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作為意識形態建設的關鍵陣地,新媒體帶來的多樣社會思潮、多元渠道傳播以及多元主體的崛起為其主動權建設帶來挑戰,而高校在意識形態建設過程中存在的欄目閑置化、教育非常態化等問題也動搖了高校意識形態建設的主動權。基于此,高校要把握時代機遇,從意識形態教育理念、內容搭建、陣地建設、隊伍建設等方面推進發展,以期牢牢把握高校意識形態建設的主動權。

關鍵詞】新媒體 高校意識形態 主動權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①高校作為意識形態建設的前沿陣地,關系著意識形態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新媒體時代將高校意識形態教育置于一個全新的發展場域,加強高校意識形態在新場域中的主動權研究成為當前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課題之一。

新媒體時代:開辟高校意識形態建設新戰場

高校意識形態教育作為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部分肩負著巨大責任,高校想要推進意識形態建設必須牢牢把握主動權。而掌握意識形態主動權是指,“中國共產黨始終自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思想旗幟,堅定地引領意識形態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并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一種主動地位”②。

牢牢把握意識形態建設的主動權一直是中國共產黨長期堅持的目標。從毛澤東時期到鄧小平時期,不論是在革命時期還是在建設時期,堅持馬克思主義信仰,加強意識形態建設都是中國共產黨始終不變的指南。到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蘇聯解體、東歐巨變的現實使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堅持馬克思主義一元指導地位,加強意識形態建設的緊迫性。江澤民同志指出:“我們黨歷來重視意識形態工作,這方面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關系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意識形態領域是和平演變和反和平演變斗爭的重要領域。”③之后,中國共產黨為加強意識形態建設,面向全社會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學習內容。在高校,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進行了調整和重新設置,為把握意識形態主動權進行了一系列探索。新媒體環境下,加強意識形態建設更是發展要求。正如習近平同志在2013年8月19日召開的全國思想工作會議中指出,“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④。

由此可見,意識形態建設是一項十分緊迫且必要的任務,高校更是肩負重任。面對新媒體帶來的信息傳播渠道多元化、內容呈現形式多樣化、溝通互動便捷化、信息呈現海量化的時代背景,高校意識形態建設能否順勢而為,把握主動權成為其能否適應新語境,迎接時代挑戰的關鍵。

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意識形態主動權建設的力量博弈

1.多樣化呈現形式挑戰高校意識形態主動權建設

不論用何種形式宣傳高校意識形態,其本身所具有的政治性和嚴肅性都難以抹去。而新媒體帶來的多樣化內容呈現為學生展現了一幅色彩斑斕的圖景,內容呈現形式更具多樣化。且從2009年開始,“90后”已成為當前高校人才培養的主要對象。受眾和載體的新變化與高校意識形態教育的政治性、嚴肅性存在差距。如何實現教育內容的嚴肅性與教育形式的多樣性之間的切換,用受眾樂于接受的形式傳遞高校意識形態教育內容,是高校意識形態主動權建設面臨的一大挑戰。

2.多元化社會思潮威脅高校意識形態主動權建設

受改革開放和網絡技術發展的影響,普世價值、公民社會、新自由主義等社會思潮涌入中國。各種社會思潮披上言論自由、學術探討、歷史揭秘的外衣,利用設立項目基金、成立非政府組織或提供技術、資金支持等形式在高校內大肆傳播。各種社會思潮罔顧中國現實,大肆鼓吹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倡導學習西方的憲政,要求改變當前人權受限的局面。這些脫離中國具體實際的倡議聽上去似乎為中國構建了一幅美好藍圖,缺乏深厚理論功底和實踐經驗的學生往往難以作出正確判斷,無疑為高校意識形態主動權建設的推進帶來阻礙。

3.多元主體崛起沖擊高校意識形態主動權建設

新媒體的出現為多元主體崛起提供了平臺,特別是自媒體的出現更是為公共話語和個人話語的表達帶來了便利。自媒體的顯著特征就是人人都擁有麥克風,人人都能成為信息發布的主體,如當前的博客、微博、微信公眾號、百度貼吧等都屬于自媒體。任何人都能在網絡上申請賬號,發表觀點,或者通過評論、轉發的形式成為信息傳播的主體。雖然在傳統媒介占主導時期已經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但是在移動傳播技術的推動下,公眾可隨時隨地獲取和發布信息,自由度顯著提升,而高校對于多元主體崛起的管理還未完全跟上。

4.高校意識形態教育欄目閑置化動搖高校意識形態主動權建設

當前,高校意識形態教育依托新媒體平臺進行了一系列改造,為加強高校意識形態主動權建設開通了學校和學院兩級官方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但如果對這些平臺進行深入了解,就不難發現各高校都存在意識形態教育欄目閑置化的問題。除此之外,百度貼吧、微博賬號、微信公眾號作為宣傳意識形態的新媒體平臺,更新的內容也主要與學生學習、生活、娛樂相關,缺乏剛性的意識形態教育。可見,這些平臺并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這種主場教育的缺失更容易動搖高校意識形態建設的主動權。

新媒體境遇下牢牢把握高校意識形態建設的主動權

依托新媒體平臺,高校要實現在意識形態教育方面的突破,需從發展理念、內容構建、陣地建設、文化氛圍營造等方面加強建設,以期真正把握高校意識形態建設的主動權。

1.明確高校意識形態建設的教育理念

意識形態教育是一項長期的、不可動搖的教育工作,不能因其不可動搖性就故步自封,不求改變。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意識形態教育要持續作用必須在教育理念上作一個明晰的界定。“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⑤,所謂“變”、所謂“制”彰顯的是一種除舊革新、與時俱進的發展理念。這里強調的“變”是順應新媒體發展而產生的傳播渠道、傳播形式的變,而意識形態教育的本質規定是不變的。因此,高校意識形態教育要想在新媒體環境下實現新的突破,必須旗幟鮮明地表明自身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強調其發展同時代一起進步、同青年一起進步,這樣才能真正在認知層面獲得學生的認可。

