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微信、微博及移動終端的應用和發展,使得“微傳播”成為時代的標志,大學生思政教育面臨新機遇與挑戰,如何順應新形勢變化,充分利用“微傳播”的優勢性,抓住“微傳播”形式下學生思想行為的特點,通過“微理念、微平臺、微素養”等路徑,探索教育發展的新模式,成為大學思政教育未來發展的新方向。基于此,本文以“微傳播”的概念及傳播特質為切入點,深入剖析其對思政教育的影響,并針對性提出思政教育“微模式”構建的思路。

【關鍵詞】微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 微素養 實踐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引 言

近年來,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以微信、微博、QQ群及手機APP為主要形式的“微傳播”時代已經到來,“微傳播”所具有的高效傳播性、便捷交互性、多渠道交流性及互動溝通性等特質,使其成為人們生產、生活及學習中不可或缺的組成元素。而大學生因為對新生事物有著較高的好奇心,以及較強的學習接受能力,成為“微形式”下各類互動交流平臺的主要追逐群體。由此,“微傳播”得以對大學生思想觀念及行為方式產生全方位、多層次的影響,并給大學生思想教育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在驅動教學理念更新、豐富教學內容、拓展教學途徑的同時,也使其面臨著話語結構嬗變、學生思想行為異構的困境。對此,應充分認識和了解“微傳播”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新契機與困境,進而利用“微傳播”優勢,從理念、平臺、話語及素養等角度,推進大學思政教育“微模式”的發展。

“微傳播”的概念界定及傳播特質

1.“微傳播”的概念界定

“微傳播”這一詞語的出現源于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微信、微博、移動終端等新媒體工具的廣泛應用,助推傳播和交流媒介的變革和發展,并使得人們逐漸認同“微傳播”理念,但關于其概念目前尚未有統一的定論。具體而言,它是依托于互聯網技術、網絡通信技術、大數據及云計算及智能終端設備發展起來的一種綜合性新媒體形式,是一種網絡衍生品,依托于微信、微博、QQ群等微媒介平臺,可為人們提供信息發布、知識傳播、在線互動交流、評論留言等多種功能,是現代網絡環境下最主要的即時通信工具,而且隨著技術創新與進步,其內含的平臺及功能均將繼續延伸發展。

2.“微傳播”的特質分析

與傳統媒體形式相比“微傳播”具有以下顯著特征:首先,傳播內容豐富多樣。其最大的特點是信息存儲載體的無紙化發展,隨著現代大數據、云計算等新型信息技術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信息存儲量,創新了表現方式,提升了信息的兼容性,極大豐富了傳播內容。其次,互動交流性較強。微信、微博的興起打破了傳統交流中時間和地域上的限制,人們只需借助智能手機、電腦等智能終端設備,輕點屏幕即可實現實時在線互動交流,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進入相應的公眾號、論壇等發表觀點,并將自己所見、所聞通過圖片、文字等形式上傳平臺,實現信息的分享、互動,促進了信息在更廣范圍內的傳播和交流。

“微傳播”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現實困境

1.大學生思想價值立場遭遇多元沖擊

面對“微傳播”的海量信息內容,大學生因思想認知和理性判斷能力尚未成熟,無法辨別真偽,不能對信息進行有效過濾和篩選。而且,在傳統的單一“灌輸式”教學模式影響下,學生很容易產生抵觸或反感心理,而“微傳播”的自由性、虛擬性及傳播的隨意性,帶給學生更多的自由感、釋放性,讓學生欲罷不能地沉浸其中。一些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及物質至上等異構理論很容易對大學生群體的道德理念、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等產生巨大沖擊,動搖其價值立場,在引導及監管不利的情況下,很可能產生心理及行為的扭曲變化,甚至可能走向犯罪。面對此種情形,大學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性異常凸顯,其教育難度也將與日俱增。教育者應該重新反思,拓展教育范圍,將思想政治教育從線下轉移至線上,以正面的、積極的、向上的正能量內容來塑造學生堅定的價值信念,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道德理念。同時,要借助“微傳播”的互動交流性,實時了解和掌握學生的思想、行為動態,從而開展針對性的思政教育。

