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發展,國際化變得日益重要,其中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呈現出了多領域、全方面、多角度的發展態勢。在“雙一流”的戰略指引下,研究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重心,就要從它的多方面意義、本質、實行方略和政策保障等角度來進行探究,以期獲得啟示,找到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方向。

【關鍵詞】“雙一流” 高等教育 國際化 發展

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讓“國際化”成為各行各業的新一輪發展潮流,我國高等教育也面臨全新的挑戰。2015年,我國政府頒布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確定了我國高校國際化發展方向,提出密切國際交流,加強與世界一流大學等的深度合作,努力提升我國高校的國際化競爭能力和話語權等改革措施。2017年1月,印發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并于9月發布了《關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公布了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共計137所,其中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42所(A類36所,B類6所),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95所;“雙一流”建設學科共計465個(其中自定學科44個)。那么,“雙一流”戰略下,我國高等院校將如何應對未來的國際化發展,找到國際化發展的重心,讓我國的高等教育能夠真正與國際接軌,向世界展現“中國風采”“中國力量”呢?

牢牢把握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意義

教育的國際化發展趨勢,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的結果。在教育領域,國際化交融也在潛移默化地發生著。各個國家的大學雖然文化與辦學特色不同,但是兼容并蓄和優勢互補已成為相同的選擇。綜覽全球的知名高等學府,“國際化”都是其發展戰略中不可或缺的一步。許多國家都意識到,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發展是超越教育政策本身,影響國家發展未來的重要因素。

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是高校社會職能的重要部分,國際化教育、人文學術交流是國家重要的外交策略之一,是高校為國家服務的重要戰略使命,向世界展示中國精神、中國文化、中國能力的重要平臺。高校應綜合運用國際合作的內外資源,培養更多更優秀的人才,努力開拓教育國際化發展的新局面。國際化是評估高等學府教學水平的重要指標,是一流大學的根本特質。世界一流大學在服務本國教育和面向全球發展上都有著巨大的使命意識。大學教育國際化的趨勢,讓多元化的先進辦學理念融會,不僅能夠促進本國教育的改革創新,而且拓寬了國與國、校與校交流與合作的平臺,促進資源流通,提升教育質量,讓高等教育的未來具有更長遠的可能性。

深刻理解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本質

1.它是“量變”到“質變”的結合體。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是龐雜的、包羅萬象的發展過程,大學的國際化發展,既從內而外,又從外而內;既從上而下,又需從下而上,同時更有大學本身政策、理念的轉變。國際化,不光是簡單地提高交換生和留學生的數量,或者多開設外語課程、多設置幾個國際性活動日就達到目的,而是要把重點放在教育觀念、內容和方法的國際化上,全面引發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質變。

2.它是一種雙線流動。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有學習、引進的過程,更需要輸出的過程,雙線流動才能形成活力,實現雙贏。雖然當前階段,中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在某種程度上是“學習為主,引入為輔”的單向流動,但這只是暫時的,因為我國蘊含著豐富的、高質量的國際教育資源,隨著其進一步的完善和提升,定能不斷擴大國際影響。

3.它意味著求同存異。經濟的全球化、國際化交流的頻繁,使得更多領域創立了國際通行的標準,令全球各國大學之間有了更多的共同認知。同時,各類優秀大學榜單也逐漸在全球范圍內樹立了一流大學的標準,于是很多大學都半自覺地用這類標準來作自我衡量,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這種評價上的求同意識。但是,這樣做并不意味著國際化就等于同質化。在這一進程中,中國的高等院校需要積極學習先進的國際教育理念,找到適合自身的國際化辦學模式,不然就會迷失根本,失去前進發展的方向。

積極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實施策略

1.要有全球化視野。我們的大學教育要改革、要發展,首先要提升辦學理念,實現戰略的國際化,把自身的發展放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中來考量。比如圣約翰大學等高等院校,始終把國際化辦學作為學校的辦學策略,使自己具有了全球化視野的鮮明辦學特色與競爭力。

