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化背景下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探究
作者:潘燕晶 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西安
發布時間:2018-09-05 16:24:1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當下,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需要調整自身的模式,來適應國際化背景下社會對應用型會計專業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文章從國際化背景出發,簡要分析我國應用型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和主要問題,并就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國際化 應用型 會計人才培養
國際化背景下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的現狀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期,國際經濟活動相對更為頻繁和密切,而這些國際化的經濟活動對會計專業人才的需求也更為緊迫,尤其是對熟悉國際市場規則并具有豐富的國內會計從業經驗的高級人才。據統計,我國目前從事財務工作的人數已經達到2000萬,從業人員的數量是巨大的,但是在2000萬的從業人口中,只有不到40萬人從事的是高層的財務管理工作。隨著我國經濟情況的不斷向好發展,對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也受到重視,經濟全球化催生大量跨國企業和國內外企業間開展國際業務,會計實務的需求進一步催生了高等教育界對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理念的國際化、培養視野的國際化轉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會計專業適應新的國際化市場規則,在具備一定本土會計經驗的基礎上,熟悉國際市場的會計準則,更利于在企業日益頻繁的國際合作交流中參與企業決策,并作出積極的投資和預測建議。從高校的會計人才培養方案角度來看,高校應以培養新型的具有國際化背景的會計專業人才為教學目標,從而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復合型人才。國際化會計人才的培養模式需要在具體的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上適應國際化的發展,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基本的會計從業基礎技能,還要注重對國際會計準則和國際視野的培養。
國際化背景下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的主要問題
1.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缺乏國際視野
目前,我國高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不管是國際化人才還是服務于本土的會計人才都只重視專業技能的訓練。以高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為視角設定培養目標時需囊括最全面的會計專業知識體系,涉及會計、管理和經濟等各不同領域的學科知識。在高級會計人才培養方面也有面向公司和事務所等高級別的會計學歷教育,甚至是會計碩士等科研型人才的培養,在后續的繼續教育方面也可提供廣闊的深造平臺。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以重視會計專業人才的知識理論和專業技能為主,但是忽視了學生在工作后所應具備的分析表達能力和繼續學習能力的培養。這一點在我國的“營改增”稅制改革實施后顯露得非常明顯,經濟領域的理論和改革發展是日新月異的,會計專業人才即使具備了基本的理論知識,但是在快速變化的實際會計事務工作中要迅速地適應還存在一定的困難。
2.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專業課程設置不合理
我國高校的會計專業人才培養一般是三到五年的培養時間,從大學第一學期開始到學生畢業循序漸進地學習了基礎會計、初級會計和中級財務會計知識,課程內容涉及財務管理、資本運營和財務報表分析等。課程設置的全面性得到滿足可以保證學生能夠全面了解會計綜合事務,但是缺點是在理論知識的系統性方面缺乏合理性。例如,在銷售領域的售后回購業務中,按照市值重于形式的原則會將其回購業務確認為融資業務,而不是銷售業務。教材中的分類一般是按照法律形式對業務進行確認的,以復式記賬的形式記入銷售和采購兩個環節,并在財務報表中得以體現。同樣的一筆業務被分置于不同的學科之下,而不同學期開設的多門課程讓學生對同樣的一筆業務無法建構一個清晰的認知,尤其是業務的發展還要受到內控和稅務的監督,導致的后果是學生學到的知識是在不同學科下同一業務的片段,而不能對某一業務進行綜合解決,這與企業的用人需求相背離。
