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全方位了解現當代文學教育現狀,筆者基于多年現當代文學教育教學經驗,從微觀角度探索高校在現當代文學教育教學上存在的問題,提出針對性、可行性措施,使現當代文學教學與時代發展要求、人才培養需求相契合。

【關鍵詞】現當代文學 教學現狀 改革措施

現當代文學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學生文學修養與人文素養,優化大學生思維方式與知識架構,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但高校現當代文學教育在課程設置比例、課時安排、教學方法上存在諸多不足,導致現當代文學教育不能滿足現代化人才培養需求,不能契合高校對綜合型人才培養的目標。

現當代文學教育現狀

1.史學理論與經典賞析脫節

當前,我國高校現當代文學教育所使用的教材主要為《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中國當代文學史》《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文學理論導引》《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等。通觀這些教材,盡管蘊含著豐富的史學資料,具備極強的學術性與研究性,但對學生而言,枯燥乏味,不易理解掌握。學生對文學經典作品的了解多源于文學史教材中的研究成果與學術定論,沒有形成獨立的閱讀體驗,更無法談及對文學作品特有的審美認識與情感體驗。對此,北京大學溫儒敏教授在《現代文學課程教育如何適應時代變革》一文中指出,在現當代文學教育上,應弱化“史”的線索性,強化文學現象評析,凸顯作品賞析,即將現當代重要作家經典作品作為重點教學章程,根據課程安排加大教學比重,將文學現象、文學學術、文學思潮等融入作品賞析,其中穿插各個時期、各個流派文學論點與文體變化,以此,強化對作品的分析解讀。但這樣似乎又弱化了對文學史的剖析,導致學生對文學史的掌握更為片面。因此,現當代文學教育中“文學史”與“作品選”的脫節,勢必會影響教學效果與教學目標。

2.文學教育演化為應試工具

中國現當代文學發展至今已有60余年,但很多高校對現當代文學僅設置了80~140課時,有些學校甚至僅有68個課時。筆者對5所地方高校現當代文學教育現狀進行調查時發現,有4所高校將現當代文學教育拆分為中國現代文學與中國當代文學兩門課程,大一開設中國現代文學課程,大二開設中國當代文學課程,4所院校中國現代文學與中國當代文學課時加起來分別為128、134、135、140,并且所調查的5所高校都去除了與現當代文學相關的選修課程。如中國現當代小說研究、現當代戲劇研究、現當代文學與散文研究等。實質上,這些選修課是現當代文學基礎課的最佳補充,忽視基礎知識的教育,必然會影響現當代文學教育整體質量。此外,緊迫的課時條件下,教師無法全面細致教授相關課程,只能將課程教授與考試相關聯,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進行考點講解,學生為考試而學,無法深入掌握現當代文學要領與真諦。

3.學生對經典文學作品閱讀興趣弱化

首先,社會對應用型、實踐型人才的需求增加,導致越來越多的學生對文學類教育漠然置之。縱觀我國現當代文學發展歷程,上世紀80年代屬于文學發展鼎盛時期。90年代在市場經濟沖擊下,文學圣殿漸趨傾斜,文學作家光環愈發黯淡,社會重心從文化發展轉向經濟建設,價值觀也從精神文化至上轉為物質利益至上,學生文學學習熱情減弱,文學教育呈現邊緣化傾向。大學生就業難,就業壓力大,高校人才培養愈發務實,學生在專業選擇與學習上傾向于應用型專業,希望通過學習獲得應用技能與謀生本領,而偏理論化的文學教育就被擱置一旁,學生對文學興趣不高,學習陷入敷衍、走過場的窘境。其次,新媒體的普及,網絡文學興盛,傳統文本閱讀逐漸被手機、網絡閱讀替代,相較于網絡中虛幻、校園、穿越、都市、情感等形式多樣的小說,極具啟發性與教育意義的經典文學作品則稍顯遜色,對當代學生吸引力不強。學生對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興趣不高,閱讀量少,賞析經典文學作品的能力也越來越弱化,已然有悖于經典文學教育所追求的文學熏陶與人文素養提升的旨向。缺乏經典文本閱讀經驗的學生,在現當代文學學習上,只進行機械化記憶,而無深入性的文學體驗。

