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中如何運用聯系教學法
作者:趙 鵬 甘肅省秦安縣魏店鎮中心小學
發布時間:2018-09-03 10:30:0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聯系教學法即用聯系的思維去處理教學中遇到的問題,用聯系的方法幫助學生去解決問題。“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有多廣,語文就有多廣。古今中外,天上地下,包羅萬象。課堂教學絕不能僅停留在課文本身上,否則會枯燥呆板,單調乏味。筆者根據這十幾年的教學體會談幾點認識:
一、聯系教學法的作用
聯系教學法能廣泛運用到教育教學中,其實用性毋庸置疑,它除了能方便教師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外還有兩個作用,我個人認為它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1.聯系教學法能發散學生思維,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很多人認為,只要監督學生去背,學生語文成績就能提高。這樣成績雖然能夠提高,但是我們今天的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乏味的背記只能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提升不了學生的語文素養。而聯系教學法的運用,能讓學生開動腦筋、發散思維,動手與動腦相結合,增強了語文課學習的趣味,又能提升個人語文綜合素養。
2.聯系教學法能建構學生知識系統,助力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
通過理解與把握好知識間的聯系,學生能夠把知識相互聯系、相互區別、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建構出一張寬大的知識網。在這張知識網形成的同時,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不再那么局限、狹隘、幼稚,學生能夠多方面、多層面去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這也達到了教育的最終目的——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二、聯系教學法的運用策略
1.講課中滲透與課文有關的知識。
與課文有關的知識聯系即與本課有關的詩文、人物和事跡等。講述課文時聯系相關知識,可使知識“串聯”,拓展課堂平臺,開闊學生視野,加深印象,提高辨別水平。
如果要了解一位作家的作品風格、藝術特點,我們需要聯系作家的身世、生活的時代背景等。如李白的詩歌總是豪邁奔放的,是因為李白生活的時代是盛唐時期,加之李白年幼時家庭條件較優越,活脫脫一個“官二代”,有資本、有時間遍覽祖國名山大川,造就了他開朗的性格、寬廣的視野及豪邁浪漫的詩風;而杜甫則與之截然不同,雖然生活時代相距不是太遠,但杜甫自幼家境貧寒,出道不久便逢安史之亂,原本窘迫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如此種種,只能面對“現實”,走親民路線,用詩歌來反映安史之亂下的民生疾苦。
這種聯系,小到字、詞、句、修辭、作者,大到一個單元、一本書甚至各門學科。知識之間互相滲透、互相促進。早已“文史不分家”了,如果僅停留于這一課知識而忘了相關知識的銜接,那么學到的知識只會讓人覺得機械、死板,且容易淡忘。而只有廣泛聯系、延伸拓展,才能讓教學內容情趣盎然,既有利于教學任務的完成,也可激發學生求知的濃厚欲望,又會讓他們從比較中體會到文學獨特的魅力,從而培養他們的鑒別能力。
2.語文要學以致用。
每課都有一定美的藝術特色,如構思奇特、想象豐富、語言質樸、用詞準確、詳略得當、首尾呼應、巧用修辭等。為何要歸納這些特色呢?一個字:用。可有的老師卻只單純講特點,很少強調要學以致用。這使得學生只繞進“死讀書、讀死書”的死胡同,寫作時仍不知所云,無病呻吟。
語文肩負更重要的任務是育人。每篇課文除了知識,更滲透著高尚的道德修養。教師若時常能將課文的“靈魂”(主題)與學生實際相聯系,并“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和學生一同體悟生命、陶冶性情、滋養心靈、那么學生定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人格更完善。即使從課堂里走出來也不會忘記課堂上的“精神營養”。語文課堂要成為德育的增效劑,使做人成為語文教育的靈魂。德育滲透要適合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也能預防學生逆反心理的產生。這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最好方式。
聯系教學法的運用,增強了語文課學習的趣味,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和社會接觸面,還能收到“得法于課內,增益于課外”的教學效果,何樂而不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