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設計類專業互動教學中微課的應用和實踐
作者:張 珂 西安工業大學 陜西西安
發布時間:2018-09-05 16:51:3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微課具有短小精悍、主體性強、應用面廣等特征,其良好的互動性打破了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與方法,通過對某一特定知識點的突出與多種資源的整合,將以往靜態不變的教學資源模式變為動態,強調其在交互式環境中的開放性與變化性,這一教學模式必將在高校設計類專業互動教學中得到良好的應用與實踐。
【關鍵詞】高校 設計類專業 互動教學 微課教學
當前,高校設計類專業教學存在理論脫離實際、重宏觀輕細則、可操作性與實效性低下等問題,教學工作呈現程式化特征,教學質量不佳。怎樣有效提高教學質量,開辟一條增強學生學習主動性、創造性及實踐應用能力的改革路徑,是當前設計類專業教學急需解決的問題。
“互聯網+”時代微課在互動教學中的作用
“互聯網+教育”即讓互聯網走入課堂,推動互聯網與課堂教學的有效融合,以此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實現對新的教育形態的創造。以往,高校過于看重在課堂中引入信息技術與相關產品,卻將互聯網拒之門外;信息技術研發人員過于關注ipad、數字化教學平臺等高新電子產品,而將智能手機這種常見的信息技術產品拒之門外。“互聯網+教育”將智能手機“請入”課堂開展教學,讓學生在手機上查找資料、觀看微視頻,并做相關練習、測試與討論,這既是對信息時代學生碎片化學習需求的迎合,又是交互式教學發展的必然走向。
“互聯網+”互動式課堂允許學生在課內自由上網,以網頁為單位的“碎片”知識結構取代了線性知識結構,探究學習類、講授類、問答類、啟發類、討論類、演示類及表演類等豐富多樣的微課,讓學生在碎片化的微課資源中進行沉浸式互動學習,最終完成個性化知識結構的構建。如果說“互聯網+教育”互動教學以微課、慕課、翻轉課堂以及創客為表現形式的話,微課便是教學資源,慕課是在線教學平臺,翻轉課堂是教學方法,創客則是最終的培養目標。所以,微課稱得上是“互聯網+”互動式課堂教學資源的一種最佳表現形式。
微課在高校設計類專業互動教學中的應用思路
注重交流與應用是設計類專業互動教學的目的,微課教學模式利用集中展播、點播、共享交流等方式,補充完善互動教學中的欠缺與不足。在實際應用中,可結合設計類專業特征,從教與學兩個層面來展開。
1.從教學層面進行學習平臺的建設,結合微課資源特征設計教學
從微課資源設計出發建設微課平臺,其一,以已有課程資源為基礎,以知識點與技能為核心,進行短視頻教學資料的制作;其二,基于已有信息技術,通過多種渠道與方法進行創意創新型微課資源的開發。傳統教學模式與信息時代學生的終身、隨時學習存在矛盾,微信教學應對此予以解決,在進行微課資料設計時,既要打破時間與空間的束縛,保證學生能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又要追求靈活性,讓學生自由選擇學習方式與方法。
2.從學習層面創設情境,對個性化學習方式予以強調
微課教學的受眾(主體)為學生,在形式上,微課創建的是一種寬泛的學習模式,這是其充分發揮主體作用的體現,可提高終身學習的可行性。高校設計類專業既看重學生的個性創造與藝術表現能力,又將其專業技能、市場運作經驗視作重點。從學習層面進行情境創設,對開放式教學優勢予以把握,結合各類學生的差異性進行個性化學習課程的制訂。同時,在平臺中設置支持與答疑功能,對學生學習進度調整提供有效幫助,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微課在高校設計類專業互動教學中的實踐
筆者選取高校視覺要素基礎訓練課程知識點,結合微課在專業互動教學中的應用思路進行視覺要素基礎訓練微課制作,教學設計內容如下表所示。
本微課以互動式教學為宗旨,通過5個教學環節進行施教。教學內容圍繞視覺要素基礎訓練的問題進行組織。首先,讓學生知曉所學內容的核心概念,再利用動畫對問題情境進行模擬,以此引出問題,然后利用現場講解、巧妙引導、點撥提示及問答等形式,逐步引出問題的正確處理方法,最后在測試練習、歸納總結、播放視頻過程中,讓學生深入掌握視覺要素設計在問題處理中的應用。
此教學方法與內容具有多種表現形式,高度的開放性與互動性可以對學生的“聽、視、評、悟”進行沖擊,能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在激發學生情感,提高學習能力的過程中,鍛煉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劉小晶、張劍平、杜衛峰:《基于五星教學原理的微課教學設計研究》,《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5年第1期,第82-89頁。
[2]范建麗、方輝平:《“互聯網+”時代高校微課發展的對策及應用》,《遠程教育雜志》2016年第3期,第104-11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