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園藝植物病蟲害防治課程改革與實踐——基于園藝技術專業“季節分段,農學結合”人才培養的方案
作者:強 磊 康克功 李 劼 楊凌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楊凌
發布時間:2018-09-06 11:03:4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本文以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園藝技術專業核心課程——園藝植物病蟲害防治為例,從課程設計理念、課程內容創新、教學改革、產學研結合及課程評價等方面入手,介紹了基于園藝技術專業“季節分段,農學結合”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的課程改革過程。實踐表明,該課程改革后教學效果顯著改善。
【關鍵詞】季節分段 農學結合 高職 園藝植物病蟲害 課程改革
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園藝技術專業教學團隊按照《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文件要求[1],通過對行業企業的深入調研,從園藝行業用人單位對高職人才的需求出發,以就業為導向,形成了“季節分段,農學結合”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了基于園藝行業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
園藝植物病蟲害防治作為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園藝技術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圍繞“季節分段,農學結合”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基于工作任務導向的教學改革。改革過程中,我們積極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課程,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建立了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標準,規范了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提高了課程教學質量。改革后,我們通過對園藝13040、13041班,園藝14042、14043、14044、14045班等班級進行了兩輪教學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課程設計理念與思路
1.課程性質
本課程是高等職業學校園藝技術專業的必修課程,也是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園藝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該課程實踐性強,內容廣泛,具有理論知識與生產實踐結合緊密的特點。要求學生能夠正確識別園藝生產中常見病蟲草害,具備園藝植物病蟲草害的綜合防控能力,達到“花卉園藝工”“綠化工”和“植物保護工”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要求,為學生適應相應的職業崗位奠定基礎。
2.課程總體設計原則
我們以職業崗位需求為導向,以突出職業能力為培養目標,以真實的工作任務為載體設計教學過程和教學內容,根據園藝植物生產行業的特點,按農學結合的要求,靈活多樣地采用項目驅動、過程訓練、崗位實訓、農學交替、頂崗實習、教學課堂與實習地點一體化等教學模式進行課程教學方案設計,以培養和訓練學生的職業崗位能力。
3.課程作用
通過對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具有現場分析和解決園藝植物病蟲害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具有制訂當地主要園藝植物病蟲害防治計劃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質、健康的心理素質、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具有熱愛農業、服務“三農”的思想、實事求是的學風及艱苦奮斗、創新立業的敬業精神,畢業后能勝任果樹、蔬菜、觀賞植物生產管理的崗位。
課程內容的創新
1.課程內容創新的必要性
園藝技術專業創立的“季節分段,農學結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對本課程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模式要求按照園藝植物生長發育規律和園藝行業工作的階段性特點,按季節分階段組織理論和實踐教學;要求在學校與企業(生產單位)兩種教育環境中,通過校企合作、農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方式,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
為此,我們以真實的工作任務為載體設計教學過程和教學內容,采取任務驅動、項目導向、過程訓練、融實訓項目與職業工種考核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利用校內外實訓基地開展實踐教學活動,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靈活選擇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啟發討論教學、現場教學、實戰訓練實踐技能教學等教學方法,將直觀、實練、考核、全真操作融為一體,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凸顯“以能力為中心”職業教育特點。
