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故事:哥仨都是漁民,分別有三個兒子。老大很愛兒子,怕兒子受苦,即使帶兒子出去打魚,也什么都不讓他干,只是讓他把打上來的魚收在一起而已。老二認為老大溺愛孩子是不對的,他總是邊打魚邊傳授兒子打魚的技巧,兒子也很聽話,每當談起打魚的技巧時就滔滔不絕,老二很是得意,大家都夸他教子有方。大家都責怪老三太懶,因為他什么都讓兒子干,在船上,他頂多開始的時候指點一二,告訴他什么季節適合在哪里撒網,如何撒網,至于更多的,他都讓兒子從捕魚的過程中自己去琢磨。甚至修補漁網的活他都讓兒子去做,自己只是在一旁看著。

年復一年,哥仨漸漸老了,再也不能出去打魚了。老大的兒子自己出海好久也打不到魚,他甚至連撒網都不會。老二的兒子技巧背得一套一套的,可都是空把式,雖網到了魚,但是收獲甚微。反而“懶蛋”老三的兒子最厲害,他獨自出海,每次都是滿載而歸。

其實這哥仨教子的故事就是教師的三重境界。教者,僅滿足傳道授業解惑是遠遠不夠的,讓學生知道知識從何而來,讓學生學會自己解惑更重要。

當評價一個教師是否兢兢業業,我們早已習慣于用教師是否給學生傳授很多知識,講過很多題來衡量。于是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總是經久不衰,據說小學的每張卷子學生都要做好幾遍,直到達到滿分。作文經常是千篇一律的,數學題只要做過的答案都是正確的。期末考試似乎是一場記憶力的比拼。長此以住,學生習慣了這樣的教育,自然就不會思考了,只會做老師教過的知識,只會機械重復做題。

有些老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會傳授答題技巧,然而如果僅此而已,恐怕還是收效甚微。

老師要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教授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和技巧,并鼓勵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規律、總結經驗,摸索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這才是教書的最高境界。

教書固然很辛苦,但是會教書不容易,教會學生自己學習更是一門學問。