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學校必須有個好的理念文化
作者:西安經開第一小學 李 濤
發布時間:2018-09-04 10:02:3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前一段時間,在學校讀書節活動中,一位教育同仁來到經開一小,看到玻璃窗前幾個關于學校理念文化的核心詞,很感興趣,希望我詮釋一下。我當時這樣回答:“知恩懂禮”是每一個人立足社會的基本遵循,“樂學善思”是基于學生學習狀態的定位,“合作創新”是面向學生未來發展的定位。隨后,我對上述提問又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思考,形成了這篇教育隨筆,愿和大家分享。
一、知恩懂禮——道德人格居首位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非常關注學生思想品質的形成。知恩懂禮是我對人生的最基本理解,知恩于這個世界所給予我的一切,不僅是自己的父母,曾教給我們知識與智慧的老師,還有一起成長的伙伴與朋友,甚至日出日落,花草蟲魚。感恩,是生命的主題,所以我們應以禮相待,修煉自己,完善自我,成為同世界萬事萬物一起和諧共生的命運共同體。作為常務副校長,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把自己對生命的理解進行傳遞,不僅傳遞給學生,也傳遞給家庭。因此,我們非常注重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除了國家課程外,還把“知恩懂禮”納入學校的教育教學體系,并逐步落實。我們知道,一個能持續發展幾千年的文明國度,一定有她的精神內核。我們把傳統節日、古詩、成語、名句都納入校本課程,只為讓學生得到圣賢思想的浸潤。孟郊的“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白居易的“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易經》中的“君子以厚德載物”等,這些詩句不僅承載著中華文化最美的語言,還在表達中國人最特質的思想:真誠、感恩、包容。只有自覺傳承并不斷發揚這些優秀的文化,才能成就學生的未來。
二、樂學善思——知行合一多智慧
一個孩子的成長需要接受學校教育,僅小學就六年時間。一年級,家長把一個活潑可愛的孩子交給我們,六年后,我們將還給家長一個怎樣的孩子?我們深感責任重大。六年,足以讓孩子形成一種習慣,習慣積淀成性格,性格最終決定孩子的命運。翻開《論語》,“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是2500年前,我們的教育先賢孔子在追求不同層次、不同境界的教育。我相信,不同的學校,不同的老師,將給學生不一樣的教育:我們可以使孩子快樂,也可以使孩子痛苦。這與校長的智慧、教師的智慧有直接關系。作為校長和教師,我們首先應該關注孩子的快樂,把知識學習與孩子喜歡的方式相結合,通過引導、閱讀、表達、探究、對比等方式,甚至引入批判性思維,讓孩子在快樂學習中擁有方法,擁有智慧。如學校從一年級開始,就把“數學講題”納入課堂,每個孩子每天都會有一次以講題的方式鍛煉思維和語言表達的創造性學習機會。再比如中高年級的對比性閱讀,不僅開拓學生視野,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認識到對比在學習和生活中的價值,從而學會鑒賞,學會審美,進而讓學生走出學校時,能很好地面對人生,面對社會!
三、合作創新——交流碰撞強能力
人是以群體的方式存在于社會的,或家庭,或工作單位,或團隊項目,或朋友相聚。群體依存,需要合作,需要相互謙讓,使每一個矛盾體變成統一體。諸子百家中墨家《墨辯》將人類的知識學習分為“聞、說、親”,即知識一是直接來自于前輩(聞),二是來自于學伴之間的辯論與自己的推理反思(說),三是通過自己親身經歷經驗獲得(親)。但我國傳統的學習方式主要為第一種,即來自前輩的知識。隨著新課程的逐步推進,很多學校已經在關注學生的實踐能力,但課堂中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思想碰撞還比較缺乏。于是我們從經開一小建校之日起,就開始推動“三分之一”的課堂教學觀,倡導教師講授知識盡量不要超過三分之一,學生交流和自主體驗學習盡量能達到三分之一,以落實新課標強調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讓每一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成為具有獨立精神的個體。其次,學校課堂教學的發展措施是推動“合作學習”。學校從一年級開始就培養同桌合作學習的能力。一年級的孩子除聆聽老師傳授的知識外,每節課都會和同桌一起閱讀、交流、講題、辨析,并從兩人學習向四人學習過渡,使每一位學生切身感受到來自同伴的知識與力量,構建學習共同體。在相互交流中生長、影響、激勵,從而形成更加積極努力的學習氛圍。
面對當今日新月異的社會,面對機器人會寫詩,會以更高超的棋藝戰勝人類等現實,我們必須反思:我們培養出的未來人能否適應社會?錢學森之問再一次提醒我們:中國最需要的是創新型人才。前一段時間的“中國芯”更在質問我們的教育,我們在培養什么樣的人,我們在用什么方式培養人。我們需要用理性的眼光審視自己的實踐,需要在理論的關照下進行有目的的探索,如學校在高年級開啟關于文學、文化、數學、科技、信息的融合性學習,建立基于問題、基于需求、基于項目的探究性學習。高年級語文從名家名篇入手,通過閱讀中國和世界的名著,讓學生從書香中感受到名人成長的氣息,領悟到名著的現實意義,從而產生大境界,磨煉頑強的意志品質;理科從學科融合開始,立足實際,關注生活,以真實的情境為研究項目,研究“真”問題。比如,哪怕是在學習面積這樣小的知識點時,讓學生和家長、同學一起研究鋪多少瓷磚的問題,或調查研究與我們息息相關的環保問題等,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感悟現實,并借助信息技術進行大數據分析,把問題和創造相結合,和同伴一起,和老師一起,和家長一起,共觀察,共交流,共激勵,共驚喜,讓思維的火花在解決真問題的過程中更具有價值和意義;把知識與能力融合,在團隊合作中解決實際問題、生活問題,讓教師和學生一起溫暖地屹立于大地,和整個世界同呼吸共命運,構建不斷發展的和諧共生的命運共同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