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改背景下,語文教學要適應時代要求,不僅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知識素養,更要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就語文學科而言,應確立“大語文教學觀念”,也就是突破課堂教學的狹小天地,課堂內外結合,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習慣是一種自動化動作,是一種持久的、自然的行為。良好的習慣一旦養成,就會自然地發生作用,并能終身受益。語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要培養學生語文課前預習的習慣,預習能讓學生了解課文內容,哪些內容是學生自己能理解的,哪些內容還需要老師點撥,做到聽課時心中有數,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勤查字典、認真書寫的習慣。見到不明白的字詞要勤查字典,準確了解字詞的音形義,不能一知半解,或憑感覺想當然。書寫是語文的門面,整齊美觀的書寫會令人耳目一新。在考試中,書寫直接影響考試成績。教師要培養學生背誦詩文的習慣。背誦是積累詞句、形成語感、學會表達的重要途徑,能背誦一定數量的詩文,就能融會貫通,為己所用。培養學生閱讀時記筆記、做文摘的習慣,記下讀書的感悟想法,一句名言、一段描寫、一個故事等,都是可供摘錄的材料,做一個閱讀的有心人。

二、語文課堂教學要與課外活動協調互動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既要研究教材,又要研究學生,創設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情境,讓每個學生都能帶著自己的生活經歷和獨特的個性體驗去揣摩、去思考,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課內教學與課外活動結合,可從以下方面入手:首先,開展簡短演講活動。演講內容由學生自己選取,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學生可就國內外重大新聞、社會熱點話題、生活現象等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學生常常為準備一個短小精煉的演講稿去主動翻閱資料、關注生活,做好充分的準備。這樣就將課內與課外、語文與生活相銜接,積累了新鮮的材料,激發了學生的激情,拓展了學習空間,激起了競爭意識。對演講者是一個展示自己、教育自我的平臺,對聽眾是一次學習的機會。其次,進行成語、俗語、格言的積累。每天由一名學生把自己精選的成語、俗語、格言抄寫后貼在專欄里,要求其他學生從專欄中挑選一二條加以記誦,積累下來的成語、俗語、格言,學生在平時的會話中便能使用,也豐富了學生的寫作語言。另外,開展每周一詩 ﹙詞、曲﹚活動。每次由一名學生選取一首詩、詞或曲,圍繞創作背景、語言、技巧、意境、思想等方面進行賞析,就任一方面發表自己的見解,要求學生能朗誦并背誦。通過賞詩活動,把學生帶入了詩歌的藝術境界,有一部分學生喜歡上了詩歌,嘗試寫詩,這樣既積累了知識,錘煉了語言,也陶冶了性情,培養了審美情趣。

三、語文教學要與有關學科進行聯系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與有關學科內容進行聯系。例如:學習《千年夢圓在今朝》這篇文章時,可以與品德《中華民族圓了“飛天夢”》有機地結合起來。增強學生學習和探究的興趣,培養祖國小主人的意識,使學生樹立學好科學文化投身國家建設的理想信念。 講述陶淵明,可與劉禹錫、蘇軾等聯系。小到字、詞、句、修辭、作者,大到一個單元、一本書,甚至各門學科。如果僅停留于這一課的知識中而忘了相關的銜接,那么只會讓人覺得機械、死板,且容易淡忘。只有廣泛聯系,融會貫通,延伸拓展,才能讓教學內容情趣盎然,既有利于教學任務的完成,也可激發學生求知的濃厚欲望,又會讓他們從異同的比較中體驗到文學獨特的魅力,從而培養他們的鑒賞能力。

四、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選入現行語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文質兼美的范文,內蘊豐富、構思巧妙、語言精美是其特點。教師要在教學中運用教材讓學生細心體悟,陶冶性情,提高鑒賞與寫作能力。語文教材中有些意境優美、情感濃郁的文章特別適合用多讀的方法來達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如《再見了,親人》一文的語言是充滿感情的。作者有意識地在陳述的語氣中,較多地運用了祈使句、感嘆句以及設問、反問等句式,表達了贊美、感激、關切、崇敬等感情。教師要讓學生朗讀與精讀結合,細心品味,增長知識,健全品格。

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優化教學方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成長與成才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