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英美文化導入與英文電影課堂設置
作者:蔣 婷 陜西理工大學 陜西漢中
發布時間:2018-09-10 09:36:5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文章以英美文化導入與英文電影課堂設置為目的,首先分析了跨文化教學,其次介紹了英文電影的應用,最后利用教學實例介紹英文電影課堂設置,從中探討英文電影對英語教學的重要性。
【關鍵詞】英美文化 導入 英文電影 課堂設置
提高語言交際能力,對語言教學至關重要。語言文化的導入,需要教育者有明確的針對性,擴展語言教學。英文電影是非常有利的資源,利用英文電影的語言環境、真實情感及氛圍,輔助語言教學,創造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無形中可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知識,同時提高語言能力。
跨文化教學
英美文化的導入與英文電影課堂的設置,都是為跨文化教學做鋪墊。跨文化教學的掌握,需要從語言文化的內容、意識、能力展開分析,同時還需要掌握中西文化的差異。
1.語言文化
語言與文化之間相輔相成,文化是語言發展的重要基礎,語言是文化發展的重要體現,語言不能獨立存在,是社會發展與文化豐富的產物。1982年胡文仲針對語言與文化曾提出,語言是風俗、民族文化的體現,將語言形象的比喻成鏡子,鏡子中可以呈現出文化發展[1]。學習英語期間,需要掌握與英語相關的文化,如果不了解英美文化,英語學習會十分困難,理解能力也得不到提升。根據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了解語言發展歷史,掌握相關的文化傳統,從風俗習慣中正確理解語言,學習英語亦是如此。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客觀來講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相同文化也是語言的一部分,兩者在發展中交織進步,如果強制阻止這種關系,將使語言與文化失去發展的價值。教師一定要掌握好語言教學中文化的介紹,培養學生語言能力期間需要兼顧文化能力。
2.文化內容、意識、能力
跨文化教學中,必須樹立明確的教學目標,保證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化期間,培養語言學習的正確意識,并且間接提升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文化內容根據功能可以分為知識文化與交際文化。知識文化主要是民族發展的政治、經濟、宗教及法律等,這些重要的背景知識,對知識文化功能的發揮至關重要。交際文化主要是交際過程中需要遵循的準則,具體包含語言與非語言內容,怎樣問候、致謝及贊揚,掌握基本禮儀,養成良好的習慣,當然也包含一些肢體方面的語言,也應仔細了解。知識文化是單方面的,但是交際文化卻屬于互動型。跨文化意識的培養,主要是幫助學生掌握本族文化發展,還要對異國文化進行觀察學習,理解異國文化特色,提高異國文化學習的能力。跨國文化交際能力主要是讓學生在遇到跨國交際問題時,能夠隨機應變,合理處置。這就需要教師從學生的態度與能力著手,有寬容的態度與強大的執行能力,根據跨國文化呈現的語境、背景等恰當的應用語言。
3.中西文化差異
中西文化因為發展歷史與背景不同,語言的使用與表達等都存在差異,這些差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社交應酬方面,二是人際關系交流方面[2]。社交應酬上體現的差異,主要表現在打招呼、問候或者贊揚等方面。比如中國打招呼習慣用“去哪里啊?”“吃飯了嗎?”“怎么了?”,這些都是常見的寒暄或者詢問話語。這種寒暄用語如果用英文的方式講出來,會比較尷尬,甚至還會讓人產生不舒服的感覺。西方人對自己的私事比較保密,不希望被別人詢問。再如夸贊、恭維別人時,中國經常用“降低自身或者否定自身”的方式接受贊美,表示謙虛的同時,也表現出對別人的尊重。但是西方人卻不同,受到別人的夸贊會欣然接受。人際關系方面存在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家庭成員的稱呼及朋友之間的敬語應用等方面。比如西方家庭非常尊重隱私,進入別人房間,即使是父子關系,也要征得孩子的同意才能進入,這種思想讓中國家長覺得不可思議,大家普遍認為父母與孩子之間不應該有秘密或者隱私。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明顯,相同的情境,對一件事情表現出不同的做法,就有可能鬧出烏龍。
英文電影在課堂中的應用
