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是藝術的一部分,作為實踐性比較強的藝術活動,音樂教育在高校中的作用是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以及人文素養,既是實踐性教學,也是思想道德教學的組成部分。音樂教育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潛在思維和外在素質,對于高校來說是影響教學質量和學生素質的重要因素。針對目前高校音樂實踐的教學現狀,本文作粗淺思考。

【關鍵詞】認知學習理論 高校音樂 教學實踐

引 言

在“互聯網+”時代,人才的共性是強大的學習能力,既有的工作經驗和學習積累只能是錦上添花,最重要的是迅速的適應能力和學習能力。學習力的培養成為高校人才培養的重點,這與高校的素質教育不謀而合。高校素質教育注重人才的全面發展,健全的人格、完善的均衡發展、適應力發展等,不再注重某一具體方面的技能發展,而是用更多元的評價標準來衡量人才。因此,作為高校素質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音樂教育,不管是在實踐性還是在理論性方面都應該引起重視。而從認知學習理論的視角來看,高校的音樂教學實踐還有很多努力工作要做。

認知學習理論概述

認知學習理論的正式形成是在20世紀的六七十年代,是通過研究人的認知過程來探索學習的規律,人是學習的主體,能主動學習。認知學習理論將人的學習主要劃分為感知、注意、記憶、理解、問題解決的信息處理過程。認知學習理論認為人作為學習的主體對外界的信息進行感知、注意和理解,是具有主動選擇性的,因此學習的質量取決于選擇的主動程度。現代認知學習理論包括了布魯納的認知發現說、奧蘇貝爾的認知同化說、加涅的累計學習說等著名學說。布魯納的認知發現說強調學習過程是一種積極的認知過程,重視人的主動性和已有經驗的作用,提倡知識的被發現學習,也就是進一步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探索能力。奧蘇貝爾的認知同化說是建立在認知發現說的基礎之上,提出了“有意義學習”的理論,新知識的學習需要以既有的認知結構作為基礎,學習新知識的過程就是學習者在已有的認知結構中提取與新知識有關的舊知識并進行知識加固和歸類的過程,而這個加固過程使得原有的認知結構發生了有意義的變化,因此,認知同化說也被稱為“有意義學習說”。加涅的累計學習說強調學習過程是信息的接受和使用過程,學習不是單一主體的事情,而是與外界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加涅將學習的過程細分為具體的不同階段,是形成最初的動機階段——了解階段——獲得階段——保持階段——回憶階段——概括階段——作業階段——反饋階段的整鏈學習程序,而外部環境可以刺激和促進這個整鏈學習程序的循序漸進。認知學習理論對高校教學工作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在認知理論的基礎上探討高校音樂教學能夠給予音樂教學實踐一個新的認識視角,對音樂教學改革有促進意義。

高校音樂教學實踐的發展現狀

1.高校大學生的音樂素養普遍較低

據有關調查顯示,高校大學生的音樂素養較低的表現是很多學生都不具備基本的識譜能力,在樂器的掌握方面更是能力不夠。在校大學生除了音樂學院的相關專業學生外,其他學生在音樂上的認知積累只限于中小學的音樂課程,而中小學的音樂教育只是對基礎的樂譜和音符進行講解。因此,高校大學生能夠對音樂的基礎知識如樂譜等進行正確認知就很難得了,更何況關于音樂文化方面的知識。音樂素養不僅是對當前流行音樂的鑒賞和學習掌握,更多的是對音樂的樂理和旋律有鑒別能力。對音樂文化背景的了解是進行音樂教學的基礎,學生的音樂素養是依靠不斷積累樂理和音樂鑒賞能力才會逐步提高的。大學之前的音樂教育相對較少是影響大學生音樂素養低下的首要原因,其次是學生自身的音樂興趣單一,大部分學生只喜歡流行音樂,而對古典音樂、樂器等興趣不大,學習條件也受到經濟條件的制約。

2.高校音樂教育的供給與學習需求之間存在落差

雖然高校音樂教學內容給予了學生一定的選擇空間,但是當前的高校音樂教育資源供給與學生需求之間還是存在一定的落差。現有的音樂課程對大學生的音樂學習需求滿足度較低,高校在音樂教育教學的課程內容和形式方面忽視了多樣化。大學生的音樂教育需求是多樣的,可以通過學校的社團音樂活動和音樂文藝演出等來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這也是在校大學生對高校音樂教學的一個訴求。在校大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普遍不低,但是基于高校現有的資源,尚不能滿足學習者所有的需求。高校音樂教育的供給與學生學習需求之間的落差是影響高校音樂教學實效的主要影響因素,要予以重視。基于認知學習理論,高校所要做的是提供盡可能多的音樂實踐機會,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建構自己的音樂認知結構。只有及時了解學生對音樂教育的學習需求才能夠有針對性地解決高校音樂教育的時效性,高校需要重視學生對音樂學習的需求,才能夠減少高校音樂供給與學習需求之間的落差。

