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新常態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路徑思考
作者:趙 偉 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部 陜西西安
發布時間:2018-09-10 16:46:5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在201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對經濟發展新常態進行系統性和理論性闡述,并且提出要正確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以及引領新常態。經濟新常態的提出,對高校如何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課題。高校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只有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帶來的一系列改革,才能適應我國宏觀經濟建設,要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高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服務于我國經濟建設。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 高校思政 改革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我國經濟向著形態更加高級、分工更加復雜以及結構更加合理的階段不斷深化,這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同時也對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這種形式,如果仍舊采取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容易導致教學工作和經濟生活實際脫離,使學生不了解我國經濟發展實際,也難以更好地服務于我國經濟建設。因此,高校思政工作必須與我國經濟發展緊密結合,幫助學生了解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
經濟新常態
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進入以長期結構性調整轉型為基礎的經濟增長減速時期,在國際經濟日益一體化的整體背景下,每個國家在經濟建設中都不可避免會受到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負面影響。從2009年開始,我國采取新增4萬億投資對經濟增長進行強刺激的措施。這一措施雖然有效避免了我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發展的同步震蕩下行,但是,在2011年之后,宏觀經濟增長速度還是進入持續下滑通道。來自于供給側和需求側的變化,共同塑造了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
從相關專家學者的研究來看,要理解經濟新常態的內涵需要把握好以下幾方面。第一,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語境下的新常態,既有和國際新常態相同、相通的一面,也有不同、獨特的一面。相通之處,首先都表現為經濟發展速度降低;其次是中國經濟發展速度的降低受到國際的影響。不同之處在于,與國外對經濟發展持悲觀態度相比,中國對新常態下經濟的發展持有更多的是樂觀、積極態度,歐美國家經濟新常態意味著經濟低增長和高失業率,經濟難以重振。第二,從字面上看,“新常態”有著雙重的特質:“新”和“常”。“新”表明新常態是在舊常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更高層次的經濟運行狀態,同時,這種由舊向新的轉化是一種趨勢性、不可逆的轉變。“常”指的是一個相對正常的狀態,所謂的正常狀態,就不會是短暫的、突發性的臨時狀態,而是穩定、持續的長期狀態,這就表明了我國經濟會在新的平臺上繼續穩定向前發展。第三,新常態是動態不是靜態,不能自然形成。新常態并不是靜態的,追求質量的經濟發展新階段不是不用費力就可以實現的,相反,可能比僅僅追求高速度更困難。新常態不只是增長速度新,更重要的是結構新、質量優,因此其難度會更大,需要更多的投入和努力才有可能達到。
經濟新常態對思政教育的影響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增速換擋時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可以說是“三期疊加”的特殊發展階段,經濟風險和矛盾十分突出。同時,伴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以及我國制造業2025年目標的確定,人們的生活在很多方面都發生了顯著變化,這必然會引起我國院校大學生的思維導向以及行為模式的迅速變化,大學生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差異性、多變性也在逐漸增強。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根據經濟新常態的特點作出適當的調整。
長期以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只是簡單地強調意識形態功能。但是在經濟新常態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來越呈現出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格局,社會、家庭和學校三位一體的育人模式初見端倪,高校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內容以及形式已經很難滿足經濟新常態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當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學方法,使教育內容觸動學生的心靈,提升學生的思想覺悟,并外化為學生的實際行動,是經濟新常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的重中之重。從高校教育的整體上來看,新常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僅要關注大學生思想政治方面的問題,也要關注大學生身心健康問題;不僅要關注大學生素質養成,知識累積,技能的培養,更要關注當代大學生的情感、意志、興趣等個性品質的培養。
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社會環境來看,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及其廣泛應用對當代大學生的行為和思維產生了深刻影響,這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僅是挑戰更是機遇。當前,由于學生對于我國市場經濟的理解還不透徹、掌握不深刻,在認識上存在誤區,導致高校大學生因為受到不良影響而產生價值扭曲。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沒有引起學生的重視,學生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專業成長上,這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是極為不利的。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和社會實際結合起來,準確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點,切實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新常態下高校思政改革路徑研究
1.正視社會問題,加強正面引導
自2014年以來,我國經濟建設進入新常態,社會治理面臨著新形勢,社會矛盾也出現了新特點,尤其是在我國以往經濟建設高速發展時期各類不明顯的社會矛盾日益凸顯,對社會和諧和穩定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大學生通過各種途徑了解到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各類矛盾,但是,由于大學生對社會問題的分析能力比較差,加上網絡中各種不負責的言論,這樣很容易導致大學生出現偏激思想,對我國經濟建設成果產生疑問,甚至是否定,這對我國經濟建設帶來了不利影響。針對這種形式,高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過程中,必須改變傳統的以意識形態為主的教育模式。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主動揭露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深入探究導致這些問題出現的深層次原因,詳細介紹我國政府為解決社會問題采取的具體對策,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了解我國發展問題,正視存在的矛盾,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只有如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才能得到真正發揮。
2.融入生活,關注現實問題
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經濟新常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時效性,提高教育效果,必須實現教學內容生活,融入學生生活。在現實生活當中,當代大學生對知識的探索,對人際交往的需求、對尊重與被尊重的需求是豐富和廣泛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重視大學生生活的切身利益,深入了解并分析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學生的關注點和共鳴點進行結合,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實效性。要在知識認同轉化為政治認同的環節上下工夫,實現思想政治學術話語與大學生生活話語之間的良好轉換,在教學中要以社會中出現的熱點事件、學生普遍關注的焦點事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在經濟新常態下,要將社會主義價值觀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并與學生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夠真正為大學生理解、接受和認同。
3.加強平臺建設,注重實效
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當中要以新穎、豐富的形式來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在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需要緊跟時代發展,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現代互聯網以及新媒體的優勢,將網絡文化和思想政治相互融合,為學生營造積極的網絡空間;另一方面,要利用現代技術創造平等交流的空間,增強互動性,注重利用多媒體資源,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動情又動聽,既有意義也有意思,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時效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學內容上,要“老歌新唱”“老題新解”,在具體的組織上要讓學生喜歡、內容豐富、形象鮮活,將新的內涵以及新的生命力注入不變的主題中傳遞給學生,以使教學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結 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素質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一環,必須常抓不懈。在經濟新常態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注重對社會現實問題的闡釋,融入學生生活,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針對性,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實效。
參考文獻:
[1]李曉霞:《新常態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新思路》,《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6年第8期,第44-45頁。
[2]鄒佳:《淺析新常態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蘇高教》2016年第5期,第123-124、127頁。
[3]祝愛芳:《新常態下高職人才培養中思政課改革的思考》,《經濟研究導刊》2016年第28期,第122-123頁。
[4]李占文、馮俊淇:《新常態下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的思考與對策》,《遼寧高職學報》2016年第10期,第53-5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