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八大報告指出,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強調了“立德”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優先地位及“樹人”的根本性。高校人才培養是人才的“定型”階段,只有深入理解“立德樹人”,才能準確定位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培養目標;只有正確認識“立德”與“樹人”的關系,認識現有人才培養目標的不足,才能準確構建科學、合理的新時期高校人才培養目標體系。

【關鍵詞】立德樹人 高校人才培養 目標體系 構建

高等教育是人才的“定型”階段,此時學生的身心發育趨于成熟,專業技能得以強化、提升,塑造“定型”使之能夠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的絕佳時期。因而高等教育是否達到培養目標,對于人才的塑造與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十八大報告中第一次提出的,是新階段對教育根本性質和任務的新概括。一段時間以來,由于市場經濟的影響,部分高校將“培育技能”“提高分數”“提升量化指標”等錯誤地當成了教育的根本,因此,雖然學生的學術水平、專業能力、考試分數都不錯,但道德水平卻在下滑,讓我們的教育產生了許多負面的“成果”。教育應以育人為先、德育為先,這是高校謀求新發展的必由之路。在“立德樹人”視域下,高校應正確審視目前人才培養的問題和不足,從而構建起全新的人才培養目標體系,培養適應社會和國家需要的人才。

正確認識“立德”與“樹人”的關系

1.不“立德”,難“樹人”。首先,高校培養人才、塑造人才不外乎為了實現“德才兼備”的人才。“有才”無德,“才”不能“行正道”,于國家、社會都是無益的。所以,想要“樹人”,必然要先“立德”。中國傳統教育中,“立德”始終處于核心位置。春秋時期提出的“三不朽”思想:立德、立功、立言,以“立德”為先。立德是修身之本,具備傳世的德行,是“為人”的最高標準,其次才是立功、立言,足見古人對德的重視。國外教育者也很注重學生德行的培養,有學者說,大學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培養“集智慧、勇敢、寬容、修養等于一身的紳士”,同樣把“立德”放在了“樹人”的首要位置。

其次,“立德”是“樹人”的前提的另一層含義在于教育者本身要先“立師德”,才能正確地行“樹人之道”。教師想要“育人”就應先“正己”。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要以德為先,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質修養,“身正示范”,不要以為只有講課才是育人,自身的一言一行也是在教學生。而且這種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影響,有時候比強行的灌輸更有效果,因為德行歸根結底是個人修煉、個人選擇的結果。

2.“立德”是“樹人”的最高目標。高等教育的最高目標應該是培養有德之人,然而回顧上世紀末以來的高校人才培養,我們看到了諸多被曝光的高校大學生的種種道德問題。事實證明,如果大學教育在培養目標體系中缺失了“道德”這一重要因素或者沒將其放在首要的位置,將會帶來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高等教育的各個專業教育不應該“技能化”“功利化”,要從自我價值實現、精神愉悅的獲得等深度層面保障學生的自我塑造和轉變的空間,即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素養、精神追求,并基于此找到自身的發展道路和生活目標。教學生做人,做有修養的人,才是大學生培養的最高目標,專業理論和技能的培養則在其次。

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存在的問題

所謂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體系,是要將人才培養目標具體化、層次化,在一定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將宏觀的人才培養目標細化、分解,最終形成一個包含道德素養、人文精神、知識結構、專業能力等元素構成的完整目標體系。因此,確立人才培養目標的準確定位,形成完整的培養體系,是高校形成人才培養模式和方案的前提和關鍵。但是,綜觀我國各高校的政治學專業和其他專業的培養方案,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缺乏完整的目標體系。目前,我國絕大多數高校在進行人才培養目標的設定時,往往都定位于一個較寬泛、宏觀的目標。以政治學專業為例,復旦大學政治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是:培養熟悉政治學、行政學等學科的基本理論,能在黨政機關、新聞出版機構、企事業單位從事教學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專門人才;云南大學政治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是:培養具有扎實的政治學專業基礎和良好的知識素養、能力素養和全面素質的復合型人才……這些均缺乏對學科培養目標的細化和具體化,更談不上層次性了。這樣寬泛的目標過于宏觀,與具體的課程設置難以匹配,往往造成了目標與課程體系相分離的結果,具體的課程難于配合目標。

