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體驗式教學,注重大學生在課堂上的體驗和感受,增進大學生的理解和師生間的交流,從而深化課堂內容,鍛煉大學生運用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實踐能力,從而使大學生獲得全方位的發展,有利于大學生的成長和進步。另一方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多種優秀和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體驗式教學符合心理健康的教學目的,以更加合理和高效的方式促進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和進步。

【關鍵詞】體驗式教學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大學生

高校作為教書育人的場所,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責任。而教育不僅在于幫助大學生學習專業的理論知識和技能,更在于幫助大學生學習如何面對生活和挑戰。只有讓大學生掌握調節和改善自身心理狀態的能力和方法,幫助大學生完善自身的心理素質,才能使大學生擁有健康的心理去面對生活中的機遇與挑戰,使其無論在什么樣的境遇下都能保持平和又堅韌的心理狀態,不斷調整自身的不良心理,進一步發展學生自身的能力和素質,提高我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質量和水平,增強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推動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與進步。體驗式教學作為一種優秀的教學方法注重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強調學生的自我啟發和思考,推動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既能活化課堂氣氛,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有利于課堂內容的推進和學生的接受。因此,將體驗式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手段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能夠進一步改善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吸引大學生更多地投入和參與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自主學習心理健康知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難題,在思索中求得心理素質的改善和提高。

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對的挑戰

1.不明確的教學目標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目標的確立是為了明確事務進行的方向并提高辦事效率,同樣,教學目標的確定是為了幫助學生明確課程所涵蓋的內容和方向,并且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目標也應當更加貼合社會和公眾對其的需求,更加有利于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當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注重對大學生心理的危機干預,內容上更加側重于不良心理狀況的改善,例如,消減壓力的知識和方法、心理危機狀況的剖析和討論等。這些內容固然重要,卻缺少了積極心理學的內容,沒有考慮到學生積極心理的培養,因此高校應當設立更加符合大學生生活需求的目標,以增加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效率。

2.滯后的教學理論與學生心理發展不匹配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講授教師大多不是從事心理學研究的專業人員,而非心理學專業的教師并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了解當前心理學發展模式和最新研究成果及內容,就會造成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所用教學理論滯后的現象,而滯后、單一的理論與大學生多樣化的心理發展特點不能做到妥善匹配,教師大多引用國外已成體系的理論和知識,但這些知識是否本土化卻往往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所忽略的部分。

3.形式單一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使學生喪失興趣

當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大多采用的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即教師作為課堂的主講者為學生講解心理健康相關知識,學生作為聆聽者很少有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并且教師的課堂提問往往是造成大學生壓力和緊張的來源,無法為學生創設合適的機會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受。形式單一而傳統的教學方式降低了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興趣,而興趣的喪失必然導致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降低,造成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不重視,不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

4.過短的教學時長使學生無法獲得深刻體會

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大學生都必須接受的教學內容。但當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往往作為一門輔修課,并沒有占據重要的學科地位,這與心理健康教育承擔的社會責任和期待是不相符的。大學生心理發展狀況是一個過程化的發展,需要學生在人生各個階段去體味和學習,而這種長期性的變化和學習需求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過短的教學時長現狀亦不相符,這就容易導致學生無法感知教學內容,從而無法獲得深層次的理解。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應用體驗式教學的必要性

1.強調學生為教育主體的重要性

學生作為受教育者,是教育應當首要考慮的對象。現代教學理念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生作為教學主體的重要作用,充分考慮學生的感受和想法。體驗式教學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同樣將學生放在教學的重要地位,關注和強調學生的體驗和感受,促進學生在課堂上探索和思考,推動學生自己構建所學的知識以成體系,教師只作為課程的引領者和輔助者。

2.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興趣

體驗式教學包含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種類較多且側重點各有不同,但這些模式都強調一個共同點,即教師關注學生的體驗感受。體驗式教學明確學生作為教學主體的重要性,因而關注學生對于課程內容的興趣程度,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增添了教學課程的可能性和趣味性,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完成。

3.優化教學氛圍,促進學生的吸收

傳統的教學模式強調教師作為主導者的權威性,因此課堂氣氛較為嚴肅沉悶,教師講授即為課堂的全部內容,限制了學生的表達和自由,增加了學生課堂上的抵觸心理和逆反心理,降低了教學的質量。而體驗式教學則強調學生的自由表達和感受,鼓勵學生思考和體驗,推崇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鼓勵靈活自由的學術氣氛,增加了課程的流動性和靈活性,使學生在包容和自由的學習氣氛中學習與思考,有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應用體驗式教學的具體策略

1.成長性任務

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門公共課,上課的學生人數較多,但心理健康作為一門依賴個性特征的學問就必須考慮到每位學生獨特的性格特點。而成長性任務正是幫助學生了解自己、深入剖析自己的最好方式。教師教導學生分析自己的人格、氣質、情緒、性格、人際關系模式、社會支持等,學生在分析過程中了解自身的長處和待完善的部分,并以此作為自己成長進步的內容,找尋合理的改善方式來改善自己不足。

2.心理成長小組

心理成長和發展需要社會的支持,而這種社會支持不僅可以來自教師和家人,同樣可以來自同學。心理成長小組很好地幫助學生建立支持關系網絡,使學生在心理健康成長的道路上獲得支持感,并且學生之間的相互分享也是幫助學生尋求共鳴和構建傾訴的途徑。對自己心理狀態的體會和表達,以及對他人心理狀態的傾聽和感受是幫助學生心理成長的絕佳方式。

3.案例教學的應用

案例法是教育教學的最好方式,教授者通過具象的實際例子講解原本抽象的理論內容,幫助學習者思考和理解。心理健康教育中應用案例教學的方法,不僅可以優化教師的講授內容,還可幫助教師清晰地表達理論知識,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4.心理情景劇的開展

體驗的最好方式莫過于身臨其境地實地感受,體驗式教學的“體驗”二字正是其教學方式的標志。心理情景劇創設了一個情境,這個情境供學生想象力的發揮,學生在情景劇中的表演更需要學生的思考和感受,這種“真刀實槍”的表演和體會是書本教學所無法比擬的。心理情景劇一方面需要學生進行團隊合作,作品的共同完成鍛煉了學生溝通交流和團體互助的能力;另一方面對劇情、人物性格、情緒的思考和揣摩更是增加學生的理解,促進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目標的達成。

5.影片賞析

作為一種教學材料和形式,影片賞析為教師提供了指導的材料和樣本,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堂內容更加多樣和豐富。同時,電影的展現更具吸引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增加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進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質量。

結 語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需要不斷優化自身、發展自身,才能求得提高和進步。體驗式教學模式更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目標和內容,開放又自由的課堂氛圍更加利于學生的探索和體驗,使得學生的理解也更為深刻和全面。形式多樣化的體驗教學方式激發了學生的能動性和參與度,真正做到學有所長。體驗式教學彌補了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幫助學生學習課堂內容,獲得成長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鄭金洲:《體驗教學》,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4。

[2]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教社政[2001]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