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只道是尋常 ——記陜西省大荔縣城關中學校長潘增潮
作者:本刊記者 孔祥娜
發布時間:2018-09-03 16:54:2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他從教32年,歷任5所學校的校長,5次獲“優秀校長”稱號;發表學術論文近20篇;主持過多項省級課題;多次獲省市級優秀教學成果獎,他就是陜西省大荔縣城關鎮初級中學校長潘增潮。面對諸多榮譽,他淡淡一笑:“這沒啥,我只是做了我該做的事情。”
“成長”三十年“而立”
潘增潮是土生土長的大荔人,對生他養他的這片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從小他就立志要改變家鄉的貧窮面貌。1986年,于大荔師范學校畢業的他,主動要求去了大荔最偏遠、最貧窮的埝橋鄉初級中學任教。那一年,他20歲。在這所鄉村中學里,他一呆就是19年!潘增潮從這里開始,真正踐行了他“為了家鄉的教育事業而奮斗”的誓言。也是在這里,他第一次偷偷蹲在教室外面的木棱窗下,向有經驗的老教師“偷藝”,還是在這里,他不斷在自己的課堂上實踐、反思、變革、再實踐。“當時,20歲的我心里只有一個簡單的想法:盡快提升教學水平,趕快把學校語文學科教學質量搞上去。”潘增潮說。在這19年里,學校西角落旁邊那間低矮宿舍的木桌上,灑滿了他深夜書寫教學反思的燈光。
“寶劍鋒從磨礪出”。由于教學成績優異,潘增潮從一個普通語文教師做到班主任,再到教研組長,又到主抓教學的教導主任,直到主管教學的副校長、校長。19年間,他完成了自己教師職業生涯的“第一次成長”。“當時,擔任校長職務后,只感覺到自己肩膀的擔子太重大了。用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來形容當時的心情,一點也不過分。只是后來干教育的熱情和沖勁淡化了這種心態。”潘增潮說。在潘增潮的帶領下,埝橋中學這所當時只有300多名學生的鄉村中學在大荔縣中考中打了漂亮的“翻身仗”,也因此他被縣教育局評為“教育質量提升優秀校長”。
2008年,潘增潮被調任大荔實驗初中任校長。上任后,他平均每天在學校工作14個小時以上。學校各方面工作面貌均有所改善,當年即被縣教育局評為“優秀校長”。一年后,他又調任段家初級中學任校長。段家初級中學長期以來由于生源、師資等多方面原因,教育教學成績不是十分理想。潘增潮到任后,干脆吃住都在學校,和教師們一起沒日沒夜地研修、聽課、教改。6年后,段家初級中學位居大荔縣中考農村學校的第一名,他個人也獲得了大荔縣和渭南市的“優秀校長”榮譽稱號。在這6年的探索中,針對大荔鄉村教育的實際情況,他初步總結出了學校管理和質量提升的一些經驗,教師們戲稱這些經驗為“潘氏定律”。在此,潘增潮完成了他事業生涯中的“第二次成長”。
然而,這一年讓潘增潮沒有想到的是,他又接到了教育局的調令。這次,他被調到東七初級中學任校長。東七初級中學是一所城鎮中學,學生情況、教師情況和教學情況和之前的鄉村中學都不同,但相同的是成績都不是特別理想。“東七對我來說,是個很大的挑戰,原來在農村學校的很多經驗都用不上,我要從新開始摸索。”在這里,他開始探索如何提升教學綜合素質和特色教育。一年后,東七初級中學獲得了“大荔縣初中貢獻獎”和“初中教學質量一等獎”。潘增潮個人再一次獲“優秀校長”,同時也總結出他管理學校的“4333”制度。至此,潘增潮完成了他的“第三次成長”。
2016年,組織把大荔縣城關鎮初級中學交到了潘增潮的手上。此時的潘增潮對于城鎮中學的管理經驗、技能已經相對“成熟”。一年多的時間里,學校獲各項榮譽、獎項20多項,并成為“2017年中考渭南市基礎教育質量提升優秀學校”。渭南市教育質量提升優秀校長的頒獎臺上再一次出現了潘增潮的身影。
與“冷板凳”的“十年戀”
走在校長崗位的二十年里,潘增潮一直堅持帶課。尤其是從2009年到2015年的6年間,他每周的課時量都是12課時。2016年后由于工作太忙才減少到每周6課時。對此,潘增潮說:“我是一名教師,教師首先就是要把教學搞好。只有堅持在一線,才能接地氣,才能了解教學教研中出現的問題,也才能更好地研究解決辦法。”不僅如此,自2009年伊始,在別人眼里潘增潮的事業正是“如日中天”的時候,他的重心卻離開了校長辦公室的“熱皮椅”,一頭鉆進了教研組,坐上了教學科研的“冷板凳”。這個“冷板凳”一坐就是十年。十年中,無數個日日夜夜的教研討論會代替了“交杯換盞”的“迎來送往”;無數回廢寢忘食的思考取消了與老友的故約;無數次的燈下疾書淡忘了回家的時刻。
