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烈精神勵后人——我帶學生讀《紅巖》
作者:西北工業大學附屬小學 范曉蘭
發布時間:2018-09-04 10:20:0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一個民族不應該忘記歷史,不應該忘記英雄!
《紅巖》這本紅色經典,可以說是緬懷先烈、培養學生意志力和樹立理想信念的最適合的教材。閱讀《紅巖》,也正響應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緬懷先烈,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長征路”的精神。
在引導學生學習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課文“追憶革命先輩感人事跡”的同時,我根據本冊“課外書屋”的安排,帶領學生一起踏上共讀小說《紅巖》的旅程。
我們首先制定了每日閱讀進度,使閱讀更有計劃。
不要小看這張共讀計劃時間表,它可為我們的共讀旅程指明了方向,使大家明確了閱讀目標,也使我們能合理分配閱讀時間。有了這一步的前期準備,我們的閱讀之旅才不會盲目而混亂。
為了避免膚淺閱讀,對本書的閱讀,我主要采用了“導讀筆記引入,課堂交流促進”的方式進行。在《紅巖》前三章,出現了很多人物,學生對他們復雜的身份,如果不能準確辨析,后續閱讀會產生障礙。于是,我設計了“給前三章人物畫思維導圖,梳理他們關系”的導讀筆記,學生思維的火花瞬間迸射,大家在認真閱讀的基礎上對人物關系的梳理異常細致。
一成不變的閱讀記錄表必然會使孩子們失去閱讀興趣。要想促進學生真正閱讀,閱讀記錄表就應如同可愛的卡通圖像,經常變化下發型或者服飾,以激發孩子閱讀的興趣。
在帶領學生進行《紅巖》一書的閱讀時,我有時讓學生畫出地形圖,有時引導孩子們畫連環畫,多樣變換的畫圖形,激發著學生持續閱讀的興趣,也提升了他們閱讀理解的能力。
課外閱讀的目的是聯系生活,對接自己,使知識、智慧與思想一同成長。我常常對孩子們說:“書猶鏡也,善讀之可以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紅巖》這本書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尤為鮮明,學生必須學會在閱讀中品析、鑒賞、評價、思考,才會使英雄的形象真正印刻于心中,內化為行動。因此,在指導學生閱讀這本書時,我常會引發學生思辨,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去想,對接生活去寫。
比如:
成崗看到妹妹成瑤回家時帶來《挺進報》,嚴厲指責她:“這不是勇敢,而是冒險。”請結合前三章內容和當時背景,談談你的觀點。
當許云峰考察書店時,卻敏銳地感覺到危險,讓陳松林撤離,放棄此聯絡站,并嚴厲批評了甫志高,甫志高卻認為這是許云峰心懷妒忌。聯系本章內容,請談談你的觀點。
看到江姐身受酷刑,同志們紛紛送來慰問信及詩篇。假如此時,你也是獄中一員,你也要給江姐送去一封慰問信或詩篇,你會寫些什么?
這樣的思辨性問題深深敲擊著學生的心靈,他們在思考、辯論、分析、寫作中感受到這些共產黨員的堅強意志、忠誠的革命信念。大家從書中人物身上反觀自我,反思成長,真切感受到革命先烈崇高的信仰、堅定的意志以及大無畏的犧牲精神。而這些形式多樣、充滿挑戰的開放性、思考性或者批判性的寫作題目,則真正達到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對《紅巖》這本經典名著導讀的終極意義,即對學生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引領。
這樣的導讀,既促使學生逐步養成了不動筆墨不讀書的閱讀習慣,促進其主動思考,還給學生提供了寫作空間,激發著學生閱讀、思考、寫作的激情與靈感,他們的思維能力、寫作水平與人生境界都在逐步提高,同時促使學生在閱讀時學會對照書中人物進行反思,真正促進了孩子們的精神成長。
在設計閱讀筆記時,我引發學生質疑、猜想、驗證,以此引發學生繼續閱讀的欲望與激情。從學生每次對問題的提出以及對后邊情節的猜測,我們都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們閱讀時思考的痕跡和他們渴望持續閱讀的熱情。
在閱讀《紅巖》整本書的過程中,有些孩子存在著讀到一半就不愿意繼續讀完的現象,尤其是當讀到第十五章左右時,部分學生出現了懈怠情緒。所以,我便引入多樣的閱讀活動來推動學生持續閱讀的激情:利用“荔枝FM”新興技術上傳朗讀錄音,大家互聽互評促進;讓電影走進閱讀,引導學生將《在烈火中永生》的電影與書本內容對照,進行比較、分析、鑒賞;將書中內容編排成課本劇演出;清明節進行網上祭奠英烈、給《紅巖》寫目錄、組織《紅巖》詩歌朗誦會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編排的《紅巖》課本劇——《我的“自白”書》和《紅梅贊》,在清明節向全校同學進行了匯報演出,產生了極大影響。
舞臺上,孩子們通過惟妙惟肖的表演、聲情并茂的朗誦以及優美自如的舞蹈,再現了陳然、江姐等一批共產黨員在解放戰爭走向全國勝利的黎明前,不屈不撓地和敵人進行斗爭的情景。
舞臺下,全場靜默,孩子們鴉雀無聲間蘊藏著驚嘆與悲憤,大家都用心感受著這段歷史,同時也真切感受到了革命先烈崇高的信仰、堅定的意志以及大無畏的犧牲精神。
孩子們從最開始的背臺詞,到最后站在舞臺上淋漓盡致地詮釋自己對人物的理解,無疑是課外閱讀的一種有效延伸。可以說,表演加深了他們對《紅巖》相關內容的理解,升華了他們對革命先烈的情感,激發了他們對祖國的熱愛,也使他們明白了生活在今天更要珍惜幸福生活,刻苦學習本領。
這樣豐富的閱讀活動、多樣的閱讀形式,既活躍了學生的校園生活,又加深了學生對所讀書本的印象,更重要的是鍛煉了孩子語言表達的能力、理解文本的能力和合作溝通的能力,有效激發了學生讀書的興趣。
另外,我和美術、音樂、信息老師一起研究,將不同學科的元素融合于《紅巖》閱讀中,以此促進學生的課外閱讀。信息課上,我們網上祭奠“紅巖”英雄;美術課上,我們設計“紅巖”人物書簽;音樂課上,我們學唱《紅梅贊》等革命歌曲。這樣的學科融合,使得我們的課外閱讀變得更加立體、更為豐滿,也更深入學生的內心。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革命傳統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識灌輸,又加強情感培育,使紅色基因滲進血液,浸入心扉,引導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孩子們在我的帶領下經歷了《紅巖》經典共讀之旅,知識、智慧與思想都在不斷成長。這次共讀活動,有效激發了同學們緬懷先烈事跡、繼承革命精神,珍惜幸福生活和刻苦學習本領的愿望,也充分提升了學生的各項綜合能力。今后,我還將繼續引導孩子們以多種方式閱讀紅色經典,感受革命情懷,傳承紅色基因,樹立遠大理想,汲取奮發力量,開創美好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