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情況,對高等教育質量觀的發展從接受教育的主體、教學方式和教育質量的考量標準變化進行研究,并對應該樹立怎樣的高等教育質量觀提出幾點建議。然后以此為根據,從高校和政府部門兩個方向對如何建立大眾化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高等教育質量觀發展 建議 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建立

基金項目: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科研基金項目(項目編號:KY2016-11)。

高等教育質量觀的發展

1.高等教育主體的變化。在早期精英式教育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很小,畢竟精英式教育的目的是為培養尖端性的精英人才。因此,可以想象遴選人才的檢驗方式也必然是苛刻和具有極強針對性的。同時,這種教育所選定的教學內容相對比較狹窄,難度相對集中,當此種教育方式轉變成大眾教育后,從受教育者的數量來說就有飛躍性的變化,從十個人當中只有一個高等教育背景出身到至少有五個人受過高等教育,這是一個相當大的跨度。那么,在數量變化的基礎上,性質也同樣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2.高校教學方式的變化。隨著受教者數量的大幅劇增,原有的精英教育方式必然會受到沖擊。首當其沖的就是篩選人才的方式。高校定然無法再沿用以甄別為目的的老舊套路,更多的是標準性的檢驗,在此基礎上將題目的難度數量,進行嚴格標準化的制訂。由此招收到的學習者,基本是在預先設置好的某些方面達到了要求,而對其他方面的問題,高校可能會降低關注度。同時,高校相應課程的開設將從小班形式轉變成一定規模的大班形式,教學難度同樣需要滿足規模增長后的群體內大部分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此,考查點將更加全面綜合化。

3.高等教育考量標準的變化。當高等教育接受者的數量增長到一定規模時,高等教育的社會性同樣會呈現大幅提升的趨勢,越發受到社會關注和輿論的影響。反過來說,高校教育也更需要與社會接軌,加強其社會應用性成分。因而,大眾式的高等教育考量標準需要更加契合當代形勢發展情況,以及受教者的性質特點,并及時進行相應調整。因此,教學目的不同,教學評價標準自然會發生相應的變化,這便是眾所周知的“因材施教”。這就需要有針對性地采取能夠包羅萬象的多元化教育質量評價標準,不能一味盲目運用一種固定格式來套用所有的情況。

依據以上變化,現對應該樹立怎樣的高等教育質量觀進行簡要探討和歸納總結。

(1)大眾化高等教育質量觀應具有可持續發展性。這里提到可持續發展性,即當高等教育走向大眾化,這種教育方式需具備能夠持續進行下去的能力,而不是一時增加了教育受眾,很快就支撐不住回到了改革前的樣貌,何況我國現行高等教育模式并未真正轉向大眾化。因而,更需要樹立一種可持續并且能夠不斷發展補充完善的教育理念。這種理念主要體現在教學思想、教學方式及教學目標和評價標準上。

(2)大眾化高等教育質量觀應該多樣化。這種多樣化因學習者的不同需求和目的,能海納百川,要知道不同的學習者參與學習都有著不同的初衷。例如,向往從商的學習模式和向往從教的學習方法必然不一樣。我們不能單一地將所有學生都往一個方向上去培養,這不但會影響學習者的學習動力,甚至長遠來說會影響社會的發展,畢竟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絕不可能是單一片面的,高校應順應時代發展,培養出符合當下形勢的多元化人才。從宏觀角度來說,教育的多樣性和重要性對微觀的個體而言,是有利而無害的。有相關心理學實驗得出,一個人若提高了自己對生活的控制力和決策力,他會擁有更加積極進取的心態,為人會更加樂觀開朗,并且會有更強的幸福感。就此來說,因材施教的多元化教學更能提高學習者的主動性,激發學習者的興趣和熱情,鼓勵學習者在學習中占據主體地位,對學習擁有自己的主見和理解。

