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生命成長的印痕在閱讀中更清晰——有感于“語文主題學習”能更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語言感悟能力
作者:張曼亭 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qū)教研室
發(fā)布時間:2018-09-03 16:35:4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施久銘(《人民教育》編輯)在《回到常識》里說道:“語文教學改革的出路在于:回到常識?;氐匠WR,首先是回到學習的常識。因為走得太遠,我們經(jīng)常忘記了到底是誰在學習?!Z文主題學習’實驗者重申,語文學習的主要內(nèi)容是學生自主地進行大量閱讀,為語文能力和素養(yǎng)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保ā度嗣窠逃?012.15-16“語文主題學習”專輯)這與葉圣陶老先生所說“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領(lǐng)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彌深,乃為善教者也”相契合。而新課標也要求我們:“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币虼?,領(lǐng)悟之源廣開,在于學生自主地進行大量閱讀,充分讀,在讀中有所感悟,為語文能力和素養(yǎng)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在閱讀中把言外之意留給學生,讓他們在揣摩中悟其要旨
“語文主題學習”課堂上由于呈現(xiàn)的文本信息既多樣又存在著某種關(guān)聯(lián),對學生的閱讀理解與情感體驗是有相當裨益的。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在課內(nèi)外大量閱讀中讓孩子們悟情悟道,體會文字中所包含的言下之意,意外之旨。如果教師大包大攬,把問題說透講盡,把意思拔高架空,也未必就能使學生全部理解,融會貫通。而“語文主題學習”正是創(chuàng)造了一個有利于理解問題的氛圍,把要理解的問題點得含而不露,讓學生發(fā)揮自身的思維優(yōu)勢,使其境界打開,由顯及隱,由隱及顯,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這種同主題多文本閱讀的優(yōu)勢就在于,通過具有關(guān)聯(lián)的同一主題材料的不斷呈現(xiàn),得以不斷對其激活、相似匹配,從而充分調(diào)動起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獲得高效率。
紀永梅(山東省諸城市實驗小學老師)執(zhí)教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18課《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時,圍繞本單元“初識魯迅”的主題,學習完直奔主題,隨即設計引導學習交流19課《一面》:你看到一個怎樣的魯迅?是從哪些語句中感受到的?——只用這一個問題引領(lǐng)學習,了解魯迅、學習作者濃墨重彩,細致入微的刻畫方法。為了豐盈與深化這一主題,延伸學生的學習觸角,增加積累,提升語言感悟能力,鏈接叢書中《我的父親魯迅》、《回憶魯迅先生》、《社戲》等相關(guān)文章走進魯迅、認識魯迅。觸摸到教材之外的一個同大家一起呼吸的魯迅,而絕不是永遠“孤獨、戰(zhàn)斗”的魯迅。
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在《親人》的教學中,圍繞“親人”的話題,以魏巍的《再見了,親人》(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為主講,鏈接同一作者作品《我的老師》(魏巍散文),補充一組相關(guān)語文材料,從不同側(cè)面感悟“親人”的含義。從抗洪戰(zhàn)士到“非典”的白衣天使,體會親人之愛跨越國界,跨越時空。拋棄條分縷析式的過于精細的課文處理,抓住文本主題、單元主題,從整體出發(fā)充分閱讀,通過誦讀、復述內(nèi)化課文語言,想象、描述填補文本空白。在指導學生充分朗讀 “大娘,停住您送別的腳步吧……您說,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怎么忘懷?”從文字中感悟“求——請求——懇求——哀求——無奈下的命令”,學生的領(lǐng)會逐步深入,情感漸趨投入,“心入于境,情會于物”。構(gòu)建了一個關(guān)于“親人”的交互信息網(wǎng),“意高而文深”。深刻的主題把握為閱讀感悟奠定了較高的起點。鏈接材料的延伸,造成了一種思維趨向指歸,使孩子們在同一思維態(tài)勢中逐步領(lǐng)會文意,提高了語言感悟能力,詮釋了“為生命奠基”的意義所在。
二、在閱讀中于似無疑處起疑,讓學生在自讀討論中悟其妙處
語文閱讀教學中常有一些看似明白但未必能深解的問題,往往會阻礙學生感悟領(lǐng)會。有些問題由于司空見慣,常有熟視無睹不求甚解的茫然,好像無疑,實有不解。
比如主題“孝敬老人”單元的《花瓣飄香》(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第二單元)一課,有位老師在朗讀對話的基礎上,抓住本文的文眼“懂事”,讓學生再自讀課文,找出認為小女孩懂事的地方。在“語文主題學習”理念的倡導下,我們已經(jīng)明確課堂應該屬于學生,而不應以教師的告知代替學生自己的思想。鼓勵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下,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受到情感熏陶。果然,有的學生覺得小女孩摘花瓣送給生病的媽媽,是非常體貼媽媽的;有的學生認為小女孩的爸爸交待她要聽媽媽的話,不要惹媽媽生氣,她做到了,也非常懂事;也有的學生認為她沒有摘整朵花,而只是摘了一片花瓣,懂得珍惜花草……可見學生透過課文所呈現(xiàn)的語言文字,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對小女孩的感嘆——真是個懂事的好孩子。
在課文學完時,讓學生再次品讀課題,并讓生思考:這花瓣中飄著什么香?引導生領(lǐng)悟“飄香”的象征意義。這種香味不僅僅是花香,更是濃濃的愛。教材末尾這樣寫到:“第二天早晨,我從集市上買了兩盆帶著露水的月季花,一盆送給了小女孩,另一盆放在了我母親的陽臺上。”此處絕非閑筆贅余,自有妙處,看似平淡,實蘊涵豐厚。為了讓學生體味其佳妙,這位老師這般導引:
(1)小女孩是個懂事的好孩子,從哪些語句可以表現(xiàn)出來?