2.課程內容的安排
以園藝植物病蟲害防治的基本技能和知識為切入點,以高級植物保護工的職業資格要求為標準來構建課程內容和知識體系,設計了昆蟲識別、植物病原及所致病害識別、無公害用藥技術、果樹主要病蟲害識別與防治、蔬菜主要病蟲害預防治等5個學習項目。通過完成學習項目,學生應掌握課程要求的18個技能環節。
教學改革
1.根據行業特點,靈活多樣地采用多種教學模式進行課程教學方案設計
園藝植物生產不同于工業生產,其生產周期長,設施化程度高,果樹從種植到結果一般需要3~5年,果樹各器官的生產發育周期通常是一年,蔬菜、花卉生產都各有本身的特點和具體要求,所以,本門課程的職業能力訓練應根據不同學習領域的特點設計不同的教學模式進行訓練,具體思路如下。
園藝植物病蟲害防治基礎知識主要采取課堂教學學習,通過布置綜合性思考題讓學生思考,啟發學生在課余時間用網絡資源自學或復習;給學生推薦與果樹、蔬菜、花卉生產相關的優秀網站,使學生了解省內外及國內外果樹、蔬菜、花卉生產的相關信息,開拓學生視野;讓學生學會如何在浩如煙海的互聯網上找到自己需要的資料,培養自主學習、主動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園藝植物病蟲害防治基本技術(植物檢疫、農業技術、生物防治技術、物理機械防治技術、化學防治技術),可采用項目驅動的模式進行訓練,以校內外的生產基地為依托,在真實的工作環境進行訓練,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
主要園藝植物病蟲害防治技術(果樹病蟲害防治技術、蔬菜病蟲害防治技術、觀賞植物病蟲害防治技術),可采用崗位實訓和農學交替的教學模式,利用生產實習(2周)、畢業實習(頂崗實習)分小組到不同的企業(如農資企業、果樹、蔬菜、花卉生產基地等)進行崗位實訓,培養職業能力。通過崗位實訓,學生不但可練就熟練的專業技能,在企業文化的熏陶下,還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社會能力,學習企業先進的技術和經驗,學會與人共處,培養團隊協作精神,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敬業愛崗。
此外,利用校內實訓基地,開設技能實訓課,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全過程參與果樹、蔬菜、花卉病蟲害防治等整個生產環節的實訓。要求學生不但能把理論知識和實驗實訓課所學的各種單項操作技能應用于實際生產中,而且能在實際生產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得到熟練和提高。
2.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學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逐步形成現場教學、實踐教學、實戰式訓練教學等特色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對專業的熱愛,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和教學內容的理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
采取多樣化教學手段,除了傳統的板書、標本、掛圖、圖譜教學外,還可大量使用幻燈片、投影、錄像,豐富教學形式。引導學生使用精品在線網絡課程平臺,通過平臺進行部分內容的自學,提交作業,參加討論等。學校還結合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根據園藝植物生長規律,分季節進行田間現場教學。
加強學生社會服務參與度,深化產學研結合
鼓勵學生參加相關興趣小組和社團協會,通過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專業課教師可作為協會的咨詢顧問對學生活動進行指導。
鼓勵支持所授課班級的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參與教師科研工作。學生通過參與科研項目的田間調查及部分室內實驗,提高實踐動手能力,鍛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開展綜合實訓,將校外實訓基地運行及企業實際生產有機結合,既通過學生實習為企業提供園藝植物病蟲害防治咨詢與技術指導,又通過社會服務提高了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人際溝通能力、專業技術素養,從而實現校企雙贏。
課程評價體系改革
理論考試成績不再是課程成績評定的唯一途徑,強化平時技能實訓項目考核成績在課程成績評定中所占的份額,通過技能操作的考核,提高學生進行技能訓練的熱情和積極性,提高學生職業能力。同時,注重校內成績考核與企業實踐考核相結合,根據學生任務完成、項目實施情況以及校外實踐的完成情況,進行過程評價和目標評價相結合的綜合評定。考核過程中,還要注意體現職業資格的考核要求,結合各職業工種的資格要求,有針對性地設計考核指標。
改革效果
通過對13、14級園藝專業學生的調查反饋,結果表明,課程教學改革后,學生的學習興趣、實踐動手能力、綜合成績等方面都得到了相應的提高,尤其是實操能力有了大幅提高。園藝專業學生在“花卉園藝工”“綠化工”和“植物保護工”等職業技能鑒定考試中,通過率從改革前的80%提高到95%以上。
參考文獻:
[1]陳紹軍、安華萍:《如何提高高職教育教學質量——〈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文件解讀》,《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年第2期,第240-241頁。
[2]吳曉云:《高職〈園藝植物病蟲害防治〉課程改革與實踐》,《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14年第2期,第99-103頁。
[3]劉志萍、陳力、吳俊平:《園藝植物病蟲害防治課程實踐教學改革與實踐》,《安徽農業科學》2014年第6期,第1867-186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