2.培養人才走由外到內的路線。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正由培養外部人才轉為培養內部人才,這一轉變正在滲透教學的整個環節,從專業教學到實踐等均促進了高校教育的深層創新。具體來講,是在教學中創建國際化模式,突破既有的專業隔膜,讓學科間能夠互通有無,開通通識與國際化教育課程,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將傳授知識為主改為重視能力培養,以靈活的方式建造國際化教育園區,讓各國學生能夠生活學習在同一片天空下,思想互相碰撞、融合,進而培育多元化的文化交流。

3.學生、師資力量實現雙向流動。這里包含兩方面,一是學生方面,學生的國際化包含來源和學習經歷兩點。近幾年,我國高校在選派優秀學生出國和聯合培養項目方面,與國外大學開展了比較密切的合作。通過雙方學生、教師的派遣與學習,獲得了人才方面和科研方面的不小成果。二是師資方面,師資的國際化程度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影響更深,要積極調整師資結構,改善師資水平,使我國的高等教育具有與國際教育水平接軌的優秀教師資源。

4.國際化共享學術交流。促進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發展,學術交流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如果各國學者能夠以教育產業國際化變革為目的,構建學術研究共同體,分享課題,共同攻堅,將大大增強學術交流的含金量,促成更多優秀的學術成果誕生,這也是目前國際學術交流的一個大趨勢。要想實現共享,就要多為教師提供出國深造的機會,設立多項學術活動項目基金,積極推動與國際領先水平接軌的學習合作機會,建立國際間合作的機制,并在國外建立關于學術和學科研究的分支機構,同時開設國際化課程,利用不同資源、文化等來帶動科研的新發現。

5.管理體系的共同構建與使用。管理體系的合理構建要建立在共同商討、共同建設和共同享有的基礎上。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需要秉持共同商討、建設和享有的管理思想,遵循國際同行的法則,建立起健康的、全面的、與國際接軌的管理體系,增加與世界性教育治理活動的互動,提升我國在世界教育治理領域中的發言權。

構建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政策方略

1.要響應國家的戰略部署。將教育的國際化列入國家發展戰略中,有計劃和針對性地作全面部署。針對“一帶一路”倡議,從強化國際化服務的角度,在人才培養、科研文化合作交流等方面加以配合。同時,還應聯合周邊國家、經濟大國、發展中國家等,以高等教育推廣為合作重點,實行切合實際的合作共贏機制。還可結合我國東西部地區的區域特點,因地制宜,積極引導東部地區邁向先進的國際化教育體系,再引領中西部地區教育邁向教育的現代化,拓展教育方面的眼界,加大對外開放的步伐。

2.要讓高等教育國際化有良好的法治環境。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發展離不開相應法律制度來保障和規范,諸如教育主權的維護、教育質量的評估與認定等,都需要形成完善的法規制度,讓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發展能夠有法可依。另外,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過程中,政府與大學權利與義務的邊界需要明確,以便政府能夠規范、監督大學的辦學行為,大學也有充分的自主權實現自身發展。

3.要逐步提升高等教育的涉外辦學層次和水平。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中,留學教育質量是很重要的方面,因而我們要建立健全留學人員的管理服務鏈條,對來華留學人才的培養模式要多花精力,創造有特色、有成效的品牌課程和品牌專業,提升留學教育的吸引力,讓“留學中國”成為留學生成長的光輝履歷。此外,在涉外辦學活動中,要積極優化參與的制度、流程,在保證質量和合理評估認證體系的同時,讓合作辦學變得更富機動性、靈活性,并借助多樣的合作辦學活動積累經驗、摸索路徑,讓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步伐邁得更大。

4.踴躍參與國際教育議題,提升國際影響力。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需要密切把握國際教育動態,積極投身全球教育治理工作,深入研究新型的、國際化的教育理念,對于教育發展的議題,能夠提出有見地的見解和措施,不再被動地接受、實施國際教育規則,而是主動地參與制定,提出新倡議,并基于自身發展的基礎上,為更多發展中國家提供援助,充分發揮、展現中國力量。

參考文獻:

[1]任友群:《“雙一流”戰略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未來發展》,《中國高等教育》2016年第5期。

[2]江波、鐘之陽、趙蓉:《面向未來的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高校教育管理》2017年第11期,第4頁。

[3]劉芳:《淺析高等教育國際化、本土化與學校個性化的和諧發展》,《時代教育》2017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