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學生合理開展科學實驗的一些想法
作者:唐 玲 江蘇省南通市實驗小學
發布時間:2018-09-03 11:09:1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科學課程的學習要以實驗探究為核心,蘇教版小學科學教材中每節內容都安排大量的實驗探究活動,小學生在剛剛接觸科學實驗時,往往不知道如何觀察實驗,不知道如何探究實驗,導致學生分組實驗效率低下。教師在剛開始進行實驗教學時就有必要對如何進行實驗給予學生正確的指導。在教學中,我從以下方面對學生的分組實驗進行指導。
一、通讀整本教材,整合教材實驗
教材中的實驗活動數量比較多,有些實驗若是按照教材的編排來進行探究,在課堂上很難完成任務。這時候就需要我們教師依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觀念,合理調整教材內容,使學生順利完成實驗探究活動。
在“果實與種子”這課中,教材安排了“觀察種子的內部構造”和“探究種子萌發的必要條件”兩個實驗活動。我在教學時將這兩個活動進行了調整,先引導孩子們思考,影響種子發芽的因素有哪些,再帶領他們設計實驗探究種子萌發的條件是什么。實驗設計好后,將此作為回家后的實驗探究活動,將實驗活動延伸到課堂外。等到第二課時,再請他們將自己的實驗成品(幾顆沒有發芽的種子和幾顆已經發芽的種子)帶到學校,此時再由學生通過交流討論得出種子萌發的條件是適量的水、充足的空氣、適宜的溫度。接下來的活動是直接將在探究實驗中已經成功發芽的種子進行解剖,觀察種子的內部結構。這時候由于種子已經發芽,觀察起來更清楚,即使不用放大鏡,學生也能夠很容易找到種子的胚根、胚芽、胚軸。
合理調整實驗,用學生熟悉的事物進行科學實驗活動,讓學生明白科學無處不在,從而關注生活,關注身邊的科學。讓探究成為生活的一種習慣,在實踐中逐步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二、明確實驗目的,記錄觀察結果
由于小學生年齡小,他們的注意力不能保持很長時間。實驗中,他們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容易忘記了實驗的目的,或者只觀察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在“我們來養蠶”這課中,在讓他們觀察蟻蠶之前,教師明確了實驗的四個要求:1.仔細觀察蟻蠶的顏色。2.觀察蟻蠶的外形特點以及它們體長多少,體寬多少。3.將觀察到的蟻蠶畫在記錄本上。4.觀察過程中不能傷害蟻蠶。將四個要求提出之后,學生會帶著任務去觀察,在實驗時不會因為一時的興致而忘記實驗目的。實驗中他們會認真對照要求用放大鏡去觀察蟻蠶的頭部和身體,拿著小尺去測量蠶的長和寬,并認真記錄下來。讓學生寫觀察記錄,可以使學生學會正確使用文字、符號,把觀察到的現象及時準確地表述出來,觀察記錄可以是表格,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圖畫。這些記錄方式記錄了學生實驗過程的真實情況,學生可以養成勤觀察、多思考、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及時記錄觀察結果可以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實驗中,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通過親自參與、體驗和感悟,培養了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養成了嚴謹求學的科學態度。
三、分析實驗現象,及時總結實驗
小學生的年齡特征以及他們的知識儲備決定了他們觀察事物的局限性,要想拓展他們的思維,就需要引導他們分析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果。
在教學“空氣中有什么”這節課時,學生已經了解了空氣的物理性質,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空氣的組成,并為學生下一課理解空氣是生命之源和認識空氣污染,提供必要的知識基礎。教學中進行三支蠟燭的燃燒競賽,實驗完成后,通過提問“為什么小杯子里的蠟燭先熄滅,大杯子里的后熄滅”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現象,得到“空氣少,燃燒時間短;空氣多,燃燒時間長;空氣支持燃燒”這一結論。再問:杯中蠟燭熄滅是什么原因呢?無論學生回答杯中沒有或有空氣,都是他們根據蠟燭熄滅這一現象的推測。這種推測是建立在學生思考分析實驗現象的基礎上。此時繼續進行實驗:①把粘有蠟燭的玻璃片放在盛有水的水槽中 (水不能太多,能淹沒蠟燭底部即可) 。②不點燃蠟燭,用去底塑料瓶把蠟燭扣上,立即擰緊瓶蓋觀察水是否能進入瓶中。③點燃蠟燭,用去底塑料瓶把蠟燭扣上,立即擰緊瓶蓋觀察水是否能進入瓶中。學生觀察到不點燃蠟燭,水不能進入瓶中,若點燃蠟燭,最后蠟燭熄滅,水進入到瓶子里。接著通過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問題1:為什么水會進入瓶子?問題2:為什么水沒有全部進入瓶子?問題3:蠟燭熄滅是因為空氣都沒了嗎?蠟燭熄滅若不是因為空氣都沒了,那是為什么呢?通過多個問題的設置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現象,使他們不僅僅學會做實驗,更要會思考和分析實驗現象。
指導學生合理進行科學實驗的方法很多,在實際教學工作中,需要教師不斷探索,不斷發現新的、更有效的方法,培養學生實驗探究的積極性,增強學生開展科學實驗的主動意識,真正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