3.高校學生的音樂素養受學校教育的影響較大

在校大學生的音樂素養存在普遍較低的問題,而音樂素養與大學生的自身情況也有關系,如性別差異,女生的音樂素養普遍要比男生的高;如專業,文科類專業的學生音樂素養高于理科類專業的學生;如學歷層次,學歷層次越高,學生的音樂素養越低。這些學生的自身因素都與音樂素養的高低有關系,但是在某種程度上,這些自身因素也都受到學校教育的影響,學校對音樂教育的重視程度影響著學生的音樂素養。在高校中,音樂類社團的豐富程度和音樂課程的質量等都會對學生的音樂素養產生直接影響。音樂素養是一個潛移默化、渲染的過程,而高校作為這個渲染過程的最直接外界環境,如果對音樂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對音樂環境的創建不上心,那就無從談起對音樂教學的改革和創新。

認知學習理論視角下高校音樂教學實踐的思考

1.轉變高校音樂教育理念

音樂教育理念是影響音樂教學的指導性因素,提高在校教師和高校對音樂教育的思想認識,直接決定了音樂教育在高等教育體系中的位置。音樂教育能夠促進人的創造能力和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高尚人格,給予學生一個更為豐富的生活視角去將學習生活彩色化。這種教育是情感教育,是其他學科類型代替不了的教育,對于學生的智力和情感平衡、智商和情商的均衡發展有積極作用。積極參加音樂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形成自信、開朗和樂觀的性格。高校的音樂教育不是要培養音樂家或者藝術家,而是通過音樂教學來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轉變音樂教學的教育理念包括轉變高校的管理者、教師和學生觀念,高校管理者應重視音樂教育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影響,將音樂教育提到新的高度上來;教師要有扎實的音樂理論基礎,同時要轉變單純的技能教學,更注重音樂文化的熏陶和情感教育;學生作為學習者更是要正視音樂教育對自身綜合素養的提升,充分發揮自我能動性,做好自身音樂認知結構的建構。

2.豐富公共音樂課程的教學模式

高校的公共音樂課程是音樂教育的主要形式,豐富公共音樂課程的教學模式,不僅要從音樂教育教學的內容上下工夫,還要選擇更合適、更多元化的音樂教材。音樂教育是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過程,音樂教學內容要從易到難,充分考慮學生的音樂基礎。高校可以采用分層教學的形式來進行合理的教學資源安排,選用適合各不同層次學習者的音樂教材。另外,還可以通過設置開放性的公共音樂教學體系,諸如將音樂課程教育與心理學、社會學和計算機課程等結合起來,構建一個系統性的音樂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公共音樂教學體系的開放性主要體現在教學方法的開放性、教學內容的開放性和教學評價的開放性三個方面。在教學方法上不拘泥于傳統的教學方法,積極借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通過情境教學活動的開展來實現整個教學課堂的開放。

3.創設利于學生自主參與音樂實踐的校園氛圍

良好的音樂氛圍是實現高校音樂教育目標的有效途徑,通過校園音樂環境的創設,來激發學生主動探求。高校要積極探索學生參與音樂實踐活動中的機會,創設更為濃厚的校園文化來熏陶學生的音樂素養和對音樂的興趣。可以積極開展各類音樂才藝大賽,同時,還可以通過將音樂實踐與其他學科進行交叉合作,或與其他院校、音樂團體進行交流合作實現音樂氛圍的創設。諸如由文化廳、教育廳牽頭的“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在浙江省各高校已經開展了近五年;高校的新年音樂會不僅有本校師生參與表演,也可請進知名的音樂人或音樂團體來拉近學生與音樂之間的距離。

參考文獻:

[1]龐娜:《認知學習理論視角下高校音樂教學》,《音樂教育》2017年第13期,第42頁。

[2]陳央:《認知學習理論視角下普通高校音樂教學及實踐研究——基于浙江省10所普通高校的實證調查》,學位論文,2012,5。

[3]呂薇:《認知學習理論視角下普通高校音樂教學研究》,《音樂教育》2016年第6期,第1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