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留守兒童 助力健康成長
作者:漢中市西鄉縣教學研究室 程艷菊
發布時間:2018-09-04 10:14:1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留守兒童”是學校教育中一個需要特別關注的群體,其學習成績更是廣大學校教師的一塊“心病”。在進行課題“小學留守兒童學困生數學學習興趣培養實踐研究”時,我們對西鄉縣城區四所小學留守兒童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興趣、學習成績等方面進行了問卷調查。反饋發現:80%的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處于班級下游水平,學習興趣不濃,學習行為習慣不好,不愿意主動完成作業,20%的留守兒童對學習喪失信心,不喜歡學習。
一、問題成因
通過調研分析,我們認為造成留守兒童學習行為習慣差、學習興趣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家庭方面
(1)缺乏對孩子的正確引導和教育
部分留守兒童由祖輩或親友監護,親友們有的忙于做生意,無暇顧及孩子,有的熱衷于打牌聊天,喝酒交友,談一些社會上負面信息,外出打工父母寄一些生活費回家,只能是滿足孩子物質生活的需要,與孩子聯系很少,缺乏對孩子的正確教育,孩子所處的社會小環境讓孩子認為學習無用。
(2)教育方法簡單粗暴
一部分留守兒童的父母離異或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留在家的父親或母親受到生活壓力及外在的影響,加之文化程度不高,不善于學習,看到自家孩子成績不如其他孩子,要么對孩子打、罵、吼,教育方法簡單粗暴,要么將孩子直接交給無資質的托管機構。他們對兒童的行為品德、心理健康等方面內容知之甚少,缺少與孩子的心理溝通交流,教導無方,種種原因導致孩子對學習失去興趣。
(3)監管不力,讓孩子學習放任自流
部分留守兒童由爺爺奶奶監管,祖輩對隔代孩子都比較溺愛,放松對孩子的教育,爺爺奶奶很多都是半文盲,孩子學習遇到困難時很無助,一些需要家長共同參與的實踐活動徹底落空,學習任務不能有效完成。
2.教師方面
(1)對留守兒童關注度不夠,缺乏必要的愛心和耐心
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們一般都很關注學困生這個群體,而留守兒童學習興趣的培養更應該是我們提高學困生學習興趣的重中之重。然而留守兒童與其他同學比起來,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年齡又小,缺少愛,更需要感受到愛和溫暖,但是在現實中,教師由于每天特別繁忙,加之還有家庭需要照顧,精力有限,對待留守兒童在學習上存在的問題耐心不夠,讓孩子感受不到學科老師的愛,孩子激不起學習興趣。
(2)教學方法不夠靈活
一部分教師沒有認真研讀教材和課標,不能領會教材編寫意圖,不善于向他人學習,教學理念落后,教學方法呆板,課堂教學技能有待提高,滿堂灌現象依然存在,孩子學習被動,沒有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3)對留守兒童教育不夠細微
留守孩子一般都比較敏感脆弱。學校里有時發生一件微小的事情對留守兒童有很大的觸動,教師沒有很好地從小事中把握教育的契機,讓他們隨大流,久而久之,孩子覺得自己學不好知識,喪失了學習知識的信心。
3.學生方面
(1)學習目標不明確
大多數留守兒童中的學困生學習目標不明確。上課不聽講,甚至違反紀律,不能堅持學習,平時貪玩,不會調整心態,缺乏進取心,不能辨別是非,自控能力差,經不起誘惑。
(2)沒有學會科學的學習方法
留守兒童中的學困生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往往是課上聽課散漫,課后作業敷衍,依賴老師,依賴同學,把學習的事情寄托在老師和同學的身上,遇到問題不愿意動腦筋去解決,久而久之思維未能得以啟迪,分析綜合的能力較差。
(3)心態不陽光、性格不樂觀
一部分留守兒童認為自己父母不在身邊,總覺得自己低人一等,沒有積極樂觀的學習心態。課堂上的合作學習從來不參與,也不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學習上遇到困難和煩惱從不主動尋求老師和同學的幫助,長此以往,留守兒童的學習是越來越差,學習興趣就逐漸喪失了。
二、解決問題的對策
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不但關系到教學成績,更關系到留守兒童自身成長及家庭幸福。作為教師要從內心重視和關注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問題出現之前未雨綢繆,不斷創新教育方式方法,與家長、臨時監護人、學生建立暢通的溝通渠道,及時交流信息,重視留守兒童特定的心理特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引導,與任課教師之間及時交流學生信息及自身教育心得,形成合力共同提高。
1.加強學習,用課標精神、兒童心理學教育理論武裝教師頭腦。提高留守兒童學習興趣,教師首先要了解留守兒童的心理情感,知道學生喜歡怎樣的學習活動。課標為教師如何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提供了依據,只有尊重兒童心理認知規律,重視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才能有效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探究欲望。
2.設計符合留守兒童個體實際的課堂學習體驗系列活動。根據教學內容,有目的設計系列體驗活動,讓留守兒童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有較高的參與度,給予他們鍛煉和表現的機會,體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習的熱情。適時關注留守兒童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了解留守兒童的學習興趣。
3.根據班級現狀,對留守兒童個例進行談心、家訪、輔導。一般來說,留守兒童由于父母長期缺位,家庭功能嚴重弱化,他們享受不到正常家庭帶給孩子的溫暖,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他們對老師和同伴的依賴。他們要獨自面對各種問題,當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時,會產生極度的孤獨感。針對不同留守孩子身上出現的問題,及時對孩子家訪,談心,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進行個別學習輔導,提供生活幫助,讓孩子感受到班級的溫暖和老師的愛。
4.采取家庭、學校、社會三結合的方式對留守兒童“合力”教育。學校、家長、社會機構三力合一,讓社區為留守兒童學習活動提供實踐場所。用微課、參加社團興趣活動等創造更有利于留守兒童學習發展的教育生態,最優化地培養每個孩子的學習興趣,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