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旨在探討新形勢下的任務型語言教學,應當以思辨能力培養為導向,借鑒語言與內容的整合式理念(CLIL),倡導靈活和開放式的任務設計,從而使學生成為英語語言的有效使用者,在未來更好地支撐自己的職業發展。

【關鍵詞】任務型語言教學 思辨能力 內容與語言整合式學習

基金項目:楊凌職業技術學院校級人文社科類研究基金項目(項目編號:GJ1629)。

近年來,隨著國家經濟的轉型,高職英語教育也有了新內涵:提高學生的職業競爭力和綜合素質,關注英語學科的育人價值以及學生的思維發展,探索讓學生主動融入的語言課堂,從而增強學生英語學習的信心和持續的興趣。因此,我們應當更新教育理念,回歸教育本質,改變傳統課堂的師生角色,以思辨能力培養為導向,探索新形勢下的任務型語言教學。

1.在進行任務型語言課堂設計時,學習者因素需放在首位

(1)學生的生活經歷、興趣和心理訴求是課程的必要組成部分

目前,高職院校學生普遍缺乏英語學習的興趣和內驅力。首先,我們應當選擇正確的教材。所謂正確的教材就是能夠關注新一代學生的思維和學習習慣、符合學生心理訴求的教材。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發展使得英語學習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便利時代,教師必須隨時挑選新的內容作補充。通過解讀教材文本最大限度地捕捉可以學習的內容,從教材中挖掘新知識,達到舉一反三和有效遷移,從“教教材”轉向“用教材教”。其次,想要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所學內容應當對學生的認知構成一定挑戰。只有學生主動學習,才能將可理解性的輸入與可理解性的輸出盡可能地在同一時段緊密結合,最大化地激活語言學習的知識存量。

(2)對高職學生來說具備思辨能力比完美發音更重要

大部分高職學生的語音基礎較薄弱,這些學生在入學時已經18歲,原本的口音難以在短期內發生改變。生物解釋論的代表人物Lenneberg(1967)和Lamendella(1977)認為,人體神經系統的發展和大腦功能的側化有很大關系,即已經成熟的“低層次話語系統”無法再建立新的發音“次系統”,因為邊緣結構部分已經成熟,因而也就缺乏發展動力。雖然年齡問題不是絕對的,但年齡與獲得地道發音之間依然存在緊密聯系,尤其是在母語環境中,除去少部分語音模仿有先天優勢的,大部分成年人的英語學習存在較普遍的語音石化現象。在高職學生的英語學習中,我們必須接受一部分學生帶有本土口音的問題,不必過分追求語音語調的完美。

2.任務型語言教學應倡導語言與內容的融合式學習,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掌握語言知識,又得到思辨能力的發展和培養

(1)英語學習中語言和內容二者并行不悖,相互促進,我們在實施任務型語言教學的過程中,要兼顧意義和形式

語言與內容整合式學習(CLIL)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興起于歐洲,這種雙聚焦的教學模式強調知識和語言技能的并重。CLIL教學理念的產生與當時的全球化浪潮和歐洲區域一體化的國際背景有關,而在當下,全球化的浪潮方興未艾,我國又提出了“一帶一路”的經濟發展倡議,這就意味著為了推動歐亞大陸與太平洋和大西洋完全連接的陸海一體化,形成陸海統籌的經濟循環,國際化的程度只會與日俱增。因此,每一個人都需要掌握至少一門在國際化的職場上能發揮重要作用的國際通用語,從而提升國際職場競爭的砝碼。與國外相比,我國對CLIL的研究起步較晚,歐盟各國之間由于天然的親緣關系,他們相互之間學習外語比我們有著長久的歷史,但出于國情、師資,以及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生源的客觀情況,我們不能照搬歐洲的內容與語言整合性學習,讓學生完全接受雙語教育,但卻可以借鑒。只有關注內容,關注知識,才能在真實的、富有意義的交流中創設有效的課堂語境,在這樣的課堂語境中,英語要同時充當工具和目標兩種角色,而傳統純粹的語言教學僅停留在對語法句型這些文字符號的解碼上,離開語境學習語法和詞匯就好比植物離開了土壤,魚兒離開了水。