2.豐富高校意識形態教育的內容搭建

高校意識形態教育內容搭建合理與否將直接關系到其教育效果,應該充分調動新媒體平臺的各種優勢,將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融入內容搭建中。以“兩學一做”學習活動為例,除了“學黨章黨規”“學系列講話”“做合格黨員”等傳統欄目,還可以根據平臺的特點,設置“動態播報”“觀點評論”“學習研討”“線上交流”“黨務回答”“黨課展示”“圖書資料”“經典影像”等欄目,這些欄目涵蓋了理論性和實踐性,靜態和動態的展示,包含了文字、圖片、視頻、對話等形式,在標題上就充滿了畫面感和互動性,更容易吸引人。而且,這樣全方位、豐富的內容構建能讓學生感受到學校對意識形態建設的用心,相信豐富、完善的內容搭建形式總有一款能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

3.強化高校意識形態領域的陣地建設

一方面要強化重點平臺的陣地意識建設,在前期成效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挖掘官網及微信公眾號的新功能,在分析受眾群體特征、吸取經驗的基礎上以更新、更容易接受的形式進行意識形態宣傳,進一步完善對平臺的把控。另一方面,強化非重點平臺的陣地意識建設。貼吧和微博在關注人數上具有較大優勢,但是很多高校因為貼吧的人數眾多難以管理,以非重點平臺為名將其排除在陣地建設之外弱化對其的管理。這些平臺往往因為人數眾多、信息流復雜而成為學生輿論匯集的中心,但如果缺乏有效管理,將錯過輿論引導的最佳時期。因此,高校必須立足全局,多角度分析各平臺優勢,加強陣地意識建設,避免為其他意識形態入侵留下漏洞。

4.加強內容呈現形式建設

校園官方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盡管都屬于新媒體的呈現形式,但是它們又各具特色,相比之下,校園官方網站更具權威性,主要依靠PC端進行瀏覽;微博內容主要以140字為限,往往具有原創性和便捷性等特點;而微信公眾號是一對多進行傳播,憑借其熟人網絡以及朋友圈的轉載、轉發等功能,使得信息傳播性更高,實現信息高達到率。另外,微信的社交不僅限于文本傳輸,而是圖片、文字、聲音、視頻的富媒體傳播形式。基于各個媒介平臺功能的不同,高校需要區別對待。因此,高校意識形態建設需要分析各平臺的優勢,實現多形式呈現,進而擴大其影響力。

5.加強高校意識形態的隊伍建設

新媒體環境下加強高校意識形態主動權建設同樣要加強隊伍建設,只有隊伍建設到位,才能真正把握主動權。一方面,加強新媒體平臺運營的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平臺運營隊伍建設關系平臺欄目設置、內容確定、意識形態走向等方面的問題。只有具備專業理論素養、平臺運營知識的人掌握主動權,用正確、可靠的理論主動出擊與積極回應,才能保證高校意識形態建設在新媒體平臺的主動權。另一方面,加強意識形態輿論監控隊伍建設。利用網絡技術、大數據等理性把握分析輿論走向,在“強隊伍”的基礎上理性監測、完善輿論預警機制,肩負起建設高校意識形態主動權的責任。

6.營造高校意識形態宣傳的文化氛圍

高校意識形態教育要深入人心,必須注重文化氛圍的營造,用通俗的表達形式將教育內容融入生活,在無形中變為社會成員的基本遵循。一方面,保證高校意識形態教育內容推送的持續性,從這一點入手主要是為解決各高校欄目閑置化問題。高校意識形態建設的文化氛圍首先需要從這一板塊著手,完善網站、設置板塊、更新內容。營造高校意識形態教育工作的持續性氛圍,可以減少學生內心的突兀感和逆反心理。另一方面,高校意識形態教育內容應日常化。高校可以通過新媒體平臺,用故事、案例、圖片等闡釋意識形態教育內容的產生、發展歷程,讓人易于接受、易于信服。另外,高校還可依托中國重大節日、中國歷史、學校歷史等具有積淀的內容對學生進行情感熏陶,培養學生的愛國愛校情感,進而接受國家、學校所傳遞的價值觀。

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在意識形態教育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初步建立起意識形態教育的網絡布局,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高校要想把握意識形態建設的主動權,還需理性分析現實挑戰,認識到借助新媒體進行意識形態教育不僅在于平臺的建立,更在于平臺的運用和維護。只有這樣,才能迎難而上,實現突破,把握高校意識形態建設主動權。

注釋:

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人民日報》2017年10月28日,第1版。

②李崇富、趙智奎、賀新元:《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與牢牢掌握意識形態的主動權》,《紅旗文稿》2006年第18期,第18-19頁。

③《江澤民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第160頁。

④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人民出版社,2014,第105頁。

⑤桓寬:《鹽鐵論》,卷二之憂邊第十二篇。

參考文獻:

[1]朱繼東:《黨的思想理論建設與意識形態研究》,《馬克思主義研究》2016年第2期。

[2]王建南:《把握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復雜性和主動權》,《思想教育研究》2014年第10期。

[3]李崇富、趙智奎、賀新元:《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與牢牢掌握意識形態的主動權》,《紅旗文稿》2006年第18期。

[4]張艷國、王勇:《主動權:社會意識形態安全的一個解證》,《社會主義研究》200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