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數學作業像玩變形金剛一樣有趣——小學高年段數學作業設計的探討
作者:李偉芬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桂城外國語學校 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
發布時間:2018-09-03 10:57:5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在當前課堂教學改革中,核心素養的培養成為重點。數學學科的核心素養,要通過學科教學來實現,如果說課堂教學是主戰場,那么課堂外的作業就是后方戰線。作業是學生獲取、鞏固、應用知識的一種手段,是課堂學習的延伸,把知識的落實與技能有機結合,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也看到老師很注重作業的布置,常常擔心作業量夠不夠,學生掌握好了沒有。但是事與愿違,目前在作業布置與完成方面存在著以下問題:1.作業形式單一,不是計算題就是應用題,學生反映:數學作業經常就是算算算,沒啥新意。2.評價形式單一,老師以批改為主,就是打個A、B、C,缺乏激勵性語言和針對性的評價。3.作業量不合理,要么過多,要么過少。4.作業統一布置,不注重分層設計,導致優生覺得重復訓練不想做,待進生覺得擔子重也不想做。5.老師對作業的評價以等級評分居多,學生已經很習慣了,拿回作業本連分數都不看就放回書包,別提錯誤要訂正了。
結果老師埋怨學生不認真對待作業,而學生不喜歡做作業,如何解決這一矛盾呢?數學大師陳省身提出“數學好玩”,我對此的理解是不但數學課好玩,數學 作業也要好玩,這樣才是真正的數學好玩。如果老師用心設計作業,讓作業像玩變形金剛一樣有趣,學生覺得好玩,還會討厭做作業嗎?愛屋及烏,喜歡做數學作業的孩子會對數學越來越感興趣的,這樣就實現了教學上的“雙贏”。下面結合本人平時的教學實踐,談談一些做法。
一、改變形式——趣在新穎
為了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作業的設計應從學生已有的學習基礎和生活經驗出發,遵循學生的學習心理規律,結合數學學科的特點。為了避免那種機械重復簡單枯燥的數學作業,我們不妨把作業的形式稍稍進行改變。
1.“說”作業。
一線的老師都清楚,會做題的學生不一定會講題,但是會講題的學生一定會解決問題。所以有時我們可以把一些課后的習題從做題改為說題,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讓學生感覺作業有趣。現在微信等通信工具發達,我們還可以讓孩子把作業說出來,用微信發給老師,老師可以隨時檢查作業并及時反饋。老師可以在第二天的數學課前2~3分鐘,隨機抽2~3個學生的作業錄音當堂播放并給予評價激勵,對學生來說這樣的作業新穎有趣,自然樂于接受。
我在平時教學中進行一些常規性題目的說題訓練,然后到期末復習時,為了減少重復機械的書面作業,就布置學生進行說題的作業并進行小組比賽。經過實踐,發現學生喜歡這樣的作業,而且積極訓練,效果良好。
2.“畫”作業。
現在的孩子大多都喜歡動漫,經常喜歡畫一些四格漫畫。畫畫是人類表情達意的一種形式,而且從教學實踐中我們也發現,作圖法是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有效策略。因此我們老師可以投其所好,把數學作業變成讓學生畫圖,用孩子喜歡的形式做作業。例如:每個單元的整理與復習,我都會讓學生通過思維導圖進行知識的梳理。
3.“演”作業。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的天性善于表現自己,特別希望自己能得到同伴的欣賞和肯定。為此,針對一些學習內容,我會專門設計一些讓孩子表演的數學作業。
例如:六年級學生學習《圓錐的體積》的時候,課堂上雖然有探究活動,但是只有短短的活動時間,對孩子們來說意猶未盡。我會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自制學具,再次用實驗證明等底等高的圓錐與圓柱的體積關系,并把實驗的過程拍成視頻發到班級郵箱分享給同學,可以獨立完成,也可以小組合作。這樣的作業,學生自制學具——目的是復習圓柱與圓錐的基本特性;重溫圓錐體積的公式推導——目的是加深理解公式的生成;拍成視頻分享——目的是證明完成作業,并讓同伴進行評價。孩子們有機會動手操作,又覺得好玩,自然樂此不彼。我從孩子們發上去的視頻中精選了一部分在班里播放,那些被選中的孩子臉上洋溢著驕傲的笑容。
二、改變內容——趣在好玩
中國學生的數學能力在全世界是數一數二的,但不足的是中國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弱。我在教學實踐中也時常思考這個問題,并研讀當前流行的試題,一些國際上的數學測試題很靈活,經常是把相近的學科知識整合在一起。而當前我們小學階段的作業設計大多是關注了計算的訓練,就算有大量解決問題的題目,也只為解決問題而做題,缺少了知識間的縱向與橫向的聯系,導致學生真的遇到了生活問題時,束手無策。所以,在高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數學知識基礎和數學技能、經驗的時候,就有必要多設計一些綜合實踐性的作業了。
1.操作作業。
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兒童的思維從動作開始。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得不到發展。”因此老師要多創設動手的機會給學生,特別是在作業設計上可以多花一些心思。
例如:五年級有“排水法”求不規則圖形的體積這個學習內容,我布置學生課后用合適的工具測量一個不規則物體的體積。還要求把動手操作的過程拍成視頻發到我的郵箱,這樣的作業就比單獨用筆做一道對應的習題有趣多了,而且在操作中也加深了學生對“排水法”的認識和理解,訓練了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
2.調查作業。
結合學習內容,讓學生進行相關的調查,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數據分析能力。這也是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一項重要內容。“節約用水”這個內容是五年級的一項綜合實踐活動,我安排了學生分小組進行調查。學生從一開始的不知所措,到組內討論,然后有序測量,到最后匯總數據,寫全校的節水倡議書。這個過程學生的各項能力得到了全面發展。
3.研究作業。
這個作業我也是參考了國外的小學生作業的做法而設計的。研究作業就是把相近的一些知識進行整合,然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經驗進行探究。在完成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動用了數學知識,還需要語文、地理等其他學科的知識。一般這些作業我會放到周末,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與空間去完成,可以單獨完成,也可以與同學自由組合完成。學生在不斷的研究過程中,不僅能深入理解數學和其他學科的知識,體驗數學的樂趣,而且自主構建知識網絡,提升數學活動經驗。
這是在學完五年級《打電話》后我布置的一項研究作業:
比如,一份工作,假如兩種薪資報酬,如下:
A:一個月給你30萬元,每天給你1萬元,30天發完。
B:按天發放,第一天給你1分錢,然后,后一天是前一天的2倍,30天發完。
如果是你,是選擇A,還是選擇B?
