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經過多年的豐富發展,在十九大報告中被大篇幅提及,愈加凸顯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但是從目前來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容偏少,理論更新慢,學習效果差,一直是制約高校思政課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教育的主要問題。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 生態文明建設教育 十九大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建設教育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思政課作為大學生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必須加快引入和強化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容,創新性地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學習,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生態觀,實現知行合一。

高校思政課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教育的現狀及問題

1.現狀分析

(1)高校生態文明建設教育的教材體系初步形成

大學思政課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其內容經過多次修訂和調整,更加強調時代性和及時性,使理論知識更加立體,符合時代發展規律,與時俱進,其中就凸顯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內容。例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在第一章第一節中,從人與自然的統一性出發,闡述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離不開自然等。再如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第三章提出對待自然的態度問題,以及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結構等。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細節,對生態文明建設教育具有重大意義,是生態文明建設教育的重大進步。隨著有關生態哲學、價值以及倫理法治等內容的加入,逐漸形成了我國高校生態文明建設教育的教材體系。

(2)高校生態文明建設教育的形式逐漸豐富

從專業設置的角度來說,生態文明建設教育往往是生態學及黃金學研究方向的選修課。例如,很多大學成立了“環保協會”,通過學生組織的形式傳播生態文明建設內容,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學生在該領域相關知識的空缺,并以實踐形式,引導更多的人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去。

2.問題分析

(1)生態文明建設教育內容缺乏系統規劃

目前,我國高校教學主要圍繞科學文化教育目標開展,對人與自然的關系存在教育盲區,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缺乏認識,教學內容雖然加入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理念等,但僅零散分布于不同教材的不同章節,且存在交叉重疊和空白點。例如,強調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卻對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如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內容分析較少。這種整體性和系統性的缺失導致大學生生態文明建設教育缺乏前瞻性,既不能使學生對生態文明建設有全面認識,也無法適應十九大之后的新形勢。

(2)缺乏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專業教師隊伍

從思政課教師隊伍看,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專業性和知識性明顯儲備不足,尤其是在環境學、生態學等方面,最終導致教學缺乏深度。許多思政理論課教師在教授生態文明建設內容時,僅從物質和外部層面去分析生態文明建設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實際意義,忽視了生態道德教育,導致理論教育過程流于形式,不能引起學生共鳴。

(3)生態文明建設教育實效性差

生態文明建設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生態觀,實現知行合一,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整體效果較差,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大學生的生態觀參差不齊,缺乏對生態文明建設最基本的認識,甚至在日常生活中缺乏生態環境保護常識。二是學生對思政課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教育的理解不足,甚至意識不到生態文明建設教育的內容已經加入到思政課理論教學中了。

3.問題成因分析

目前,生態文明建設教育存在問題的成因很多,歸納起來主要是社會、高校及個人三方面原因。首先,社會價值導向具有很大的引導性,特別是一些媒體及輿論的負面引導,對大學生思想沖擊較大,部分媒體呈現的奢侈浮華的生活方式導致一些學生價值觀扭曲,過于追求物質享受,對生態文明建設缺乏社會責任感。其次,高校生態文明建設教育意識不強。受到整個社會大環境及本身角色定位的影響,高校將更多精力和時間投入到專業技術的培養上,對意識形態層面的教育呈現出固化、僵化的趨勢,許多思政課流于形式,更不要提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教育了。最后,學生對生態文明建設理解不深。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速度”和“激情”成為學生的追求和負擔,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未能真正意義上深入人心。

十九大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創新

1.對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有了清醒的認識

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問題總是不斷伴隨著實踐的發展而出現,我們要對問題有清醒的認識。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并在報告中提出“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在解決環境問題的論述中提出“打贏藍天保衛戰”,充分彰顯了我黨在生態文明建設問題上的決心和清醒認識。

2.對解決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有了清晰的思路

十九大報告對我國當前社會主要矛盾有了重新定位,不僅提出了解決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指導思想,還提出了具體可行的措施和辦法。例如,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完成生態保護紅線,改革生態監管體制等,都說明國家在面對日益突出的生態問題時有了清晰的解決思路。

高校思政課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教育的具體措施

1.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發揮教師主導作用,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要加強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生態文明建設教育,必須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及學生的主體作用。一是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教師要切實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教育意識,把生態文明建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結合起來,把培育科學的生態觀作為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斷加強和豐富自身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知識,通過樹立多元生態教育理念,打破傳統思維,從而對生態文明建設有更清晰準確的認識。二是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是受眾者,在學習思政課時,要明確學習目標,準確把握自身學習狀況,充分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培育科學生態觀,把知行合一作為自己學習思政課的重要目標,自覺摒棄社會不良思潮,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整合教學內容,形成系統體系

根據思政課內容和特點,進一步整合生態文明建設相關教學內容,形成系統體系。在教材編寫過程中,要強化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容。例如:在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增加獨立章節,形成生態道德、法律專題研究,明確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內容。

3.創新教育方法,豐富教學手段

一是創新課堂教學方法。根據生態文明建設教育的具體內容,靈活采取科學的教學方法。如利用案例教學法,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講授人與自然的關系時,可結合具體案例,說明歷史各階段人類和自然的關系,并具體通過近兩百年以來生物滅絕情況,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內涵及實際意義。再如,采取互動教學法,提升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利用課堂互動形式,調動學生參與討論,尤其是生態保護、環境保護等話題具有很強的現實性,通過討論生態文明相關問題,能夠潛移默化的傳授相關理論知識,引導學生關心社會發展,關注身邊的生態文明建設。

二是豐富教學手段。傳統思政課教學都是以課堂形式教學,但隨著教學手段多樣化,教學場景已經不僅僅局限于課堂了,教師可以利用校園、社會公共平臺開展思政課生態文明建設教育。例如,思政課教師帶領學生參與社會實踐,走進工廠,去觀察排污危害及治理,引導學生參與專題研討、社會調查及志愿服務,親身體會自然環境的變化,進而加深學生對生態理念的認知。

4.緊跟時代潮流,搭建全方位學習平臺

十九大報告內容豐富,高瞻遠矚,具有時代性和開拓性,是大學生學習的重要文本。其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知識豐富,也激發了高校在思政課中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教育的動力。高校要緊跟時代潮流,努力搭建全方位學習平臺,把十九大報告有關思想理論知識傳遞給學生,不斷更新生態文明建設教育知識,利用現代媒體、網絡、移動客戶端等,在校園內開展系列學習活動,利用思政課理論基礎,把生態文明建設教育體系豐富化、系統化。

總之,在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擺脫生態文明建設滯后意識,樹立科學的生態觀,是高校思政課一個重要任務,也是其創新發展的重要動力。

參考文獻:

[1]薛媛:《高校本科思政教學中加強生態文明教育的對策路徑研究》,學位論文,云南大學,2015。

[2]樊如茵:《高校思政課中生態文明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學理論》2017年第1期。

[3]曾錦昌:《淺談生態道德教育現狀及對策》,《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