另一方面,在國際化的會計人才培養中,高校開設專業的ACCA課程以適應國際化的發展,該課程的開設是在基礎的會計課程上增設西方會計和國際會計等課程,并沒有專門的國際化會計人才培養應用教學體系,尤其是在國際會計思維的培養上嚴重缺乏相應的課程。部分高校對國際化會計人才的評價標準過高,將14門ACCA課程納入教學計劃,并要求完成全球統考,這會導致學生的國際會計基礎知識掌握得不扎實。
3.國際化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實習環節流于形式
實習階段是理解理論知識的重要環節,高校安排的會計實習崗位也是為了幫助學生能夠在現實的會計崗位中運用所學的會計理論知識,將理論知識學以致用,并在實習過程中培養會計人才所需的職業素養和責任感。會計實習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表面作用大于實際,造成這種流于形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高校的擴招,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學生人數龐大,作為高校而言,難以滿足所有會計人才的實習需求,對實習工作的落實和實施情況進行追蹤也是浮于表面;其二是會計財經類的工作崗位一般是企事業單位的核心和機密崗位,崗位的工作內容涉及企事業單位的內部核心,而會計實習生的流動性大,一般的企事業單位也不愿意接受短時間的流動型實習學生。國際化會計人才在選擇實習單位時更是受到多方面的桎梏,要具備國際化會計事務環境一般就要選擇跨國公司或者是外企等有國際業務的單位。而實際上對國際化會計專業人才需求較大的國內單位也有很多,如,國內的政府審計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審計部門都需要國際化會計專業人才,而這些單位的工作地點是在國內,這對畢業生而言是具有更強吸引力的。但是這些單位對國際化會計專業人才的需求相較于國際業務能力,還需要對國內的經濟環境和相關法律法規有全面的了解。所以,在國際化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下進行的實習,要處理好本土的會計人才需要和國際化會計人才能力需求的雙重培養。
國際化背景下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探究
1.合理設置專業課程體系,注重國際化會計人才的綜合素質培養
要滿足會計人才的國際化培養,高校不僅要在國際化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上更注重人才綜合素質的提升,更要在課程設置上兼顧會計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培養。在課程設置的指導目標上要培養精通國內外會計和審計的相關理論、能夠運用基本會計相關的專業英語和財務軟件、適應多種不同國家背景工作單位環境的復合型人才。現存的會計專業課程設置中,有關的財務、審計和管理、稅務等課程都是專業核心課,但是在學習過程中要注意各科目之間的相互融合,體現在課程設置中就是要將會計實務的整體流程作為學習的主線,圍繞這條主線開展相關的專業課程。例如,在會計實務的流程中,以企業的運用過程為順序,依次學習相關的籌資、采購、生產、銷售和投資,以及利潤分配等活動,對在此活動過程中產生的會計業務依次進行學習,包括與會計業務相關的崗位安排和分工,每個崗位所涉及的工作職責和工作內容,通過流程圖的形式讓學生對整體流程有系統性的理解。專業領域的相關課程要做到相互配合,以預防在不同專業課程下對同一會計業務的交叉理解產生混淆。
2.注重應用技能培養的會計實習
從現有的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來看,高校的會計專業人才培養還是過于注重理論的傳授,而實際的技能應用和素質培養還有所欠缺。對高校而言要加大與會計類企事業單位的校企合作力度,不僅讓在校學生及時了解會計工作的最新動態,也要讓學生樹立實踐高于理論的學習意識。校企合作是為學生提供實際工作機會的有效形式,一方面可以檢驗學生在校期間所學理論知識掌握的情況;另一方面可以在實際的工作實踐中查漏補缺,體會到真正的會計工作崗位需要具備的工作技能和綜合素質,反過來有效地指導學生的理論知識積累。從學生自身來講,會計實習讓學生清晰認識到會計學習和會計工作之間的差異,從而對自己今后的職業規劃有更深切的體會,對于自己的職業選擇提前做好準備,提高職場的適應性。在高校學生的實習工作安排方面確實存在一定的實際困難,這方面可以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給予在校學生更多的自由時間用于學習,并為學生的實踐選擇提供更多的輔導和指引。
參考文獻:
[1]姜昕、昝書林:《基于國際化下的高校會計人才培養》,《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12期,第669-673頁。
[2]劉珈希:《會計教育國際化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式研究》,《職業教育》2016年第29期,第153頁。
[3]藍圖:《構建國際化會計人才培養教學評價體系的思考》,《經營管理者》2015年第8期,第361-362頁。
[4]謝琨:《會計教育國際化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式研究》,《當代會計》2016年第3期,第78-8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