這道題的設計意圖是:
1.復習有關成倍增長法的知識。
2.學生學會分析比較數據。
3.學生結合自己的實踐,思考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以及現象。這已經屬于社會學的范疇了。
這道題引起孩子們極大的興趣,他們積極計算,然后饒有興致地和同伴討論該如何選擇。從他們稚嫩的語句中,不難看出孩子們已經可以通過計算、數據的分析,對社會現象有著自己獨特的看法。像這種實踐類的作業,真正體現了數學的實用性,學生也從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提升數學素養。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從形成知識的順序和方式看,至少有三層階梯:第一層是行為把握,這是依靠用手足去把握對象;第二層是圖像把握,這是以印象的方式去把握對象;第三層是符號把握,這是以語言形式或數量形式去把握對象的高級階段。”改變作業的內容,讓學生從操作、調查等方式進行數學學習,真正達到對知識的內在把握。
三、改變選擇權——趣在自主
仿佛是約定俗成的一樣,作業就應該是老師布置的,學生只能被動接受。那能不能學生自己選擇做什么作業,或者自己布置作業呢?我嘗試了在五、六年級的教學中采用這種形式,發現效果還不錯。但是這樣的作業老師要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采用。
1.“彈性”作業。
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必然會導致學生之間數學知識和能力的差異存在。因此老師在數學作業的設計上就要考慮如何分層設計,不能簡單粗暴“一刀切”,讓不同的人在數學學習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例如:針對一些常規性的作業,我會這樣安排:對于接受能力強的學生可以減少基礎性的作業,增加拓展思維的題目;對于那些在知識理解上比較慢的學生,可以只完成基礎性的作業甚至減少題量。這樣的安排會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到學習的成就感,也讓學有余力的學生得到更多的發展。
2.“自創”作業。
高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學習基礎,很希望把自己所學的展示出來,得到大家的肯定。所以老師可以順勢而為,給孩子們一個機會。
例如:單元復習后總會有對應的練習,那么我們可以改變以往的做法,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根據單元的知識點出一份他們心目中的測驗卷,然后組際交換完成并批改。因為是自己出題目,所以學生會絞盡腦汁地思考,在批改同學的測驗卷時,也會認真審閱,這個過程中,孩子的綜合能力和評價能力自然會大大提升。這種作業適宜在六年級進行總復習的時候使用,既能讓學生鞏固知識、夯實基礎,又能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的網絡,為升學做好銜接。
四、改變評價——趣在獨特
數學作業的評價是老師實施數學學習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也要關注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也要關注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長期以來,批改作業、評定成績幾乎由老師包辦,呈現的評價方式就是等級評分制,導致很多學生經常拿到批改后的本子看也不看就放回書包,對與錯和自己毫不相干,更別提反思與訂正了。評價作業時,只有我們老師從促進學生的發展出發,才能讓學生的素養真正得到提高。所以在評價方面,我們老師可以做以下的嘗試。
1.評價主體多元化。
在作業的評價中,除了常規的老師評價之外,還可以充分調動家長、學生參與作業評價的積極性,采取家長評、學生評、小組評、教師評等多種評價方式,有機結合,發揮評價的導向、調控、激勵等功能,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健康發展。從實踐中我發現學生比較喜歡的評價方式是學生互評和小組互評,所以對于一些常規的計算性練習我就放手給學生、小組進行評價,還有講題作業的評價就由小組交叉檢查和進行評價,這樣把評價的主體從單一變成多元,學生從參與評價的過程中也感受到老師的肯定,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2.評價內容多樣化。
在作業的評價中,我們要尊重每一位學生,尊重他們的學習成果。所以在評價的過程中,除了常用的等級評價外,我們可以增加一些評價的內容,豐富評價的元素,使學生感受到做作業的樂趣。
例如:在常規的數學作業中,老師可以增加評價書寫這一項,或者讓能一題多解的學生評價思維小超人等項目,不要讓學生看到作業評價只剩下單調生硬的A、B、C。如果老師在評價作業的時候寫上一些激勵性的、幽默的語言,師生間的交流將會更加順暢,那時學生就會期待每天發下來的作業本上老師會有什么話要對我講。這樣,學生還會討厭做作業嗎?
對“說”作業、“演”作業等特別的作業,我設置了最佳演繹獎、最佳說題員等項目讓學生進行互評,配合上一些激勵的手段,讓他們覺得做數學作業也能像玩變形金剛一樣有趣。
數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有思想有創新能力的人,而不是培養做作業的“機器”,所以我們的老師責任重大。在設計作業時我們老師多些心思,少些形式,多一點實質,設計出真正適宜學生的有效作業,使其發揮最大作用,就能讓學生愛上做作業,愛上數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