現當代文學教育教學改革措施

1.調整課程模式

長期以來,現當代文學教育主要分為中國現代文學與中國當代文學,注重對“史”的梳理與解讀,強調文學現象,關注文學潮流,但疏忽了對文學作品的閱讀與賞析。由于課時有限,對名家經典作品更是鮮有顧及,這就很難培養學生文學鑒賞能力,提升文學素養與審美意識了。對此,現當代文學教育可從教材設置上實現文學史論講解與作品經典賞析的融合,以“史”帶領學生疏理文學脈絡與建構文學體系,以“作品”深化學生對經典的感悟,使“文學史論”支撐“作品賞析”,“作品賞析”聯絡起“文學史論”,以“史”為綱,以“作”為目,綱目并舉,“史”“學”兼顧。在教學上,將《中國現代文學史》與《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相銜接,強化學生作品閱讀、分析、鑒賞能力的培養與提升。在“作品選”的解讀上,突出文學風格與審美取向,對不同類型的作品注重精讀細講,帶領學生感受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文學精神與文學魅力。針對本科院校綜合型人才的培養要求,在教學中注重基礎知識與文學素養的同步提升,綜合應用《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中國當代文學史》《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提升學生分析鑒賞與科研學術能力。以“史”為基,講述文史發展;以“作”為心,感悟文學內涵;以“論”為體,客觀全面評判。同時,在文學作品的評論上,鼓勵引導學生各抒己見,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從而提升學生的學術研究能力。

2.優化課程設置

在課程設置上,針對教學要求,結合學生文學學習興趣點,合理設置“文學史”與“作品選”的課程比例,一般可為1∶4。針對課時不足問題,在調整課程設置的基礎上,適時彌補,妥善處理必修課與選修課的互補關系。基礎必修課要讓學生學習到規范化、系統化文學知識,可將沒有時間進行深入剖析的問題融入選修課程中。例如,文學現象、文學作家、女性文學、少兒文學、知青文學、地域文學等方面的研究,緊密銜接專業基礎課,讓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鞏固和深化,拓寬學生文學知識視野,對有能力、有興趣的學生進行深層次的學術指導,增強文學教育的學術性與科研性,引導學生進行跨學科研究學習。

3.創新教學方式

興趣是學生持續且有效的學習動力,現當代文學改革的初衷就是要突破傳統教學思維,以學生為本,強化師生合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對此,應從創新教學方式著手,摒棄傳統教學中的理論灌輸模式,避免學生對文學史的學習陷入機械化死記硬背的境地。文學史知識點傳授的同時,應激發學生文學研究性學習興趣,激發其創造潛能。在課堂教學中,注重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創設師生交流平臺,讓學生做文學學習的主人,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的意識,引導學生大膽想象,敢于質疑,提出問題為學生創設討論空間。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作為引導者,學生作為主體參與者,應該加強交流互動,激發學生創新思維,深化學生對文學知識或文學作品的認識與理解,提升學生語言論述與文學思辨能力。

結 語

在當前寬口徑專業教學趨勢下,現當代文學教育應緊隨時代發展趨勢,審時度勢,適當增加教學課時,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文學學習時間;調整教學模式,使“文學史”與“作品選”相交融,以“文學史”建構文學框架,以“作品選”提升文學素養,創新教學形式,提升學生文學學習興趣,深度剖析現當代文學作品中的文學魅力與人文精神,在教學上實現閱讀、探究、感悟相融合,在人才教育上實現知識教育與人文教育相兼顧,切實培養具有現代人文精神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文學理論編寫組:《文學理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第123頁

[2]姚文放:《從形式主義到歷史主體:晚近文學理論“向外轉”的深層機理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3]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

[4]張羽華:《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現狀與癥候式分析》,《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年第7期,第171-173頁。

[5]黃丹青、黃文虎、曹順慶:《殘缺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6期,第161-165頁。

[6]高玉:《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困境與出路》,《浙江學刊》2017年第5期,第32-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