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鋼琴教學是高校音樂專業的公共必修科目,在音樂類專業中占有重要的基礎性地位。高校的鋼琴課是一門集理論和實踐于一體的綜合性科目,其教學方式方法對學生的音樂基本素養培養有重要影響,要提高鋼琴教學的效果就要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上作研究。本文結合高校鋼琴教學的現狀,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可以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結合到高校鋼琴教學實踐中,以期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建構主義 高校 鋼琴教學

引 言

我國的鋼琴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在高校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校音樂教學要與時俱進,改革傳統的教育教學方法。高校鋼琴教學對于音樂專業的學生來說是一門專業基礎課程,集理論和實踐于一體,但在教學中存在理論課程的弊病。教師在鋼琴理論授課中采取單純的教學行為,學生對教師的彈奏行為進行模仿和復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扮演簡單的知識傳遞者和示范者。對于學生來說,要探索一門音樂學科的樂趣,僅僅通過教師的動作示范是遠遠不夠的。建構主義的出現使這種傳統的教學局面有所改善,建構主義強調將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出來,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通過不同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行引導,幫助學生主動構建自己的學習結構。

建構主義理論概述

建構主義的理論起源可追溯到17世紀康德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綜合,最具代表性的建構主義研究學者是維果茨基和皮亞杰。建構主義主張認識主體在內部構建基本的認知原則,經過經驗來發展對某一事物的認識,也就是人的認知是從內而外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認知結構,而這種結構因為你對社會外界事物的體驗不同,建構的結構也就不同,這些認知結構又反過來影響你對其他事物的認知。

建構主義理論的構成要素有四個不可或缺的方面:其一是學習情景的設置,創設對學習有意義的大背景環境是讓學習者主動構建知識結構的前提;其二是團結協作,知識結構的構建不是一個人能夠單獨完成的,在整個學習活動過程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協作,尤其是對知識的辨證和假設驗證都需要師生間的相互評價和相互促進來完成;其三是溝通交流,教師的講授、學生間的交流辯論都是學習任務的溝通交流;其四是最為關鍵的意義建構,即將所認識到的外界事物之間的規律、特性和內在聯系進行自主理解,在原有知識結構的基礎上進行知識結構擴建,形成深刻的、自我理解的知識結構。在認知方面則強調個體的獨立性,知識不是定論,而是經由獨立的個體進行理解和解讀的結果,知識源自學習者內心對知識的理解,這與學習者原有知識水平和建構過程有直接關系,與知識本身的存在沒有關系。在教學理論方面,建構主義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學生是學習建構的主體,是整個知識建構過程中的實施者,教師是引導者;在具體的教學中建構主義注重實際意義的情景教學,并注重師生關系的相互合作。

高校鋼琴教學的現狀

1.教學模式傳統

高校的鋼琴教學模式分為理論教學和實踐操作教學,具體的教學形式大體可以分為三種模式:其一是個別教學,這是對鋼琴教學因材施教課程特點的具體化。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掌握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單獨教學,可以更集中地將精力放在學生技能的提升上。不足之處是個別教學的師資要求高,有更多符合條件的鋼琴教師才能滿足龐大的學生群體需要,這對師資隊伍建設而言是一個挑戰。其二是集體授課制,集體授課制是一般的傳統教學方式,對于理論性的課程來說是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習效率的有效方法。集體授課制的不足之處是教師對學生的了解不夠全面,教學指導不具有針對性。另外,集體教學強調統一步調,不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其三是小組教學,鋼琴教學過程中將水平相近的學生化歸為一個小組進行集體教學,這種小組教學的形式貫穿于集體教學過程中,該種形式可有效整合教師資源,既考慮教學資源的使用率,又能兼顧學生的水平。這三種典型的教學模式是比較傳統的,高校鋼琴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教學模式創新度不高,占主導地位的教學模式仍然是集體教學。

