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音樂教學研究
作者:王櫻蒂 西安文理學院 陜西西安
發布時間:2018-09-04 11:27:3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民族音樂文化是民族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瑰寶,在當前世界文化多元化發展的背景下,我國傳統民族音樂文化有很多已經失傳,大有被遺忘或丟棄之勢。在這種背景下,應對民族音樂教學進行探討,加強在音樂教學中傳承與發展民族音樂文化的研究,培養我國下一代的民族音樂意識。
【關鍵詞】音樂教學 民族音樂文化 多元文化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外來音樂如電聲音樂、韓潮流行音樂、爵士樂、歐美音樂等的不斷涌入,我國歷史悠久且綿長的重要瑰寶——民族音樂文化被卷入與不同音樂形式相互角逐與競爭的漩渦中。在音樂多元化的發展背景下,對民族音樂文化進行傳承已成為肩負于我國每一位國民身上的歷史重任。開展民族音樂文化教學可以將我國本土音樂獨一無二的特色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將更多的民族風格與元素融入現代音樂作品的創作中,提升我國民族音樂文化在國際中的地位,使其在自身的積極傳承中推動世界音樂的多元化發展。
民族音樂教學是高校音樂教學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使民族音樂教學更加完善,對于培養多元化音樂素質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每部民族音樂作品背后都有其特定的含義,都有一個小故事與其相匹配,并且這些小故事都體現出濃郁的歷史氣息和民族色彩,蘊含著民族文化。由此可見,民族音樂文化是我國高校培育優質音樂人才的最適宜土壤,對推進我國民族文化的發展和完善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高校民族音樂教學中融入民族音樂文化,讓學生領略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獨特之美,培養對民族音樂的喜愛之情,只有這樣,民族音樂才能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更好地傳承,高校民族音樂教學才能形成較為科學、完善的音樂教學系統。
民族音樂教學的重要作用
1.喚醒學生愛國情感,凈化心靈
音樂藝術具有很強的吸引力,蘊含著各種美好的感情,在美妙的音樂中能用情感深深打動欣賞者。傳統民族音樂蘊含濃郁的歷史文化,在創作過程中將勞動人民的真摯情感包含在其中,可以和欣賞者心靈深處的美好相互呼應。學習民族音樂文化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音樂的理解,還能喚起其巨大的愛國情感,感受民族英雄和革命前輩的愛國之情。在民族音樂教學中播放這些民族音樂曲目,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凈化他們的心靈。
2.塑造學生堅定人格,開啟智慧
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中包含著百折不撓、進取、勤勞、勇敢的民族精神,學生在學習和欣賞這些民族音樂作品時,可以接受精神的熏陶和鼓舞,從而在精神層面堅定人格,領略其中的大無畏精神,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同時,對于一些描述自然之美的山歌,學生學習之后可以領略大自然的和諧之美。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潤育著人們,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學、藝術思想,包含對自然的理解和生活的感悟。在學習民族音樂的過程中,學生被這些文化所影響,可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推動他們不斷創新和進步。所以,民族音樂文化能夠啟發學生智慧,堅定人格,讓他們有勇氣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難。同時,通過民族音樂的學習以及對社會、自然的理解,可以讓學生創作的音樂作品更加接近生活,形成情感共鳴。
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音樂教學策略
1.樹立正確的民族音樂文化觀念
在高校音樂教學中融入民族音樂文化不是因循守舊,而是復古與傳承,因此,為了更好地實現民族音樂文化在教學過程中的傳承,使民族音樂和現代音樂文化發展結合在一起,需培養教師和學生的民族音樂文化觀念,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讓他們從內心喜愛民族音樂文化。在全球多元化文化共同發展的環境下,文化的開放是吸取精華,棄其糟粕,高校民族音樂教學不僅要學習音樂知識,還要解析其中包含的民族精神,利用西方音樂技術賦予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現代化的意義,全面了解民間歌舞、曲藝種類、古代樂器、民歌等表現形式,讓學生在掌握不同文化藝術風格的同時,領略音樂藝術價值。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端正思想意識,制訂民族音樂課堂教學計劃,適當引入民族音樂文化內容。民族音樂教學并不是簡單地讓學生掌握各類民族樂器演奏技巧,而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民族情感。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參加相關民族音樂活動,比如觀看民族風俗活動的音樂表演,實地策劃鄉村音樂活動等,在思想上加深對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視。