2.“立德”缺位于培養目標體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為了盡快地趕上發達國家的發展步伐,積極追逐經濟與科技的新目標,造成了一些人對于教育認識的誤區。不僅基礎教育如此,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目標上也有誤區,有的學生認為賺錢才是硬道理,從而忽視了在知識、文化上的熏陶和健全人格的修煉;有的教師認為,成績才是硬道理,成績好的學生才能成為棟梁之才,只要成績好了,為人有所缺陷也能容忍……所以,為避免此類情況的發生,高校一定要基于“立德樹人”的宗旨,將立德歸于人才培養的目標體系當中,并將其作為一項首要的任務,這樣才能培養出真正的人才,達成“樹人”的目的。

3.缺乏個性化培養意識。這是傳統高校教育難以避免的通病之一,傳統的高校人才培養往往是建立一個封閉的學科體系,讓學生進行某專業相關課程的集中塑造,忽視了學生個性特點和興趣、特長的區別。實際上,盡管各專業有不同的學業要求,但學術研究是相通的,應以興趣為先導,只有產生思索、探究的欲望,才能深入地獲得知識。大學學科體系的固化限制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和興趣的延伸,固化了學生思維也不利于學生的發展。

以德為先,構建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體系

1.人才培養目標的第一個層次,是樹立“以德為先”的觀念,確立怎樣培養有德之人。首先,在“立德樹人”視域下,“德才兼備”是人才培養的首要目標,所以不論是在公共領域和專業領域,都應將“立德”作為培養目標之首。具體而言,不僅在公共政治教育中要注意德育的開展與實施,在各專業領域的教學中也應將德育考量在內。而且,德育不僅僅是專職政治教師的職責,也是全體教職工的職責,各專業教師在教授專業知識的同時,都要把德育的思想滲透其中,各專業中都孕育著不同的德育思想。

其次,積極建設高素質的師資隊伍,保障“立德”目標的實施。只有先培養和造就一支“學高身正”的教師隊伍,“立德樹人”的教育才能得以實行。實現“立德”的人才培養目標,關鍵在于師德。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是師德的核心;刻苦鉆研、嚴謹篤學是師德的根基;勇于創新、奮發進取是師德的源泉;淡泊名利、志存高遠是師德的風范。而作為建設高素質師資隊伍的輔助條件就是嚴格的考核管理,健全的制度規范。學校的管理要完善教師培訓教育、考核管理、評比監督、示范引導和表彰激勵等制度,這樣才能建設起具有“樹人”能力的高素質師資隊伍。

2.人才培養目標的第二個層次,是細化、分解目標,學生要具備專業領域合理的知識結構。在人才培養目標體系中,“德”與“才”的兩個層次是有區別的,換言之,可以理解為“素養”與“知識”的區別。在確立“立德”的前提后,為了讓學生能夠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我們需要將具體的知識與才能的培養目標細化、分解,在此基礎上,調整課程設置,讓課程設置更有針對性,使學生培養的“點”變得更加清晰,能夠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地實施,讓教學目標和教學評估能夠有的放矢。

3.人才培養目標的第三個層次,是學生的個性化培養。學生的培養目標更側重于人品和個性的修煉,所以在培養目標體系中,個性化培養是不可忽視的一點。以往的大學教育,對學生的培養重點在于整體素質提升,忽視和弱化了個體的成長和發展,這明顯是不利于學生健全人格發展的。因為只有作為人被尊重才能夠在智力和情感方面獲得充分發展,才能夠自主地作出正確的道德選擇。另外,學生培養目標的個性化層面,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綜上所述,“立德樹人”視域下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體系,應更豐富、更有層次地進行構建,以滿足社會對各類型人才的需要。教育,僅僅是“授業”“解惑”是不夠的,“立德”“樹人”才是最終目的,我們不僅僅要培養“人才”,更要培養真正的“人”。

參考文獻:

[1]謝桂娟:《“立德樹人”視域下人才培養目標體系的構建——以高校政治學等相關專業為例》,《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50卷第1期。

[2]梁文曉:《“立德樹人”視角下高校人才培養工作探索》,《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6年第32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