將英文電影引入課堂,能夠創造真實的語言環境,讓學生了解英語發展歷史,英語發展中的文化及體現的風俗習慣等,對教學可以起輔助作用。之所以選擇這種教學方式,主要在于其本身的優勢[3]。英文電影內容講解與人物刻畫等,都呈現出多樣化與豐富性特點,能夠自然地將語言與文化相結合,同時增強學生視覺、聽覺、內心的感受。英文電影包羅萬象的細節刻畫,可以改變傳統英語教學存在的不足,加深學生學習印象,使其從學習中體會到樂趣。
要將英文電影引入課堂,就需要進行仔細的篩選,并不是所有英文電影都適合課堂教學。選擇影片時,應結合教學內容進行,如果影片選擇不合適,不但會影響教學效果,還會分散學生注意力。首先要科學選擇,保證難度適中,可結合學生英文學習水平進行。對英文電影的語速、生詞、專業術語等都要仔細斟酌[4]。第二要貼合主題,需要挑選與教學內容貼近的英文電影。比如講述世態諷刺相關的知識,可以選擇影片《百萬英鎊》,幫助學生了解當時的發展背景,理解教學概念。第三是題材方面需要規避吵鬧或者恐怖等電影。第四是注重時間的控制,不能選擇時間過長的電影,否則容易喧賓奪主,起不到輔助作用。
英文電影課堂教學的設置
將英文電影融入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制訂詳細的教學計劃,明確教學目標,對每個環節嚴格控制,體現英文電影的輔助作用,提高英語教學質量。跨文化教學中,文化內容、文化意識以及跨文化能力是三個主要方面,可以結合課堂教學主題,選擇合適的英文電影。如果課堂主題是保持善良的本性,體現以德報怨,電影《通靈男孩諾曼》將是最佳選擇。影片主要講述在Blithe Hollow小鎮里,Norman Babcock是一個可以和死人對話的男孩,鎮上的每個人都認為他很奇怪,除了他最好的朋友Neil。一天,邪惡的女巫詛咒了整個小鎮,那些死去的人又活了過來,并且妄圖掌管整個小鎮。在一個善良幽靈的幫助下,Norman Babcock決定用他獨特的能力拯救整個小鎮。
1.放映之前
電影放映之前,必須結合萬圣節相關背景,講授相關知識,如節日的由來、節日的各種習俗等,幫助學生了解西方文化,真正理解萬圣節的意義。基本知識掌握之后,教師選擇一些關于萬圣節的小故事,為學生全面闡釋萬圣節。教師講解完基礎知識后,要預留一些與課堂主題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觀看電影,對電影細節仔細斟酌思考,放映結束后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
2.放映期間
電影《通靈男孩諾曼》,故事表面上很熱鬧,但內在孤獨壓抑,從來沒有一部動畫電影的救贖感如此之重,結尾部分濃烈的情感已經替代了最初的獵奇心,讓人感動之余又足夠諷刺,學會審視自己對待他人的態度。尤其是“自動販賣機”的橋段,搞笑之余,又呈現出反諷與反套路,非常新奇有趣。電影把小鎮人民對主角的譏諷、主人公內心的孤獨等都刻畫的淋漓盡致。教師要掌握好電影的精彩鏡頭,必須時刻提醒學生注意文化差異,指出其中的交際文化,培養學生正確的文化意識。
3.放映之后
電影放映完畢,學生帶著思考與感受,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教師及時提醒問題內容,其中包含發現別人與自己的不同,應該以什么態度對待?別人對自己不禮貌或者忽視自己,需要以什么態度處理?學生組成小組開始討論問題,討論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可以得到提升。當然教師可以將萬圣節與中國傳統節日相對比,布置相關的寫作任務,還可以將電影的觀后感總結出來,分析其中所闡述的道理。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體會電影的內涵。當然教師還應尊重中西方文化差異,了解文化差異帶來的問題并及時解決,不斷提高學生文化能力與語言能力。
結 語
綜上所述,文化差異下跨文化教學,需要注重文化背景的介紹。英語教學中,選擇適當的英文電影,可以增加課堂活力,提高學生跨文化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王丹丹、李蕾:《關注英語課堂的文化導入》,《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年第26卷第4期,第86-88頁。
[2]陳茜、孫南南:《英美文化導入與英文電影課堂設置》,《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年第5期,第98-99頁。
[3]許宇寧:《淺談如何在課堂上導入中英文化差異》,《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3年第10卷第4期,第15頁。
[4]方萍、郎曉黎、熊昕:《通過影視教學進行語言和文化的輸入》,《消費導刊》2009年第9期,第14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