2.教育者的主體權威性被嚴重削弱

一直以來,思政教育模式沿襲課堂教學模式,教育者處于核心和主導地位,通過社會實踐、榜樣示范及各類校園文化活動開展思政教學,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教育,教育內容、方式方法均由教育者掌控。而“微傳播”這一新型媒介工具的出現,極大地拓展和延伸了信息發布、傳播及獲取渠道,使得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也更加多元化,如此學生的視野得以開闊,教育者不再是其獲取信息的唯一來源,學生對于前沿信息的認知、接收可能比教育者更早、更全面和精準,教育者知識信息的壟斷地位被打破。而此時,如若教育者不能及時更新理念和知識,則可能無法滿足學生日益多樣化的求知成長需求,學生對于教育者的依賴性將急劇下降,教學者思政教學的主體權威性將受到嚴重威脅甚至是被削弱。

“微媒介”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微模式”構建的實踐路徑

1.更新教育理念,樹立“微理念”

當前,大多數高校尚未充分意識到“微傳播”對思政教育的諸多影響,在思想認識上重視程度不夠,致使教育理念、內容和方法均不能適應新需求。因此,迫切需要教育者樹立“微理念”,突出以人為本、精準化的教育模式。首先,要秉承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將學生作為思政教育的主體,根據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進行針對性教育,激發和引導學生參與思政教育活動的積極性和熱情;其次,強化生活化教育,“微傳播”平臺的發展,使得學生發布生活、學習動態成為一種日常行為,思政教育要突破唯課本主義的教學理念,根據學生發布的動態,搜集和整理相應的教育資源,并與思政教育內容有效融合,再借助微信、微博等平臺進行傳播,將思政教育融于“微生活”之中。

2.創建“微平臺”,引領教育新發展

高校應抓住“微傳播”,與時俱進,通過“微平臺”的構建來引領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新發展。一是開發官方微信工作平臺,用于發布重要政策理論、新聞資訊等,以潛移默化的形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滲透到學生日常思想引導之中;二是構建校園微信教育平臺,構建上至院系、下至班級的微信群及公眾號等多元化平臺,并強化融合聯動,根據教學規劃,以多種形式定期向學生推送思政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行為理念。同時,可借助這些微平臺與學生進行在線互動交流,了解學生的思想行為動態,以及對當下思政教育內容及方法的意見和看法,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優化與完善。

3.提升“微素養”,給學生正確引導

“微傳播”時代下,提倡個性化表達,情緒的自由釋放,學生被海量的信息包圍和充斥著,長此以往容易形成娛樂、消遣和無謂的思想行為理念。與此同時,教育者若不能與學生建立同樣的話語體系,變更固有的知識架構和思維模式,就會使教育與需求錯位發展,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的實效性。針對此,高校思政教育首要任務就是強化對師生媒體素養的雙重培養,一方面教育者要主動更新教學理念、變革教學方法,通過多種微平臺了解學生思想行為的動態,增強彼此的互動交流性,以便及時對學生進行情緒疏導和思想行為監管。而對于學生,高校要引導學生形成辨別真偽,趨利避害的思維,學會甄別和篩選有益的信息,有效利用“微傳播”中的正面信息,約束和規制自己的思想行為,將思政教育推向更高層次。

結 語

如今,現代網絡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及智能終端設備的微信、微博、論壇等現代化互動交流平臺,已經成為信息和知識傳播的主要載體,“微傳播”時代已經到來,其高效的傳播性、多元的信息承載性,使眾多大學生成為其最大使用群體,思想行為也深受影響,這也給大學生思政教育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在“微傳播”媒介環境之中,正確與消極的價值理念充斥其中,動力與阻力并行,教育者迫切需要利用“微傳播”優勢,拓展教育渠道、更新教育理念,進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理念以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蝕,實現思政教育的本質。

參考文獻:

[1]安俊達:《“微形式”中的高校思政教育》,學位論文,吉林大學,2015。

[2]王坤:《“微形式”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途徑研究》,《陜西教育》(高教)2017年第1期,第76-77頁。

[3]肖軍:《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機制的構建》,《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年第20期,第55-57頁。

[4]展鶴:《網絡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關聯性研究》,學位論文,吉林財經大學,2013。

[5]李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模式的構建與創新》,《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16年第2期,第60-6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