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堂語言要注重藝術性,只有真正懂得如何使用語言藝術的小學語文教師,才能在課堂上引領學生進入語文世界,用真誠、謙遜、智慧的語言去不斷感化學生,從而活躍課堂氛圍,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增強小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用真誠的語言表達

真誠的語言關鍵在于不能脫離學生的實際,一旦脫離則會導致語言不夠真實,在課堂上教師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用真誠的語言表達,這樣才能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真情實意,從而在思想、情感上產生共鳴。例如:教學《春筍》這篇課文時,在課堂導入環節,筆者用非常歡快的語氣向學生提問:“春天來了,你們有什么樣的感受呢?在你們眼里春天是什么樣的景象呢?”此時此刻學生的注意力瞬間就被這個問題吸引過來,爭先恐后地說道:“春天來了,天氣變暖了!”“春天來了,我家門口的大樹發芽了!”“春天來了,地上的小草綠油油的!”……面對學生們的積極回答,筆者不斷地稱贊學生們非常用心,觀察得很仔細,隨后講道:“春天來了,樹呀、花呀、草呀、動物呀,它們都悄悄地醒過來了,我們今天要講的是春筍,它也想參加春天的聚會,但是它在又黑又冷的泥土里睡了整整一個冬天,現在還被泥土、石塊壓著呢,你們幫它想一想辦法呀!”基于小學生的認知特點,筆者認為教師的語言需要盡量口語化,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對春天的喜愛之情,這樣能夠讓小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為后續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用謙遜的語言表達

謙遜的語言,能夠在小學生幼小純潔的心靈種下“善”的種子,還能夠從教師的言談舉止中學會與人交流,能夠幫助學生健康成長。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語言始終是貫穿全程的,無論是提出問題,還是評價學生都盡量做到謙遜。在這樣的語言環境中,小學生會親身感受到被關注的感覺,會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例如:在教學《母親的恩情》這篇課文時,筆者問學生:“課文中哪些地方讓你很感動?”讓學生有針對性地初讀課文,在講“孟郊使勁地點了點頭”這句話時,筆者語言上更加注重善和美,引導學生進行三個層次的回答(第一,點頭就是回答;第二,不敢回答,怕自己的眼淚落下來;第三,還是不敢回答,怕說出的話讓媽媽更加傷心。)對愛的感悟往往在于平時的感恩教育,通過語言的引導,讓學生學會留心觀察身邊的人、學會感恩。

三、用智慧的語言表達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語言一定要注重藝術性,這樣才能充分體現課文內容的“真、善、美”。教師需要通過語言藝術創設課堂教學情境,引領學生感受豐富多彩的語文世界,有助于培養他們的高尚品質。例如:在教學《月亮灣》這篇課文時,筆者通過朗讀將課文的意蘊美充分體現出來,引領學生走進課文,親身感受一下《月亮灣》所描寫的家鄉美。之后教師再鼓勵學生自己朗讀,在課文中尋找一下自己的影子。同時,在課堂上為學生留夠充足的時間,讓他們能夠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語言藝術則顯得非常重要,能夠拉近學生與課文之間的距離,“小朋友們,你們朗讀課文時,想象一下你就是主人公,你眼中所看見的就是作者所描寫的,這樣你最喜歡課文中的哪一個詞語或者哪一段話呢?或者描述一下你喜歡課文中哪些景物,并說出理由”。通過語言藝術能夠展現智慧之美,學生在教師提出問題后能夠很快融入到探索課文的情境之中,從而讀懂課文,獲得感悟。

總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語言藝術與小學語文教師的綜合素養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應該倡導廣大小學語文教師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思想境界以及專業素養,從而增強語言的感染力,帶領學生走進豐富多彩的語文世界,達到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