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時代對于教學行業來說,信息時代的教育體現出資源全球化、教學個性化、學習自主化、環境虛擬化、系統開放化等特征。這些社會和教育發展體現出的變化和特征,也讓我國的教育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這些挑戰主要有來自于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而引起的教育環境的巨大變化;有來自于信息社會發展對人才核心素養需求而引起的培養目標的改變等。這些改變必然引起教育改革,而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實現教育信息化。我國從建國后先后經歷了八次教育改革,第八次課程改革剛好處于教育信息化大發展的時代,各種教育技術層出不窮,對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一、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及其背景

教育信息化是指教育領域的各個方面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以此推動教育的全面改革與發展,促進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過程。

近些年來,我國也不斷加大教育設備投入,尤其是以計算機為基礎設備的硬件投入,教育經費占國民GDP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在政策上,我國制定了教育信些息化一系列政策。教育部日常印發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起到了重要的方向性引領作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需形成與國家教育現代化目標相適應的教育信息化體系,基本實現所有地區和各級各類學校寬帶網絡的全覆蓋。從教育技術和手段上,我們已經從有線互聯發展到移動互聯,從互聯網發展到可尋址、可控制、可通信物聯網,從現在的數字校園向智慧校園邁進。我省現在大力推進的“三通兩平臺”,即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空間人人通、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就是教育技術與基礎教育有效融合的一種積極探索。

二、信息技術與基礎教育的有效融合

第八次課程改革后,教育主要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改變學生傳統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態度和能力;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與能力,實現人才培養標準的根本性轉變,從知識積累型人才轉向知識創造型人才;培養學生掌握信息時代的學習方式,會利用信息資源進行學習,會在數字化情境中進行自主發現的學習,學會利用網絡通信工具進行協商交流和合作討論式的學習,學會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創作平臺,進行實踐創造的學習;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應變能力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些都離不開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參與。

改變了傳統的課堂講授模式,構建了學習上的4A模式:Anybody、Any time 、Anywhere、Any content,即任何人、任何時間、任何地方、學習任何知識與技能。這些技術上的變革深刻地影響著傳統教育的方式和內容,推動著教學關系變化,也極大地促進了教學力的飛躍!

信息技術給基礎教育注入活動,為基礎教育帶來一系列的轉變:將信息技術從幫助教師“教”的演示工具轉變成幫助學生表達自我的認知工具、信息加工工具、評價工具、激勵學生的工具等,并將優化的技術環境與教師無縫鏈接起來。教育中的技術因素增加,使教育技術受到關注,其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和影響也更加顯著,并由此引發新的教育革命。世界上不斷涌現出新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也極大地提升了我們學習的效率。例如:近些年很熱的翻轉課堂、微課學習、遠程教育等都是教學上的創新,都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教學內容和方式。

三、現代教育技術對基礎教育發展的不良影響

技術環境中成長的一代學生的特征是個性顯著、自主性強、好奇善思、廣泛閱讀、交互手段多、技術掌握好,但是也表現出網絡依賴強。因此對信息和技術在教學中的選擇、整合和合理傳播也需正確引導才能發揮良好的作用。現代教育技術對基礎教育發展的不良影響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信息化教學手段過度使用對學生健康造成危害。有些學生沉溺網絡虛擬世界,與社會脫節;有些學生過度使用電子媒體造成視力下降。

簡單問題復雜化。現在有些地方的課堂教學,用直觀演示、口頭表達就能說清的問題,卻要制作課件或微課,用文字、聲音就能很方便傳遞的教學心得卻要做成教育敘事,形式大于內容,簡單問題復雜化,這是一種教育的后退和庸俗化。

以技術為中心,偏離教育的根本目的,提升了技術水平,忽略了教育實質,從而出現老師的主要精力不是備課備學生,而是備課件、備技術。這是教育技術與教育內容的本末倒置,會極大地影響我們基礎教育的效果與成效。

信息技術與基礎教育的發展緊密聯系,我們應正確使用信息技術,摒棄技術對教育教學的弊端,使信息技術與基礎教育提升和發展完美融合。面對這一實踐目標,我們任重而道遠。作為教學一線的教師,應該肩負起時代的責任,順應時代及教育發展的潮流,不斷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積極地進行教學實踐,把信息技術更好地與課程、課堂融合,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及趣味性,為我國信息技術與基礎教育融合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