2.學生的學習主體性不夠

高校鋼琴教學的傳統模式決定了學生作為學習者的學習主動性不夠。學生的潛力需要激發,作為音樂類的鋼琴基礎課更是要求學生進行自主理解和發揮。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被動接受學習,教師說哪個地方是重點就學哪個知識點,甚至對音樂的喜好和欣賞都嚴重受教師的影響。在實踐類操作課程中教師會布置自己喜歡的曲目給學生進行練習,會向學生傳授自己對某些曲目的理解和評價,這些都是偏好灌輸,對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和個性發展形成負面影響。而音樂的偏好應該是個性化的自由培養過程,若學生獲得的彈奏技巧都是來自于教師的自身積累,練習曲目的選擇和彈奏技巧全班都一樣,這樣就很難教育出具有個性的音樂學習者,學生很難達到提高音樂鑒賞和辨別能力的教學目的。

3.教學過程缺乏實踐互動

高校鋼琴教學主要采取集體的班級授課制,這種方式受課堂的時間限制和師生比的條件限制使師生在實踐互動中得不到滿足。教師在數十名學生的課堂練習中只能通過知識講授和示范進行集體教學,學生通過模仿進行練習。師生關系在高校課堂里從來都是以權威和服從為主,課堂的互動性常常是教師問,學生被動答,這種互動的主動者是教師。另外,集體授課的課程互動也可以是教師指導學生具體操作的形式,但是一堂課下來,教師能夠給予親自指導的學生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個,或是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幾個問題指導,對于全面開展個別性教學還存在一定的難度。

建構主義理論在高校鋼琴教學實踐中的應用

1.營造適合的教學環境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教學環境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在鋼琴教學中要通過創設與音樂背景相適應的教學環境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豐富學生的音樂感知力。現代化的教學技術提升為鋼琴教學的環境營造提供了多種渠道,通過多媒體的設備使用,可對鋼琴教學中的氛圍營造提供視頻播放條件。如,在對鋼琴曲目練習時,《夢蝶飛竹》的彈奏學習,就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有關視頻資料,包括該曲目的創作背景和多名知名音樂人對其的解讀和評價等。學生在學習該曲目時,不僅有一個優美的韻律環境,還能對該曲目的創作和發展背景進行有效了解。其次,還可以通過繪畫作品的展示、音樂劇的播放等來豐富教學環境。當然,除了現代化教學技術的運用外,還可以通過合作教學來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這需要教師的積極引導,尤其是情感的激發和情境的創設,對教師的綜合素養有一定要求。如,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分享鋼琴家的創作故事或生平事跡來營造氛圍,有利于學生的情感融入,提高學習效果。

2.提高鋼琴教學的師資水平

教學師資是影響教學效果的最直接因素,而教師的教學理念對教學的影響更為直接。建構主義認為教師的教學理念應該把學生定位為學習的主動者,把自己定位為一個指導者。那么首先就要在教學理念上進行觀念更新,把教師視作一個教學的實踐引導者。教師在教學中是學習的促進者,是教學方法的革新者,是實踐的反思者,這三種意識觀念是教師進行創新教學和引導教學的理念基礎。也只有樹立好這種三位一體的理念意識,教師才能在教學實踐中把培養學生的主動性作為主要教學目標,并對教師自身知識進行及時更新和再學習,不斷進步,建構屬于其自身的專業知識體系。而要成為一個實踐教學的反思者,就要求教師在音樂專業知識技能方面有不斷發展的能力、創新研究的能力以及學習交流的能力,以促進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的發展。

3.強化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

建構主義強調教學過程中的師生合作,師生之間的協作是完成一次積極互動教學的必要前提,因此,互動應該是鋼琴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種交流方式。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多采用“一對一”個別教學和小組教學的授課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互動中。其次,教師的教風和教態也是影響課堂師生互動的因素,教師的態度親切、語言溫和能夠創設相對寬松的學習氛圍,營造平等的教學氛圍,有助于學生主動發言。教師的主動表揚和民主意識的傳輸都能夠有效增強學生的主動參與,增強師生間的互動。另外,還可以通過“師生角色互換”來增強師生互動,也就是讓學生扮演教師的角色進行授課,教師作為學生來聽課的形式,這種角色互換能夠幫助師生之間建立更為平等、民主的課堂協作關系。

參考文獻:

[1]張婧:《建構主義理論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運用》,《黃河之聲》2017年第10期,第54頁。

[2]凌芝:《高校鋼琴教學中建構主義理論實踐分析》,《音樂時空》2016年第5期,第151-152頁。

[3]謝雅君:《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實踐》,學位論文,2013,6。

[4]金舒:《建構主義理論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現狀與實施對策初探》,《黃河之聲》201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