天道酬勤,從2009年,他陸續有研究成果見諸于學術刊物。利用校長、教師、研究者于一身的優勢,他將4MAT教學模式應用在自己的課堂上,并不斷改進,最終形成了系統的研究成果:《4MAT教學模式與語文教學應用》,發表在《中學語文教學參考》上,當年這篇文章的被引用量極高。
高效課堂問題一直是困擾縣級初級教育的難題,針對這個難題,潘增潮相繼主持的省級課題“新課標背景下的中學語文有效課堂教學研究”和“初中語文的有效教學策略研究”均按時結題。在此研究基礎上的“陜西省小學課堂教學改革案例研究”還獲得省基礎教育優秀教學成果獎。對由高效課堂研究衍生出的學生在課堂上的地位問題,潘增潮獨立完成了“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的系列研究報告,獲渭南市基礎教育優秀獎,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新常態背景下陜西省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案例研究”等多項省級課題研究。
板凳坐得越“冷”,學術“熱”得越快。2016年,他系統作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課題,并獲得了市省級的表彰;2017年,他又把目光轉向初中階段核心素養發展的途徑和方式研究,并完成了此項省級課題。與此相關的多項階段性研究成果也以論文的形式發表在多家教育類學術刊物上。
“春風化雨潤泥香”。潘增潮帶著他的經驗成果義務在合陽、韓城等多地做語文研究專題學術報告,并作為渭南市教育局聘請的評課專家,奔走在各個學校的教學課堂上。以自己的“所得所失”啟發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實現學術研究社會意義的最大化。
校長“失蹤”的秘密
潘增潮這個校長和別的校長有點兒不一樣。他經常“失蹤”,但學校的老師都知道:校長“失蹤”的時候,只要挨個找尋教研室或者教室,肯定能找到。他每天都要“開會”,但何時召開連他自己也不知道。
“潘校長隨時會夾著個小本悄悄地就進了某個老師的課堂,他很大一部分時間都在聽不同學科教師的課。”城關鎮初級中學一位老師說。
“一般沒有特別重要的事情,我一天十幾個小時都在學校不停地‘晃蕩’。走到哪個教研室,發現了問題,就會隨時召集老師們開會,就地討論、解決問題。”潘增潮解決問題有三個標準:有利于學校發展、有利于教師業務提高、有利于學生成長。只要符合這三個“有利于”的任何要求,他一律當場“拍板”并想盡辦法實現。
2002年時,潘增潮校長又“失蹤”了。白天,學校的老師們幾乎看不到他的身影。知道的老師說:“只有晚上才能見到他,辦公室的燈會一直亮到很晚。”原來,他參加了陜西教育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3年的修業學習。在這里,他進一步學習了一直以來就深愛著的道家太極文化,并把其“剛柔并濟、持中秉正”的精神糅進學校的管理之中。如果白天上課,就晚上辦公、書寫心得。
然而,潘增潮也有讓學校老師“煩”的時候。誰家出了什么事情,誰家遇到了什么困難,他總是第一時間出現在那里,并一直“守”到最后。一次,學校一位老師家里的老人出了意外,潘增潮一直守到了半夜,最后還是這位老師把他“趕”走的。
30多年來,無論走到哪個學校,潘增潮總是能快速地將學校的教職工“吸引”在他周圍,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迅速創造教學質量上的“飛躍”。當記者問及其原因時,潘增潮還是淡淡一笑:“沒有什么可說的,我覺得認真做事,對得起一個教育者的良知和肩上的責任,就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