(3)大眾化高等教育質量觀應具有整體性。多元化的目的是針對不同的學習者采取不同的教學培養方式,最終使不同學習者在不同領域有所建樹。但是,在這之前需要先樹立一個綜合、全面的教育觀,能夠將考查指標都考慮進教學,并以此為基礎構建一個較為完整的體系。例如,在每一個具體的方向上,教學的具體內容會不同,但教學框架組成應是經過標準化統一規定的。在一個大且規整的體系內,將多種元素融入其中,從而形成一個兼具整體性和多樣性的教學體系。

只有具備以上三種性質的高等教育,才能真正切合不同學生的需求,又能依據不同的情況積極整改,以極快的速度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形勢,做到自我革新和可持續化發展。

建立大眾化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

1.高校內部應進行相應教學管理制度的革新。首先,高校需要在意識上有所改變,需要建立適應大眾化高等教育體系下的正確教學觀念,從意識層面上接受高等教育走向大眾的趨勢,在此之上進行自我監督管理,實時反饋問題并解決,從而將意識上的改變真正體現到行動上。其次,在學習制度的制訂上,我們都知道現在高校普遍采用的是學分制,學分制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墨守成規的,學生需要學習大量必修課的同時,還要根據自己的學分情況選擇不少選修課,目的大都是為了達到學分而畢業。這樣的狀況已是屢見不鮮,甚至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現在許多學生學習就是為了畢業,至于學了什么,那不重要。所以,急需一種真正的學分制,一種具備彈性的學習制,讓學分制不僅僅是為學生畢業服務,而更應該是為學生根據需要選擇對自己有幫助的內容進行學習而設立的。

2.加強政府管理與評價力度。需要重申的是,教學方式的轉變不應以犧牲教學質量來換取轉變的速度和規模。因此,政府部門在制訂相關政策時應建立在合理、具有可行性且可持續的原則上。首先在學術研究型與應用型人才培養比例上就需要做到科學協調,相比我國早期的精英式教育,大眾化教育下增長的學生當然不可能都以學術研究為標準來培養,同樣能符合這一要求的院校數量也是有限的。所以,在該比例的設置上需要綜合考量,可以說隨著現代化建設的進行,應用型人才供不應求。但從質量上來說剛畢業的應用方向人才并不能很好地融入社會,這些都需要政府部門與高校進行積極整改,降低學術研究型培養力度,扶持應用型人才培養,在培養方式上主動與社會接軌。其次在于教學評估隊伍的建設。以往的教學考核都或多或少帶有政治色彩和形式主義,對教學改革的意義和貢獻委實不大。因此,建立一支非官方性的高校學科評估團隊很有必要,這支隊伍可由行業內廣受認可的專家、學科帶頭人、其他專業學者等組成,并具備一定的獨立性。與此同時,可以對社會相關人士敞開監督評價的大門,從而促進高校教育的建設性發展。另外,在評價指標和內容的選取上,應將重點放在教學質量的變化過程上,可以將評價方式大致分為兩類。一類為階段性評價,是對每一個固定性質的教學階段進行考核,考查這一階段教學成果是否符合預期,以此為根據來檢驗教學質量,也算是對這一階段的教學進行了一個總結整理。另一類為拓展性評價,是為確立今后的教學方向和重點,使教學具有發展進步性,同樣也是考察下一階段的教學方針是否科學合理,在此基礎上的教學展望是否能落到實處,是否具備可操作性等。

只有速度和質量兩手抓,實時關注教學質量的進展,我國高等教育定會穩步發展,順利過渡到大眾化階段。

參考文獻:

[1]馬建富:《大眾化高等教育質量觀及質量保障體系的建立》,《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2期,第43-47頁。

[2]王玉蓮:《大眾化階段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6年第5期,第83-84頁。

[3]陳曉妹:《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的質量觀和質量保障體系》,《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05年第b12期,第48-51頁

[4]杜繼淑:《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目標與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現代教育科學》2003年第9期,第31-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