(2)“帶著露水的月季花”為什么比一般的一句話好?
(3)我買了兩盆花,一盆送給小女孩,為什么把另一盆放在我母親的陽臺上?媽媽發(fā)現(xiàn)了這盆花會有哪些想法?心情如何?
這樣指引學生讀書討論,學生們體會出“花瓣飄香”的含義、小女孩行為的感染力,由此明白結(jié)尾的深意。
補充鏈接短文《奶奶的白發(fā)》(蘇教版一年級下冊),領(lǐng)悟“奶奶,要我不再讓您操心,這白發(fā)還會變黑嗎?”預設三個問題進行交流反饋:
(1)“不再”“操心”這兩個詞你懂嗎?說說你的理解。
(2)你可以按照你的理解說說這句話的意思嗎?試試看。
(3)文中“一半是你爸爸給的,一半是你給的”里的“一半”是什么意思呢?
這樣,在似無疑之處層層設疑,每一問都讓學生悟出了一個道理,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體味到語言文字于平淡處見神奇,平常中間深刻的妙處。
三、在閱讀中把寫作之法交給學生,讓他們在比較中悟其精要
在“語文主題學習”中圍繞主題大量閱讀,以大量材料充盈學生的頭腦,彌補其經(jīng)歷少、認識淺的不足,從感性模仿打開視野,獲得基本方法,加強閱讀與寫作之間的銜接與溝通、滲透,提高語言感悟能力,架構(gòu)積累與應用之間的橋梁。這需要隨著學生年級層次的增高,在尊重他們年齡特征發(fā)展的基礎上,結(jié)合語用主題,不斷注入學法、寫法指導,使學生不斷增添新鮮感和成就感。無論哪個模式、哪個實驗的語文教學,在學生頭腦里儲備些現(xiàn)成、可參照的寫作方法,都是非常必要的。如學古詩時“留、調(diào)、換、添”的釋句,學說明文時“抓特征、理順序、找方法”的學文法。學記敘文掌握“時、地、人、事,因、果”六要素基本法,學寫人物時“抓外貌、言行、心理活動”的表現(xiàn)法,學寫景的“理清順序、點面結(jié)合、重點展開”的表達描述等,都是語文老師需要不斷引導讓學生反復訓練、掌握和應用的基本要求,這也決不是“繁瑣分析”“加重負擔”“拔高目標”。
如低段可以提示“形象類比法”,讓孩子們注意觀察,不斷發(fā)現(xiàn)大千世界絢爛多姿的美;可以教給他們“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模式,讓他們從宏觀到微觀,由感性到理性,逐步悟出一些基本的寫作方法和創(chuàng)作規(guī)律,學會說話寫文章的條理;如中段可以提示“抓住中心句,重視總結(jié)句點彩法”,讓他們在學習具體課文時悟出寫作的常規(guī)方法,學會綜合、歸納;在教寓言、童話故事時,可以引導他們在寓意的傳遞、感情的寄托、情景的交融等方面做比較,區(qū)別其規(guī)則、方法的異同……這些教學過程中針對具體問題讓學生自己“悟”的做法,要比貼標簽、抄定義、死記硬背的教法好得多。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和悟性是語文教育的永恒追求,可談可做的太多,但是我們的實驗必須堅守一個原則——不給學生吃現(xiàn)成飯,而是潤物細無聲,通過大量閱讀和學生一起思維,想象,聯(lián)想,一起體味、回味、玩味,啟迪學生開動腦筋,自明其意,自得其理。只有這樣,才可以真悟,觸摸到語言文字的五味。從中吸取寫作養(yǎng)分,激起情感,生發(fā)靈感,掌握寫作文時所必需的知識、方法、語感,蓄積寫作動力,以起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效果。
在“語文主題學習”實驗中,學生在大量閱讀的過程中,勢必頻繁發(fā)生與文本的情感共鳴,從而形成情感積淀,語言感悟能力自然會得到提高。學生生命成長的印痕也會更刻骨銘心,由模糊到清晰。這正如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郝嘉杰同志在《積淀語感:語文素質(zhì)教育之本》一文中對此定了性:“語感是對特定環(huán)境中的話語不經(jīng)過邏輯推理,直接迅速整體感知和把握。它是一種語言心理直覺。”。說得簡單明了一點,語感是“如水到口,冷暖自知”的語言感悟能力。無論是對語言形式、內(nèi)容思想的領(lǐng)會,還是社會交際的實現(xiàn),都彌足重要。我們的實驗,不僅要能經(jīng)受升學考試的檢驗,更重要的是能經(jīng)受競爭時代生活的檢驗。因此,我們注重學生語感能力培養(yǎng)是責無旁貸,任重道遠。我們有信心在下一個實驗階段里,遵循閱讀規(guī)律,不斷找到好方法,開創(chuàng)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