新的新方向。
參考文獻:
[1]吳智勇、趙越:《“五位一體”項目化課程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時代教育》2016年第16期,第84-86頁。
[2]王沙力、王軍:《應用型本科經濟法課程五位一體互動教學模式應用研究》,《當代經濟》2015年第18期,第99-101頁。
[3]姜慶丹:《“五位一體”互動教學模式的推進——以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教學為例》,《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2年第25卷第3期,第74-76頁。
[4]姜慶丹:《略論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五位一體”互動教學》,《經濟研究導刊》2012年第9期,第252-253頁。
[5]姜慶丹:《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五位一體互動教學模式的實踐》,《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2年第14卷第3期,第98-10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