2.播放民族音樂演出視頻,讓學生領略民族音樂文化
為了弘揚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當前我國舉辦了大量的民族音樂會和演出活動,其中包含了經典的民族音樂曲目和民族樂器表演,為了讓學生對民族音樂有深刻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播放這些演出視頻。如《絲路粵韻》它是一部十分優秀的民族管弦樂力作,由廣東省精心打造,該部作品一共包括七個篇章,分別為《祭海》《開海》《異域》《遠航》《歸來》《新夢》《鄉愁》七個篇章。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以套曲的形式展現在觀眾眼前,在演奏過程中民族樂器的特色也發揮得淋漓盡致,融合了海洋異域文化的多種音樂元素和嶺南民族民俗音樂文化的各種元素,使傳統文化不斷得到繼承和發揚,且時代氣息也體現得更加鮮明,將嶺南民樂交響化創作的最新成果多角度、全面地展示出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播放這些演出視頻,分析其中的民族音樂藝術創新形式和表現手法,讓學生領略民族音樂的魅力,感受其中蘊含的民族文化。
3.融合不同民族的音樂文化,創新教學內容
由于我國民族音樂歷史悠久,各民族創造出不同的民族音樂形式,因此在民族音樂教學中可以積極引進不同民族的音樂,增加學生的音樂素養與認識,創新教學內容。如哈薩克族的名曲《遠古的回聲》《傳說》《驕傲的女孩》《調皮的馬蠅》《甜蜜的牧場生活》《天鵝》《茉莉花》《月光》等。再如,回族的經典曲目《白牡丹令》《撒拉令》《四姑娘》《吆騾子》《黃河船夫曲》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把握課堂節奏,將這些經典的民族音樂曲目和民族樂器表演穿插在教學中進行賞鑒,提高學生的音樂基礎理論和技巧,創新教學內容,讓學生進行自主性探究,以研討的方式進行交流或表演,這樣可以活躍課堂氛圍。教師和學生的這種模仿、互動式教學方式,提高了民族音樂的實踐教學效果,讓學生在實踐中傳承和發揚民族音樂文化。此外,教師還可以幫助學生組建民族音樂樂隊或者是組織學生參加一些民族音樂的專題講座,加深對民族音樂文化的理解。
4.提升教師民族音樂文化素養
教師對于教學成果有著直接的影響,教師的民族音樂水平和素養越高,越能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提出有力的見解,及時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能針對性培養學生民族音樂的領略能力和鑒賞能力,培養正確的民族審美觀念,健全學生的個性,使他們的思想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實現情感和思想的統一,建立健全民族精神,使他們更深層次地體驗民族音樂文化之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有根據教師的指導欣賞大量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才能最終形成健康的民族審美情趣。因此,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推廣民族藝術,推進校園文化建設,應該提升教師的民族音樂藝術素養,加強音樂師資隊伍建設,高校應該采取積極的措施提高音樂師資水平,可聘請一些民族音樂的作曲家到學校進行民族音樂文化演講,促進教師和作曲家的交流,還可以指派教師參加各級各類音樂師資培訓等。同時,鼓勵教師參加一些民族音樂會和民族劇目的演出,增加和民族音樂人士交流的機會,在實踐中提升民族音樂素養。
結 語
在當今多元化文化發展背景下,我國的民族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沖擊,很多寶貴的文化已經丟失,民族音樂文化也不例外。因此,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應該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強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而在高校音樂教學中融入民族音樂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傳承方式。民族音樂的傳承應該和民族音樂教學相結合,尋求時代、形式、題材、音樂語言和教學的高度統一,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實現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展,并且在這個過程中要注重創新教學內容,提高教師的民族音樂文化素養,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張黎紅、尹愛青:《論我國民族音樂教學體系的建構與完善》,《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2期,第198-201頁。
[2]王嬌然:《新課標下高中民族音樂教學方法研究》,學位論文,寧夏大學,2015。
[3]馮振華、崔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民族高等音樂教育課程文化建構》,《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年第7期,第28-30頁。
[4]楊曦帆:《音樂行為中的民俗文化——從音樂人類學看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音樂探索》2012年第2期,第59-65頁。
[5]于新潔、烏爾茜婭:《多元文化主義視野中的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5期,第137-14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