(2)指導高職學生處理好考試和英語學習的關系

很多高職學生一入學就會詢問英語期末考試及英語A/B級考試(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的情況,這種過度的應試心態是不利于大學期間的英語學習和提高的,雖然應試真實存在,但作為英語教師我們有責任指導學生處理好考試和英語學習的關系,我們應當做用英語進行教育的教師,學生也應避免平時課堂懶散、考試前一周突擊復習的情況,否則無法提高其英語的語言應用能力,英語課的開設也形同虛設。當前全世界對英語這門學科的認識已經有了新的轉變,我國英語課程改革在培養核心素養大目標的引領下,也有了新的動向。英語學習已不再局限于掌握一門語言,也不僅僅是承載信息和文化的工具,對廣大英語教師而言,它更是一個塑造人的工具。在平時的英語課堂中,我們必須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要語言測試,另一方面要不斷地閱讀、寫作、聊天和思辨。同時,要減少期末考試成績在學生總成績評定中的比例,注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表現和參與度。

3.以思辨能力培養為導向的任務型語言教學的實施建議

(1)任務型語言教學沒有固定模式,應以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為宗旨

作為交際教學法的主要設計者之一,Savignon認為語言是一種行動,即語言學習者能夠運用語言做事才是最根本的,而任務型語言教學正是交際語言教學哲學思想在課程中的具體體現。雖說主要是以任務前、任務環和語言聚焦的步驟進行課堂活動,但本質上,任務型教學秉持的是一種開放的、兼容并蓄的教學方法,廣大英語教師完全可以根據個人的課堂實踐經驗設計出屬于自己的步驟和原則。

(2)學生英語基礎存在極大差異,任務難度應有所區別

任務型語言教學也存在一個任務分層的問題,多數高校都是大班教學,因此必須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展開,比如可以先讓學生自主報名并測試篩選一個優勢的小型團隊,即由5~6個英語語言表達相對好的學生組成一個教學輔助團隊,剩下的學生再分成各個不同的小組,每組選出組長,在課堂任務的實施中可以把相對難一些的任務分配給優勢團隊,簡單一些的分給其他團隊。英語使用程度也有所不同,優勢團隊要保證可理解性的全英語輸出,其他小組在盡量用英語輸出的前提下,可以允許使用“漢堡包式英語”。在學生這個年齡段,母語思維的舒適圈早已建立,加之基礎薄弱,強迫其進行全英語式輸出只會打擊學生積極性,導致任務無法完成,適當放寬英語使用程度的要求,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把自己的思維表達出來,這樣利于促進意義磋商的密度,而更多的磋商會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促進更多的強迫性輸出,在不斷地表達中既提高了語言的運用能力,又培養了自身的思辨能力。

(3)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并在反思中學習和探索行之有效的任務型語言學習任務設計

筆者認為,在實施任務型語言學習的課堂上,教師的角色應是靈活多變的,教師需要協調好自己充當不同角色的時機和時間。此外,教師必須加強自身專業能力的學習和提高,并充分利用微課、校園網絡教學綜合平臺等,通過視頻、音頻、自身流利的語言表達和接地氣的任務設計創造多視角多維度的課堂語境,除了掌握任務型語言教學的理論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在研究和分析課堂的基礎上確定什么是可行的,課程設計應該是課堂實踐的系統化,以思辨能力培養為導向的任務型語言教學在促進學生成長的同時必將促進教師的成長,從而實現雙贏。

結 語

隨著我國與世界各國愈加深入的交流與溝通,無論是文化教育產業還是科技經濟等更為多元的產業,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在這個國際化的時代會面臨更多的機遇和挑戰,國家經濟的發展需要英語教育的轉型,需要培養興趣豐富、人格完善、將不同領域的知識能夠融會貫通的復合型和思辨型人才。新形勢下的任務型語言教學只有順應發展趨勢,實行個性化教學,以語言與內容的融合式理念為主,重點培養學生的思維品格和學習能力,才能更好地支撐未來的職業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會英:《歐洲新興課語整合式學習(CLIL)的背景、視角與啟示》,《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3年第5期,第87-91頁。

[2]劉利平:《高職院校大學英語任務型教學實施現狀調查與分析》,《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1期,第240頁。

[3]文秋芳等:《二語習得重點問題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